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黄昌庆主编
页数:159
出版社: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
ISBN:9787560642437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铜仁地理》共9章,分别介绍了铜仁市的行政区划、地质地貌、气候与气象、森林资源、自然资源、旅游资源及产业发展、梵净山与世界自然遗产、人口及社会事业发展、地方民俗节庆美食,并在附录中介绍了铜仁市经济建设状况和铜仁市名人。 由于铜仁市的区位、地形、资源和交通现状,铜仁市在中国的经济建设布局中不适宜大力发展工业。 旅游业是铜仁市政府主导发展的产业,除了历史文化景观,自然景观中的森林(尤其是梵净山)是铜仁市珍贵的旅游资源。鉴于旅游业对铜仁市的重要意义,《铜仁地理》中用较多篇幅介绍铜仁市的旅游相关资源,并特设了专门章节分别介绍铜仁的森林资源及梵净山的相关情况,以便旅游者增进对铜仁市的了解。 《铜仁地理》适用于要进行地方省情、市情教育的大中专学生,也适用于要对铜仁市进行初步了解的旅游者和学者。
作者简介
黄昌庆,男,2007年6月获兰州大学自然地理学专业环境变化方向理学硕士学位。2009年4月—2011年5月以访问学者身份在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海洋系任研究助理。2012年获兰州大学自然地理学专业环境变化方向理学博士学位,并参与多项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环境变化研究项目。2012年5月起在铜仁学院任教,从事地理相关教学和科研工作,主持“铜仁市基础地理研究”、“梵净山环境变化与申请世界遗产”等科研项目。2014年起在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
本书特色
《铜仁地理》适用于要进行地方省情、市情教育的大中专学生,也适用于要对铜仁市进行初步了解的旅游者和学者。
目录
第一节 铜仁市历史沿革
第二节 铜仁市各县区概况
第二章 铜仁市地质地貌
第一节 地形特征
第二节 地质构造
第三节 地貌分区
第三章 铜仁市气候与气象
第一节 气象概况
第二节 气候特点
第三节 影响铜仁市的主要天气系统
第四节 气象要素
第五节 铜仁市气候形成的主要因素
第六节 铜仁市灾害性天气及其预防
第四章 铜仁市森林资源
第一节 森林资源概述
第二节 森林资源数量
第三节 林业用地面积构成
第五章 铜仁市自然资源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矿产资源
第三节 土地资源
第四节 野生动植物资源
第五节 水资源
第六章 铜仁市旅游资源及产业发展
第一节 铜仁市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第二节 国家风景名胜区
第三节 省级风景名胜区
第四节 自然景观旅游资源
第五节 人文景观旅游资源
第六节 特色文化旅游资源
第七章 梵净山与世界自然遗产
第一节 梵净山环境
第二节 旅游发展现状
第三节 申请世界自然遗产
第八章 铜仁市人口及社会事业发展
第一节 铜仁市人口及民族分布情况
第二节 社会事业
第三节 文化艺术
第九章 铜仁市地方民俗节庆美食
第一节 风俗篇
第二节 礼仪篇
第三节 节庆篇
第四节 铜仁美食
附录一 铜仁市经济建设状况
附录二 铜仁市名人
参考文献
节选
《铜仁地理》: 二、中部梵净山、南中山区、佛顶山中山 本区位于一区以两,松桃苗族自治县的永安、甘龙;印江土家族自治县的缠溪、新场;石阡县的书田、花桥、高王坪、白沙一线以东。土地面积为5126万亩,占全市总面积的19%。地质构造属江南台隆的梵净山台凸,基底的变质岩成片出露。其主体部分,由梵净山群底层和前震旦系板溪群组成,出露的岩石主要为变余砂岩、千枚岩、浅变质岩。火成岩多为辉绿岩、花岗岩、超基性岩和细碧岩出露。梵净台凸为穹窿状复背斜构造,断裂以东向为主。山势陡峻,大多为1200~1900米高的山峰。层状地形较明显,800米、1250米、1800米的剥夷面保存比较完整。其相对高差大于600米,自的甚至达到1000米以上。该区为乌江和沅江水系的分水高地。梵净山是两水系的源头,水资源极为丰富,呈放射状流出,且原生植被保存较完好。除梵净山自然保护区外,本地区还有材林区和经济林区。在地势较平缓处,适合种植粮食和经济作物。本区被分为两个二级亚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