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陈红霞
页数:91
出版社:海洋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
ISBN:9787502796570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中国极地海洋长期观测技术与工作报告》共分四章。第一章在回顾国外极地长期观测技术的发展的基础上,对中国长期观测历史进行了回顾,对完成的任务进行了总结。第二章重点阐述了几种可用于极地锚碇长期观测的技术手段,并对其适应性和特点进行了分析。第三章以中国第3次、第4次北极科学考察中为期2年的深水锚碇潜标的布放和回收作业为例,对以雪龙船为平台,在极区如何开展锚碇作业详细说明。第四章分别以在北极海洋、南极海洋和南极冰架下海洋锚碇长期观测为例,给出了极地海洋锚碇观测的典型数据报告。
作者简介
陈红霞,博士、副研究员。现工作于国家海洋局海洋研究所海洋环境与数值模拟重点实验窜。长期从事极地海洋学与区域海洋学研究。已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出版《环中国西太平洋岛链——航天遥感信息融合军事区位》等专著6部。 2003年至今,陈红霞博上先后参加了1次南极科学考察,4次北极科学考察,并先后担仟我国北极考察队潜标浮标组组长、水文作业组组长、首席助理、临时党委成员等现场考察职务,具有丰甯的极地工作经验。
目录
第一节 中国极地海洋长期观测的意义
第二节 中国南极海洋锚碇观测回顾
第三节 中国北极海洋锚碇观测回顾
第二章 极地海洋锚碇观测技术及其需求
第一节 国外极地海洋锚碇长期观测技术的发展
第二节 国内常用的海洋锚碇长期观测技术及其特点
第三节 中国极地海洋观测发展趋势及技术需求
第三章 中国极地海洋锚碇观测工作报告
第一节 锚碇观测的准备工作
第二节 锚碇观测系统的设计、组装与测试
第三节 锚碇潜标布放作业
第四节 锚碇潜标观测回收作业
第五节 数据文件内容与质量控制
第四章 中国极地海洋锚碇观测报告
第一节 海洋锚碇观测报告组成
第二节 北极锚碇潜标观测报告
第三节 北极锚碇浮标观测报告
第四节 南极锚碇潜标观测报告
第五节 南极冰架长期观测报告
附件
附件1 海洋锚碇作业常用缆绳性能介绍
附件2 第3次北极考察锚碇潜标作业岗位设置与工作分工
附件3 “雪龙”船后甲板作业区域特征
附件4 锚碇潜标布放作业安排详情
附件5 潜标布放作业紧急打捞、排险步骤
附件6 第四次北极考察潜标回收过程纪实
附件7 三点定位船只机动方案
节选
《中国极地海洋长期观测技术与工作报告》: 锚碇观测系统能否顺利回收是整个观测任务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鉴于在极地处于长期无人值守、监视和维护状态、对于锚碇潜标只有顺利回收观测仪器才能实现对观测数据的获取,另一方面,即便是对锚碇潜标任一部分的成功回收也可以对可能出现的故障和问题进行分析和评估。 与布放过程相似,回收过程也需要较多的人力资源、船时资源及其他辅助器械/动力机械。特别是在潜标释放器脱钩后将在较快时间内出水,能否在第一时间在海面上发现目标是整个回收过程的关键环节。鉴于仪器到达水面后释放器与加班单元之间的沟通不如在锚碇海底时方便,当前这一环节对目视寻的依赖性较强。如果能够动员较多的人员分散到不同平台、及作业平台的不同层面和部位通过肉眼、望远镜或者高倍镜头进行协助寻的,不仅可以增大寻的成功的可能性,在寻的时间和对仪器的安全上也都会有收益。 与布放作业类似,这一过程也需要前期有充分的沟通与协调,需要作业过程中参与人员的全力配合,同时也需要与调查船只的协同配合。通常在回收作业前召集所有有关作业人员(包括:现场作业人员、船只与器械操控人员、辅助人员)参加布放作业协调会人员,制定回收作业实施方案、明确人力资源需求及相应岗位职责,制定或者明确安全作业规程,制定安全应急事故处理预案,对前期准备工作及回收过程细节化,对回收过程的关键环节的记录要求(记录形式、记录内容)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