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新周刊》口述史

封面

作者:《新周刊》杂志社

页数:300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

ISBN:9787549592388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新周刊〉口述史》以丰富的图文,让办刊人员讲述杂志创办二十年来种种秘闻趣事,从内部工作人员的视角看这群媒体人为一本杂志所付出的心血:元老级的创刊人孙冕、封新城讲述《新周刊》的创刊经过以及对其精神之新锐的回溯;陆续入职的记者、摄影师讲述自己有关这本杂志的点滴记忆——为它奋斗、为自己追梦的种种美好与辛酸。这批人,他们或选择继续留守,或带着《新周刊》的基因去往人生的另一场旅程。在他们的回忆性文字中,《新周刊》的二十年,不仅记录着一个时代的体温,也同样留存着他们的青春热度。

作者简介

《新周刊》,创刊于1996年8月18日,历经十余年发展,已成为中国社会变迁的敏锐观察者与记录者。 《新周刊》始终保持对社会潮流动态的高度敏感,彰显无情解构的犀利风格,并开创多种全新传媒报道模式,“中国最锐的时事生活周刊”之定位深入人心,是中国期刊市场上最代表性和舆论影响力的杂志之一,是读者眼中畅快淋漓的“观点供应商”,媒体同行和创意工作者眼中的“话题发源地”,商家及投资人眼中不可忽略的“智囊”和“思想库”。

相关资料









本书特色

二十年前《新周刊》创刊的时候我就看到了。di一次看到《新周刊》,眼前一亮,让我惊喜。《新周刊》一推出来就是别具一格,我当时称之为“话题刊物”。要办刊物就要有创新的思想,办一个与众不同的具有新意的话题性的刊物,这个我很欣赏。
——张伯海 中国期刊协会前会长

我一定是zui早看和了解《新周刊》的那批人之一。在我的印象中,《新周刊》有时候是感动时容易热泪盈眶的,但是更多的时候是冷静的,有情商、有智商,他们以破坏的方式呈现,其实背后是一个建设者。
——白岩松 央视主持人

《新周刊》是我出差的时候shou选放进箱子的杂志。因为这本杂志里有一种桀骜不驯,有一种自由的表达,有一种对世界不一样的看法。而且,这种表面的另类里面还有一种深刻的慈悲。
——于丹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新周刊》送给你的东西永远是新奇的。我希望《新周刊》在未来 20 年还能给中国社会提供更多的见证,这是《新周刊》zui有意思的使命。
——张颐武 北京大学教授

目录

目 录

编辑部的故事

003 孙冕 :《新周刊》的前世今生

029 封新城 :我创建了它,它塑造了我

033 韩松 :生活是这般美好——关于《新周刊》的一些回忆

041 刘胄人 :《新周刊》一定能做得更好!

045 陈艳涛 :错过了最好的时光,赶上了下次起航

051 张妍 :饭堂里的《新周刊》

057 周可 :一地鸡毛《新周刊》

071 肖锋 :两个《新周刊》——致一本杂志的二十大寿

074 龚晓跃 :一些乱七八糟的记忆

076 钟宇辉 :静水流深20年

078 陈若云 :不向无趣的生活妥协

081 严志刚 :“控诉”《新周刊》

091 周桦 :那些年我们又爱又嫌弃的《新周刊》和自己

094 刘毅 :我和《新周刊》

097 李国庆 :新周同学会

100 裴谕新 :剪一段廿年时光,注解《新周刊》

105 朱坤 :20年荷尔蒙,20年多巴胺

108 未来 :告别的聚会

110 李冬莉 :什么是好工作?

113 夏楠 :生命中的你

117 侯虹斌 :《新周刊》,就算我曾经苍老,现在也风华正茂

120 张向东 :那些不变的东西,才是谜底

123 晓白 :从来没有离开过的……《新周刊》

126 阿灿 :入《新周刊》记

128 陈漠 :下黑白棋的奥赛罗

140 黄俊杰 :我在《新周刊》学到的30件事

143 胡尧熙 :拖稿这种事,大家都能理解

146 胡斐 :编辑部的日常

151 朱慧憬 :十年好时光

155 何雄飞 :和一群有趣的人,做点有趣的事

159 佟佳熹 :一群人在某个年代为了共同的理想走到了一起

162 潘运滨 :出租车司机的故事

165 邝新华 :如何成为《新周刊》里沉默的大多数

169 金雯 :在《新周刊》,没有个性不可活

172 于青 :《新周刊》不讨好任何人

174 赵钢 :我和《新周刊》15年的缘分

176 文莉莎 :一个可以让人任性的地方

179 丁晓洁 :怪人俱乐部

185 唐元鹏 :她给我一场机遇,我唯有尽力而为

188 李伟 :杂志是实在的

190 郭小为 :@好奇心 故事未完,美好待续

195 邓娟 :当我写不下去时,我开始想排比句

201 赵渌汀 :@新周刊 很多人抱你大腿,我却想着如何不拖你后腿

203 曹园 :一切都弥足珍贵

205 邱诗霖 :大人生活里的孩子们

208 宋爽 :那些早晚安语的共鸣

211 谭山山 :#我在《新周刊》的日子# 一只猫的虚(zhen)拟(shi)访谈

215 何树青 :See you again

“我与《新周刊》 ”名人访谈

224 张伯海 :20年前我就盯上《新周刊》了

227 于丹 :带一本《新周刊》走上旅途

230 白岩松 :《新周刊》就是一群老小孩

233 窦文涛 :我曾是《新周刊》的助产士

237 张颐武 :《新周刊》送给你的东西永远是奇怪的

240 叶永青 :杂志没谈成,我们成了一生最好的朋友

244 刘小东 :《新周刊》帮我打开了和社会沟通的那扇门

247 黎瑞刚 :自说自话的《新周刊》

250 黄磊 :征服和悲悯,这两件事都很《新周刊》

254 田沁鑫 :他唱的依然是蒙古歌曲“鸿雁向南飞”

257 孟非 :我不是跟每一本杂志都关系那么好的

260 杨澜 :一群有创造力、有趣的人

263 史航 :那时候他们真聪明

267 胡智锋 :《新周刊》是精英知识分子的社会批判 267

附 录

274 《新周刊》二十年大事记(1996—2016)

286 《新周刊》员工名录

289 后 记

节选

《新周刊》算是个怪人集合地。有面瘫帝,有独行侠,有话唠,有烟鬼,有人昼夜颠倒,也有人上班从来不打卡。管事的叫何树青,我刚来的时候喊他“何老师”被他明令禁止,说,叫我何树,或者山鸡哥。(文/于青,《〈新周刊〉不讨好所有人》)

13.正确使用“的地得”,正确使用标点符号;17.你可以使用的材料包括当事人的话语、见证人的话语、评论者的话语、媒体评论、各种数据、逸闻趣事、历史资料、书籍文献、流行语、网络摘录等等。不要让你的文章看起来好像只有一个人在发言;33.关于篇幅。要么你打断你的采访对象,要么我打断你的稿子。(文/陈漠,《写稿40条》)

凌晨0 :00 / 截稿日

MSN突然亮起了好几个同事的头像。(此处不点名)

“你们是开始写稿了吗?”

“是啊,你呢?”

“我还在想怎么写啊。”

“截稿日是什么时候?”

“好像是昨天。”

头像突然暗下去了。(文/胡斐,《编辑部的日常》)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新周刊》口述史》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7068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