
作者:权英,丁建英,陈梦玲,主编
页数:187
出版社: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
ISBN:9787305179143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分为基础理论篇、仪器应用篇、综合训练篇三部分, 主要包括: 光分析法导则 ;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 红外吸收光谱法 ;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 分子荧光分析法 ; 色谱分析法等。
目录
第一节 现代仪器分析简介
第二节 定量分析方法的评价指标
基础理论篇
项目1 光分析法导论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光学分析法的分类
项目2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光吸收基本定律(定量分析基础)
第三节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与分子结构的关系(定性分析基础)
项目3 红外吸收光谱法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红外吸收光谱的基本原理
第三节 基团频率和特征吸收峰
第四节 红外吸收光谱法的应用
项目4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基本原理
第三节 样品原子化的方法
第四节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分析的基本条件
第五节 原子吸收测定中的标准样品
第六节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中的干扰
第七节 定量分析
项目5 分子荧光分析法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分子荧光分析法的基本原理
第三节 分子荧光分析法的应用
项目6 色谱分析法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色谱分析理论基础
第三节 色谱分离条件的选择
第四节 色谱定性方法
第五节 色谱定量方法
项目7 气相色谱法(Gc)
第一节 气相色谱分离操作条件的选择
第二节 固定相及其选择
项目8 高效液相色谱法(HPI£)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HPLC的固定相与流动相
仪器应用篇
项目1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
第一节 仪器结构流程
第二节 仪器的检验与维护保养
项目2 红外光谱仪的认识与使用
第一节 红外光谱仪的类型与结构
第二节 试样的制备
项目3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
第一节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结构
第二节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的类型
项目4 分子荧光光度计
项目5 气相色谱仪
第一节 气相色谱仪结构流程
第二节 气相色谱检测器
项目6 高效液相色谱仪
综合训练篇
项目1 紫外-可见吸收分光光度法在食品领域的应用
第一节 分析前的准备工作
第二节 基础实验
基础实验1 苯环类物质的紫外光谱绘制及定量分析
基础实验2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番茄中维生素C含量
第三节 综合实训
饮用水原水中Cr(Ⅵ)和酚类物质的检测
项目2红外光谱法在食品领域的应用
第一节 分析前的准备工作
第二节 基础实验
基础实验1 苯甲酸的红外光谱测定和理论分析
基础实验2 FTIR法对奶粉品质进行分析
第三节 综合实训
安全性食品包装塑料薄膜制品的辨别与解析
项目3 原子吸收光度法在食品领域的应用
第一节 分析前的准备工作
第二节 基础实验
基础实验1 石墨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水中的重金属铊
基础实验2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对水质钙和镁的测定
第三节 综合实训
葡萄糖酸锌口服液中锌含量的测定
项目4气相色谱法在食品领域的应用
第一节 分析前的准备工作
第二节 基础实验
基础实验1 气相色谱定性分析
基础实验2 气相色谱定量分析——归一化法
基础实验3 顶空固相微萃取法分析蜂蜜中的挥发性成分
第三节 综合实训
实训1 蔬菜中农药毒死蜱的定量分析
实训2 市售白酒的品质分析
项目5 高效液相色谱法在食品领域的应用
第一节 分析前的准备工作
第二节 基础实验
基础实验1 高效液相色谱仪的基本操作
基础实验2 茶叶中咖啡因的定性分析
基础实验3 奶粉中叶黄素的测定
第三节 综合实训
果汁中防腐剂含量的测定及方法验证
参考文献
节选
《现代仪器分析项目化教程》: 对测定红外吸收光谱的仪器,都需要能发射连续红外辐射的光源和灵敏的红外检测器。 红外光源是通过加热一种惰性固体产生辐射。炽热固体的温度一般为1500~2200K,最大辐射强度在5000~5900cm—1之间。目前在中红外区较实用的红外光源主要有硅碳棒和能斯特灯。 硅碳棒由碳化硅烧结而成。其辐射强度分布偏向长波,工作温度一般为1300~1500K。硅碳棒发光面积大,价格便宜,操作方便,使用波长范围较能斯特灯宽。 能斯特灯主要由混合的稀土金属(锆、钍、铈)氧化物制成。其工作温度一般在1750℃。能斯特灯使用寿命较长,稳定性好,在短波范围使用比硅碳棒有利。但其价格较贵,操作不如硅碳棒方便。 2.检测器红外光区的检测器一般有两种类型:热检测器和光导电检测器。红外光谱仪中常用的热检测器有热电偶、辐射热测量计、热电检测器等。热电偶和辐射热测量计主要用于色散型分光光度计中,而热电检测器主要用于中红外傅里叶变换光谱仪中。红外光电导检测器是由一层半导体薄膜,如硫化铅、汞/镉碲化物,或者锑化钢等沉积到玻璃表面组成,抽真空并密封以与大气隔绝。当这些半导体材料吸收辐射后,使某些价电子成为自由电子,从而降低了半导体的电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