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艾晶著
页数:263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
ISBN:9787516181072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以社工理论和实务模式为依托,通过工作者在初次带领小组过程中的问题调研、主题确定、计划书撰写及在小组各个阶段带领时的问题及心得的描述,进行问题的澄清和经验的分享。同时,结合实习督导及指导教师的学理性及经验性的指导,再现小组工作带领的实际场景及独特魅力,为其理念和模式的推广提供相应的参考和借鉴。
作者简介
艾晶,女,1976年生,沈阳师范大学副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后,入选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千人层次、“高校优秀科技人才支持计划”、“高校青年杰出人才培养计划”,研究领域为女性学。近年来在国家核心期刊发表论文30多篇,多次被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社会科学文摘转载,主持国家社科、教育部及省市级课题20余项。
本书特色
艾晶编最的《小组工作在行动–我与小组的第一
次亲密接触》以社工理论和实务模式为依托,通过工作者在初次带领小组过程中的问题调研、主题确定、计划书撰写及在小组各个阶段带领时的问题及心得的描述,进行问题的澄清和经验的分享。同时,结合实习督导及指导教师的学理性及经验性的指导,再现小组工作带领的实际场景及独特魅力,为其理念和模式的推广提供相应的参考和借鉴。
目录
目录序
前言
第一章 小组的筹备第一节 问题调研及主题确定一 问题调研和需求评估二 确定小组主题三 小组目标的制定序
前言
第一章 小组的筹备第一节 问题调研及主题确定一 问题调研和需求评估二 确定小组主题三 小组目标的制定第二节 小组成员的招募一 小组成员的来源二 小组的宣传和组员的招募三 组员的筛选第三节 资源链接一 理论支撑二 时间安排三 物质资源四 人力资源第四节 “您准备好了吗”一 工作者的准备二 其他人员的准备
第二章 小组初期第一节 第一次亲密接触一 工作者自身二 开组前的组员通知和确认三 场地的布置四 促成亲情互动第二节 挣扎中的工作者与组员一 尴尬定位二 如何有效地完成任务三 组员的认知第三节 心灵鸡汤一一问题及资源的分享一 认识你真好二 我们私聊吧三 英雄所见略同第四节 小组规范的形成一 小组的规则二 到底约束了谁第五节 破冰游戏之我见一 不玩行吗二 如何与主题靠近三 人为的约束四 典型破冰游戏分享
第三章 小组中期第一节 试探与熟悉一 心态的转变二 我在小组里怎么样三 工作者有注意到我吗第二节 进退维谷的工作者一 面对质疑,工作者该怎么办二 冲突,是发生好还是不发生好三 工作者的反思第三节 特殊的组员一 挑刺的二 迟到或退组的三 沉默的四 霸场的五 替罪羔羊第四节 小组互动模式一 冲突二 沟通第五节 小组游戏和情景剧推荐一 解决冲突的游戏推荐:鳄鱼河二 促进沟通的情景剧推荐:角色扮演三 提升凝聚力的游戏推荐:风雨同行
第四章 小组成熟期第一节 走向成熟一 目标的初步达成二 凝聚力的形成三 小组规范的自觉遵守第二节 工作者的“被边缘化”一 相对的价值中立二 尽量接纳三 正视角色的转变第三节 我们是一家人一 归属感的建立二 团队的魅力三 典型游戏推荐第四节 谁动了我的奶酪一 换位思考二 懂得取舍三 如何应对失败
第五章 小组后期第一节 组员的表现一 积极的、正面的情绪和言行二 消极的、负面的情绪和言行三 其他的言行特征四 工作者采取的策略第二节 工作者的失落一 工作者的情感和言行反应二 工作者可能面临的危机三 应对策略第三节 请再多爱我一点点一一小组成员的渴望一 一般组员的表现二 特殊组员的表现三 小团体的危机第四节 落幕之前的应景一 维持变化,巩固成果二 规划未来三 转介四 处理未完成的工作
第六章 小组的结束第一节 “我不想说”一 组员的表现二 工作者的任务三 活动设计的注意事项第二节 星海拾贝一 处理最后的离别二 为走进现实生活做准备第三节 我们潜逃吧一 达观泰然的离组情绪二 逃避、否定的离组情绪三 请记住我第四节 典型案例分享一 组员成果展示二 小组历程回顾三 评估总结
第七章 小组工作的评估及心得第一节 评估知多少一 评估的价值和意义二 工作者需要评估的内容三 评估的方法及原则第二节 工作者的心路花语一 协同领导和单独领导二 有关工作者的情绪三 工作者的收获四 工作者的反思和疑惑第三节 小组成员的闲言碎语一 小组动力的来源二 组员初体验三 组员的心声四 不同时期组员的反应第四节 督导的苦口婆心一 全方位指导二 督导与你同在三 典型督导报告第五节 指导老师和教科书的金科律令一 指导教师的无奈二 教科书的参照性
第八章 小组花絮第一节 工作者的茫然第二节 “上当”的组员一 组员的亲情赞助二 我们是实验品吗三 小组评估中的难以下手第三节 我不会当督导一 找不到人二 你说你的,我做我的三 你帮我带吧第四节 校外篇一 基本资料二 财政报告三 活动素描四 工作者自画
附录
附录1 S大学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成立与发展
附录2 网络教学平台答疑
附录3 小组计划书示例
附录4 评估报告示例收起全部>>
前言
第一章 小组的筹备第一节 问题调研及主题确定一 问题调研和需求评估二 确定小组主题三 小组目标的制定序
前言
第一章 小组的筹备第一节 问题调研及主题确定一 问题调研和需求评估二 确定小组主题三 小组目标的制定第二节 小组成员的招募一 小组成员的来源二 小组的宣传和组员的招募三 组员的筛选第三节 资源链接一 理论支撑二 时间安排三 物质资源四 人力资源第四节 “您准备好了吗”一 工作者的准备二 其他人员的准备
第二章 小组初期第一节 第一次亲密接触一 工作者自身二 开组前的组员通知和确认三 场地的布置四 促成亲情互动第二节 挣扎中的工作者与组员一 尴尬定位二 如何有效地完成任务三 组员的认知第三节 心灵鸡汤一一问题及资源的分享一 认识你真好二 我们私聊吧三 英雄所见略同第四节 小组规范的形成一 小组的规则二 到底约束了谁第五节 破冰游戏之我见一 不玩行吗二 如何与主题靠近三 人为的约束四 典型破冰游戏分享
第三章 小组中期第一节 试探与熟悉一 心态的转变二 我在小组里怎么样三 工作者有注意到我吗第二节 进退维谷的工作者一 面对质疑,工作者该怎么办二 冲突,是发生好还是不发生好三 工作者的反思第三节 特殊的组员一 挑刺的二 迟到或退组的三 沉默的四 霸场的五 替罪羔羊第四节 小组互动模式一 冲突二 沟通第五节 小组游戏和情景剧推荐一 解决冲突的游戏推荐:鳄鱼河二 促进沟通的情景剧推荐:角色扮演三 提升凝聚力的游戏推荐:风雨同行
第四章 小组成熟期第一节 走向成熟一 目标的初步达成二 凝聚力的形成三 小组规范的自觉遵守第二节 工作者的“被边缘化”一 相对的价值中立二 尽量接纳三 正视角色的转变第三节 我们是一家人一 归属感的建立二 团队的魅力三 典型游戏推荐第四节 谁动了我的奶酪一 换位思考二 懂得取舍三 如何应对失败
第五章 小组后期第一节 组员的表现一 积极的、正面的情绪和言行二 消极的、负面的情绪和言行三 其他的言行特征四 工作者采取的策略第二节 工作者的失落一 工作者的情感和言行反应二 工作者可能面临的危机三 应对策略第三节 请再多爱我一点点一一小组成员的渴望一 一般组员的表现二 特殊组员的表现三 小团体的危机第四节 落幕之前的应景一 维持变化,巩固成果二 规划未来三 转介四 处理未完成的工作
第六章 小组的结束第一节 “我不想说”一 组员的表现二 工作者的任务三 活动设计的注意事项第二节 星海拾贝一 处理最后的离别二 为走进现实生活做准备第三节 我们潜逃吧一 达观泰然的离组情绪二 逃避、否定的离组情绪三 请记住我第四节 典型案例分享一 组员成果展示二 小组历程回顾三 评估总结
第七章 小组工作的评估及心得第一节 评估知多少一 评估的价值和意义二 工作者需要评估的内容三 评估的方法及原则第二节 工作者的心路花语一 协同领导和单独领导二 有关工作者的情绪三 工作者的收获四 工作者的反思和疑惑第三节 小组成员的闲言碎语一 小组动力的来源二 组员初体验三 组员的心声四 不同时期组员的反应第四节 督导的苦口婆心一 全方位指导二 督导与你同在三 典型督导报告第五节 指导老师和教科书的金科律令一 指导教师的无奈二 教科书的参照性
第八章 小组花絮第一节 工作者的茫然第二节 “上当”的组员一 组员的亲情赞助二 我们是实验品吗三 小组评估中的难以下手第三节 我不会当督导一 找不到人二 你说你的,我做我的三 你帮我带吧第四节 校外篇一 基本资料二 财政报告三 活动素描四 工作者自画
附录
附录1 S大学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成立与发展
附录2 网络教学平台答疑
附录3 小组计划书示例
附录4 评估报告示例收起全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