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最后的中华帝国-大清

封面

作者:罗威廉

页数:368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

ISBN:9787508665634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50年来海外清史研究的扛鼎之作,突破费正清学派理论模式】美国首屈一指的清史大家罗威廉新作首次出版,海外清史研究扛鼎之作。罗威廉为当今美国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汉学家,也是西方学界研究清史的最人,他在国内出版的《红雨》《汉口》等作品在读者心目中已成经典佳作。罗威廉教授以其毕生治清史的深厚功力为基础,综合了国际及中国清史学界数十年来的研究成果,大力突破费正清学派的理论模式,不再强调中国朝代更迭、道统延续,代表了20世纪70年代以来海外清史研究的新成就!
―――――――――
【全球史视野,跨学科跨领域的新清史】罗威廉教授是驰名国际的清史专家,他深刻把握了社会史研究、内亚转向和欧亚转向三大重要新取向,成功地融合了新清史、社会史、内亚史、东亚史以及比较世界历史的眼光,从而把清朝历史放入前后更长时段的中国史脉络以及更加广阔的全球史空间中,对清代历史各重要阶段的起源、发展及特性,做出了完整而深刻的诠释。
―――――――――
【颠覆负面清朝的传统观点,重新评价清朝的历史地位】本书抛弃了清朝无能保守及中国近代史起于西力入侵的传统观点,将清朝视为一个克服种种挑战、成就斐然而必须完整视之的重要断代,以深入展现中国近代历史自身演变的特质,从而高度肯定了清朝的历史地位和深远影响,颠覆学界和读者认知!
―――――――――
【穷一己之力完成清朝通史,超越前人,成就斐然】罗威廉教授凭一人之力完成清代通史,且是超越前人的清代全史,并以极高的历史准确度,令人惊叹的历史广度,堪称数十年来海外清史研究中难以逾越的通俗佳作,为研究清史及中国近现史者所必读,也是普通读者阅读清史的尚佳之选。
―――――――――

【关于套书】六卷本“哈佛中国史”丛书
《哈佛中国史》六卷本丛书,由国际著名汉学家卜正民教授领衔主编,集结罗威廉、陆威仪和迪特•库恩三位知名汉学家,萃集半个世纪以来西方最的中国史研究成果,以全球史视野、多学科学识颠覆传统中国史叙述模式,倾十年之功写就,是继《剑桥中国史》之后最能代表西方半个世纪以来中国史研究全新成果和水准的多卷本中国通史。
【50年来海外清史研究的扛鼎之作,突破费正清学派理论模式】美国首屈一指的清史大家罗威廉新作首次出版,海外清史研究扛鼎之作。罗威廉为当今美国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汉学家,也是西方学界研究清史的最人,他在国内出版的《红雨》《汉口》等作品在读者心目中已成经典佳作。罗威廉教授以其毕生治清史的深厚功力为基础,综合了国际及中国清史学界数十年来的研究成果,大力突破费正清学派的理论模式,不再强调中国朝代更迭、道统延续,代表了20世纪70年代以来海外清史研究的新成就!
―――――――――
【全球史视野,跨学科跨领域的新清史】罗威廉教授是驰名国际的清史专家,他深刻把握了社会史研究、内亚转向和欧亚转向三大重要新取向,成功地融合了新清史、社会史、内亚史、东亚史以及比较世界历史的眼光,从而把清朝历史放入前后更长时段的中国史脉络以及更加广阔的全球史空间中,对清代历史各重要阶段的起源、发展及特性,做出了完整而深刻的诠释。
―――――――――
【颠覆负面清朝的传统观点,重新评价清朝的历史地位】本书抛弃了清朝无能保守及中国近代史起于西力入侵的传统观点,将清朝视为一个克服种种挑战、成就斐然而必须完整视之的重要断代,以深入展现中国近代历史自身演变的特质,从而高度肯定了清朝的历史地位和深远影响,颠覆学界和读者认知!
―――――――――
【穷一己之力完成清朝通史,超越前人,成就斐然】罗威廉教授凭一人之力完成清代通史,且是超越前人的清代全史,并以极高的历史准确度,令人惊叹的历史广度,堪称数十年来海外清史研究中难以逾越的通俗佳作,为研究清史及中国近现史者所必读,也是普通读者阅读清史的尚佳之选。
―――――――――

【关于套书】六卷本“哈佛中国史”丛书
《哈佛中国史》六卷本丛书,由国际著名汉学家卜正民教授领衔主编,集结罗威廉、陆威仪和迪特•库恩三位知名汉学家,萃集半个世纪以来西方最的中国史研究成果,以全球史视野、多学科学识颠覆传统中国史叙述模式,倾十年之功写就,是继《剑桥中国史》之后最能代表西方半个世纪以来中国史研究全新成果和水准的多卷本中国通史。
《哈佛中国史》丛书站在风起云涌的21世纪,从全球史角度重写“世界中国史”,引导世界重新思考当下中国。丛书上自公元前221年秦朝一统天下,下至20世纪初清朝终结,分为六个帝国时代——秦汉古典时代、南北朝大分裂、世界性帝国唐朝、宋朝的社会转型、气候变迁影响下元明帝国的兴衰,以及成就斐然、盛况空前的大清王朝,进而串起2000年中华文明跌宕起伏的荣辱命运。
《哈佛中国史》丛书专为普通读者而作,语言生动活泼,文风简明精悍,结构精致合理,极富故事性和启发性,是一套给大众读者的权威、简洁、清晰、独特的全新中国通史。
《哈佛中国史》丛书出版后获得很多赞誉,被称为“多卷本中国史的黄金标准”,堪称哈佛大学出版社的典范之作,已被芝加哥大学、康奈尔大学、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城市大学等数十所世界知名大学指定为中国史课程教材。

作者简介

罗威廉(William T. Rowe),1947年生,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历史系教授,东亚研究中心主任,当代美国最有影响的汉学家之一。他同时也是《晚期中华帝国》(Late Imperial China)杂志主编、《近代中国》(Modern China)和《城市史杂志》(Journal of Urban History)编委。主要研究方向为近代东亚的社会经济和城市史。著有“哈佛中国史”丛书第6卷《最后的中华帝国:大清》,以及《红雨:一个中国县城七个世纪的暴力史》、《汉口:一个中国城市的商业和社会(1796—1889)》、《汉口:一个中国城市的冲突和共同体(1796—1895)》等。
译者简介
李仁渊,哈佛大学历史与东亚研究博士。现为“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助研究员。研究领域为中国近现代社会与文化史。著有《晚清的新式传播媒体与知识分子:以报刊出版为中心的讨论》等。张远,台湾大学历史学研究所博士。现为德明财经科技大学通识中心兼任助理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清朝至近代的性别与通俗文化,着有《近代平津沪的城市京剧女演员1900-1937》《清中期北京梨园花谱中的性别特质想象》等。

相关资料

★我希望我们抱着生命经验之复杂的想法,而不是退回到“历史事件之所以发生就是因为它该发生”那一套统一的、早已建构出的历史叙述中。我们应该从自己所写时代的内部而非外部来呈现那些岁月,但同时,我们的写作也需要囊括该时期内中国所征服的地区,这就要求我们不仅从内部来观察,还要具备全局眼光,将影响该地区历史进程的非汉人形象更加具体。这套书仍保留的一个传统是按照朝代来划分中国历史。之所以这么做,部分是因为朝代变更往往意味着正式统治者的改变,由此人民的生活组织方式也改变了;更重要的是因为朝代的确提供了时间定位,方便人们明白自己在历史的何处徜徉。所以,读者会在这一套书中见证朝代兴衰,但也能更多地了解某个时代的经济、社会、文化,以及人民的日常生活,而不是像在故事书中那样只看到皇帝和大将军们的传奇故事。
——主编卜正民,著名汉学家,“哈佛中国史”中文版总序

★透过海外中国学家对“中国/历史”的叙述,我们不仅能看到“异域之眼”中的“中国史”,而且能看到塑造“中国史”背后的理论变化,也能看到重写“中国史”背后的世界/全球史背景。其实,当他们用流行于西方的历史观念和叙述方法来重新撰写中国史的时候,另一个“世界中的中国史”就产生了。
——葛兆光,复旦大学教授,复旦大学教授,“哈佛中国史”推荐序

★不似“剑桥中国史”皇皇十余卷深奥厚重,作者甚众,而是继“剑桥中国史”之后最能反映世界汉学最研究成果、代表世界汉学最高水准,每个断代仅由一人一气呵成,专为普通读者走近、思考和理解中国而作。
——包弼德,美国历史学家、哈佛大学教授

★权威、详尽的六卷本“哈佛中国史”丛书一直被奉为多卷本中国史的黄金标准。哈佛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这套六卷本中国史以一种新鲜、紧凑、易读的方式涵盖了公元前2世纪到20世纪初期中国古代王朝兴起、发展和衰亡的历史进程。
——独立学者查尔斯• W.海福特

★这一精彩的由著名汉学家卜正民教授主编的“哈佛中国史”丛书,为哈佛大学出版社带来了至高的荣誉。它让我们从不同的角度思考中国。
    ——历史学家乔纳森•米尔斯基

★《最后的中华帝国:大清》作者罗威廉在本书《导言》中说:历史学家们现在对大清帝国的理解,与四、五十年前我们所曾经理解的大不一样了。感谢作者罗威廉,本书夹叙夹议式的宏大叙事,不仅让我们看到了半个世纪以来西方最富有活力的清史领域产出的丰硕成果,并且通过此一对比,领会五十年来人们对大清帝国的理解确实已经“大不一样”。
——张广达,著名历史学家、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
★由于史料、观点、方法各方面的原因,清史研究之难,可谓中国各断代史研究之冠。穷一人之力完成一部清史,本已非常人可为,而要写出一部超越前人的清代全史,其难更是可想而知。本书作者罗威廉教授,以其毕生治清史的深厚功力为基础,综合了国际及中国清史学界数十年来的研究成果,包括深刻把握了社会史研究、内亚转向和欧亚转向三大重要新取向,成功地融合了新清史、社会史、内亚史、东亚史以及比较世界历史的眼光,从而把清朝历史放入前后更长时段的中国史脉络以及更加广阔的全球史空间中。本书抛弃了传统的清朝无能保守及中国近代史起于西力入侵的传统观点,将清朝视为一个克服种种挑战、成就与失败并存的重要时期,从而深入地展现中国近代历史自身演变的特质。这些特点,使得本书体现了前沿学术和传统学术的完美结合,成为一部难得的成功之作。
——李伯重,清史专家,清华大学教授 
★《最后的中华帝国:大清》作者罗威廉本身就是剑桥中国史“清代卷”的作者之一,又长期担任《中华帝国晚期研究》杂志的主编,这使他在综合利用现有中西方学者的成果方面具有优势,写作这样一部概括性的断代史驾轻就熟。读者阅读此书时,既可以发现他个人对清史的独特看法,也可以了解到海内外清史研究者的重要观点。特别是如何以一种较小的篇幅,雅俗共赏、夹叙夹议地展现大清一代的历史全貌,是我们中国的学者需要学习的。
——赵世瑜,清史专家,北京大学教授
★罗威廉教授的大作,以其非凡的学术功力,对费正清以来美国清史领域相继兴起的“冲击—回应论”、“中国中心观”以及“新清史”等诸多流派进行批判与综合,力图构建一种与传统中国的王朝模式截然不同的新的帝国形象,即一个具有标准的近代早期欧亚大陆形态的“多民族普世帝国”。如果清史研究在未来的美国真的像罗教授最近预判的那样变成
“绝学”,那么作为通史,这一部《最后的中华帝国》,也很有可能成为某种“绝响”。
——夏明方,清史专家,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罗威廉教授是驰名国际的清史专家,他这本《最后的中华帝国:大清》,成功地综合了国际及中国清史学界过去数十年的成果,具有典范性的价值。此书抛弃了清朝无能保守及中国近代史起于西力入侵的传统观点,将清朝视为一个克服种种挑战、成就斐然而必须完整视之的重要断代,以深入展现中国近代历史自身演变的特质。作者同时融合了新清史、社会史、内亚史、东亚史以及比较世界历史的眼光,对于清代历史各重要阶段的起源、发展及特性,做出了完整而深刻的诠释。是以本书堪称这数十年来海外清史研究最重要的通论性作品,为研究清史及中国近现史者所必读。
——吴展良,清史专家,台湾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罗威廉在这本精湛杰出的研究著作中,将最的清史研究推介给一般读者。《最后的中华帝国:大清》为作者毕生研读清史之力作,对于我们了解中国史,这是一本治学严谨、值得信赖的重要之作。
——盖博坚,汉学家、华盛顿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这是一本来自美国史学界的中国史崭新论述。自1644年由非汉族的满洲人征服明朝那一刻开始,传统中国逐渐变得不太一样。这意味着过去以费正清为首的哈佛学派,其强调中国朝代更迭、道统延续的概念必须被摒弃……简而言之,一如作者罗威廉教授在此书中所陈述的,“内向封闭的天朝帝国”虽然业已消失,更有趣的却在我们面前上演着。
——历史学家乔纳森•米尔斯基,《泰晤士报文学评论》

本书特色

《最后的中华帝国:大清》是“哈佛中国史”丛书的末卷。本书抛弃了清朝无能保守及中国近代史起于西力入侵的传统观点,将清朝视为一个克服种种挑战、成就斐然而必须完整视之的重要断代,以深入展现中国近代历史自身演变的特质。作者罗威廉教授是驰名国际的清史专家,他同时融合了新清史、社会史、内亚史、东亚史以及比较世界历史的眼光,对于清代历史各重要阶段的起源、发展及特性,做出了完整而深刻的诠释。本书堪称数十年来海外清史研究最重要的通俗佳作。
―――――――――――
哈佛中国史(全六卷) 
[加]卜正民(Timothy
Brook)主编

01 早期中华帝国:秦与汉 
[美]陆威仪(Mark
Edward Lewis)著 王兴亮 译
02 分裂的帝国:南北朝
[美]陆威仪(Mark
Edward Lewis)著 李磊 译 周媛

03 世界性的帝国:唐朝
[美]陆威仪(Mark
Edward Lewis)著 张晓东
冯世明 译 方宇 校 
04 儒家统治的时代:宋的转型
[德] 迪特•库恩(Dieter
Kuhn)著 李文锋
译 邵君安 校
05 挣扎的帝国:元与明
[加]卜正民(Timothy
Brook)著 潘玮琳 译
06 最后的中华帝国:大清
[美]罗威廉(William
T. Rowe)著 李仁渊
张远 译

目录

推荐序/葛兆光
中文版总序/卜正民
导言
第1章
征服
组织征服
异族统治
王朝巩固
协调适应
第2章
治理
政治体制
行政创新与中央集权
钱财与人才
地方治理
清代国家的管理能力
清代对地方治理制度的讨论
第3章
盛清
帝国扩张
盛清文化


第4章
社会
人口增长与转变
土地与劳工、贱民与奴隶


女与男
清代士绅
家庭与亲属
慈善活动
第5章
商业
经营革新与都市化
贸易的进行
朝贡贸易
在中国的外国人
广州体系
第6章
危机
长期变迁
循环衰落
内部叛乱
经济萧条
改革思想与经世之学复兴
改革方案及政策
西方的冲击
第7章
叛乱


“秘密会社”
“白莲教乱”(1796— 1805)
太平天国(1850— 1864)
第二次鸦片战争
历经太平天国幸存的大清帝国
第8章
中兴
四种同治中兴的观点
帝国的复兴
早期工业化
自强运动失败了吗?
对外关系的恶化
日本的挑战
第9章
帝国主义
帝国主义在世纪末中国的发展
中国对帝国主义的回应(1895— 1900)
排外主义
个人政治
地方政治
第10章
革命
朝廷为中心的改革
对于1911 年革命的西方观点


职业革命家
改革派精英
帝国的终结
结语
致谢

注释
参考文献
索引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最后的中华帝国-大清》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7081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