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付小兵,王正国主编;王正国丛书主编
页数:380
出版社: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
ISBN:9787535288493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系统地介绍了创伤基础理论、创伤休克、创伤感染与免疫、创伤营养与代谢、创伤麻醉复苏和输血、创伤并发症以及创伤组织修复与再生等。
本书特色
创伤是现代医学的重要领域。由于社会的进步和医学的发展,一些疾病(如许多传染病)已得到有效的控制,但创伤却有增无减,并被称为“发达社会疾病”。以往创伤只是外科学的一个病种,现在已发展为独立学科。付小兵、王正国主编的《创伤基础(精)/现代创伤医学丛书》全面、系统地介绍了创伤基础理论研究最新进展和热点,重点突出科学性、规范化的诊治原则,所涉及的内容先进、科学,走在时代的前沿。
目录
第一章 绪论第一节 创伤和创伤医学第二节 创伤医学发展简史一、国外创伤医学发展简史二、国内创伤外科发展简史第三节 创伤分类一、按伤口是否开放分类二、按致伤部位分类三、按致伤因子分类第四节 创伤评分一、创伤评分的意义及其发展二、医院前创伤评分法三、医院内评分法四、ICU评分五、创伤患者活存概率评估法第五节 创伤的早期处理一、现代创伤急救体系 二、创伤急救原则三、检伤分类第六节 创伤流行病学一、创伤流行病学概述二、创伤流行病学的研究内容 三、创伤的流行病学特征四、创伤是可以预防和控制的 五、交通伤流行病学六、职业性创伤流行病学七、烧伤流行病学八、战伤流行病学第七节 创伤的重要进展 一、道路交通伤二、循证医学在外科中的应用 三、微创外科四、转化医学五、组织工程(TissuC EngincCring)六、损害控制外科七、创伤性颅脑损伤八、骨与周围神经创伤 九、创伤并发症十、地震伤 十一、小结
第二章 创伤休克第一节 创伤休克流行病学与分类 一、创伤休克流行病学二、创伤休克临床分类三、休克研究历史演变第二节 创伤休克病理生理特点与发病机制 一、创伤休克血流动力学紊乱病理生理学基础 二、创伤休克心脏功能障碍发生特点与机制 三、创伤休克血管低反应性发生特点与机制 四、创伤休克后微循环功能障碍发生特点与机制 五、创伤休克血液流变学变化与机制 六、创伤休克凝血功能障碍发生特点与机制 七、创伤休克血管渗漏发生特点与机制 八、创伤休克诱发器官功能障碍发生特点与机制 第三节 创伤休克临床诊断与监测技术 一、创伤休克的诊断标准二、创伤休克常用的监测指标三、休克新的监测与诊断技术第四节 休克容量复苏与药物治疗新进展 一、休克的容量复苏新原则 二、休克血管活性药物使用原则三、改善心脏功能四、改善微循环五、纠正酸碱平衡紊乱六、改善休克血管低反应性的新措施七、改善细胞代谢
第三章 创伤感染与免疫第一节 概述第二节 创伤感染的主要病原体一、主要病原体的演变二、创伤感染病原体的来源及入侵途径三、菌量计数的临床意义第三节 创伤后化脓性感染第四节 创伤后非芽孢厌氧菌感染第五节 创伤后肠源性感染第六节 创伤后破伤风第七节 创伤后气性坏疽第八节 抗菌药物使用原则第九节 创伤后免疫功能紊乱的分子机制一、抑制因子学说二、抑制性细胞学说三、神经一内分泌一免疫功能网络紊乱学说第十节 创伤后细胞免疫功能障碍在感染并发症中的作用一、T淋巴细胞克隆无反应性二、CD4/一T淋巴细胞功能性分化 二、CD4一LT细胞、B细胞和树突状细胞数目减少四、单核一巨噬细胞功能的改变第十一节 创伤后免疫状态监测及其意义一、免疫监测的必要性二、选择免疫监测的恰当标志物三、炎症反应程度评价四、评估炎症所致组织创伤五、侵人性感染的辅助诊断六、危重患者免疫状态的监测七、免疫麻痹与器官移植并发感染危险性的关系第十二节 创伤后免疫功能紊乱的调理措施一、抗感染治疗回顾二、脓毒症干预新途径三、脓毒症免疫调理新策略
第四章 创伤营养与代谢第一节 概述第二节 创伤营养代谢特点一、一般创伤的营养代谢特点二、烧伤的营养代谢特点二、外科手术的营养代谢第三节 创伤营养代谢改变一、蛋白质代谢改变二、碳水化合物代谢改变三、脂肪代谢改变四、维生素代谢改变五、微量元素代谢改变六、糖皮质激素及糖皮质激素受体的变化第四节 脓毒症营养代谢改变一、脓毒症蛋白质代谢改变二、脓毒症糖代谢三、脓毒症脂肪代谢第五节 营养与创伤愈合一、蛋白质与创伤愈合二、碳水化合物与创伤愈合三、脂肪与创伤愈合四、维生素与创伤愈合五、必需微量元素与创伤愈合六、激素与创伤愈合
第五章 创伤麻醉复苏与输血第一节 创伤患者的容量复苏一、补充血容量二、维持携氧能力三、改善止血功能第二节 创伤患者的心肺脑复苏一、心肺脑复苏的基本问题二、基础生命支持三、高级生命支持四、心肺脑复苏常用药物五、心搏骤停复苏后综合治疗第三节 创伤患者的麻醉与镇痛一、麻醉医师的任务与作用二、创伤对麻醉实施与管理的影响三、麻醉前准备四、麻醉计划的制订五、麻醉实施与管理六、创伤控制麻醉七、创伤患者的镇痛第四节 创伤患者的监测与支持一、基本监测二、特殊监测三、危重创伤患者的转运与后送
第六章 创伤并发症第一节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一、ALI和ARDS的定义二、发病机制三、发病率和死亡率四、诊断五、处置第二节 心功能不全一、心功能不全的病因二、心功能不全的临床表现与诊断三、创伤后心功能不全的防治第三节 肝功能不全一、发病机制二、临床表现三、诊断四、鉴别诊断五、治疗与预防第四节 急性肾功能障碍一、概念二、危险因素及病因三、预防和诊断四、治疗原则第五节 胃肠功能障碍一、应激性溃疡二、急性胃扩张三、麻痹性肠梗阻第六节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一、DIC的病因和诱因二、DIC的发病机制三、临床表现四、临床类型及分期五、DIC的实验室检测指标六、DIC的诊断七、DIC的治疗第七节 脓毒症与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一、相关概念与定义的演变二、脓毒症及多器官损害发病机制三、脓毒症诊断新标准及分阶段诊断系统四、严重脓毒症和脓毒症性休克治疗指南及评价
第七章 创伤后的组织修复与再生第一节 创伤修复与组织再生概述一、概述二、基本概念三、创面发生的流行病学第二节 创伤修复与组织再生的基本病理生理过程一、炎症反应期二、肉芽组织增生期三、再上皮化和组织重塑期第三节 影响创伤修复与组织再生的主要因素一、局部因素二、全身因素三、其他因素第四节 加速创伤修复与组织再生的主要措施和方法一、基因工程蛋白药物二、现代敷料三、负压吸引四、光学方法五、生物治疗方法六、酶学方法七、干细胞技术八、组织工程技术九、传统医学十、其他技术和方法第五节 创伤修复与组织再生未来发展的方向一、与遗传学和发育学等基础学科紧密结合二、建立综合性的创面治疗中心或专科三、开展与社区医疗机构的双向联动四、培养创面治疗专科医生或创面治疗师五、与产业化密切结合,加强新技术新产品的转化应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