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邹荣
页数:191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
ISBN:9787516191484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研究1920至1937年的鄂豫皖苏区文化动员和意识形态建构,着力于对其文化动员实践和表达进行梳理,重点分析中共在该时期意识形态建构方面的尝试,对于文化动员和意识形态建构的实际效果、影响和经验教训进行分析,并将这个时期的革命实践置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共融共生的进程中探讨其历史意义。
作者简介
邹荣,男,1984年出生,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文化史专业博士毕业,现湖北省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曾在《江汉大学学报》、《学习与实践》等期刊上发表论文10余篇,参与国家社科基金及湖北省社科规划项目多项。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文化史及苏区史。
目录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的意义和研究对象
一 选题的意义
二 研究对象
第二节 学术前史综述
一 起步与发展
二 几个问题的讨论
三 理论框架运用和缺陷及一些建议
第三节 研究视角、研究方法及主要创新点
一 研究视角
二 研究方法
三 主要创新点
第一章 鄂豫皖苏区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节 鄂豫皖苏区形成与发展的历史基础
一 近代救国思潮下的制度选择及苏维埃战略的形成
二 促成苏维埃革命的现实条件
三 鄂豫皖革命渊源的解析
第二节 鄂豫皖苏区的建立与发展
一 鄂东北、豫东南和皖西北苏区的建立与发展
二 鄂豫皖苏区统一的提出
三 鄂豫皖苏区的最终统一
第三节 小结
第二章 鄂豫皖苏区的文化动员
第一节 鄂豫皖苏区文化动员的谋划
一 文化动员的目的
二 文化动员工作的安排
三 文化动员的布局
第二节 鄂豫皖苏区文化动员的实践与表达
一 革命歌曲
二 革命标语
三 文艺演出和新剧团
四 报刊
五 学校与培训班
第三节 鄂豫皖苏区文化动员的来源、特征及其原因
一 鄂豫皖苏区文化动员的来源
二 鄂豫皖苏区文化动员的特征评析
三 文化动员的实际效果及形成的原因
第四节 小结
第三章 鄂豫皖苏区意识形态的建构
第一节 基层传统意识形态的解构与新的意识形态兴起
一 基层传统意识形态解构的时空背景
二 新的意识形态兴起——马列主义的被接受
第二节 鄂豫皖苏区意识形态的建构及内容分析
一 关键观念的选择
二 观念的诠释及其现实意义
三 关键观念的灌输者及主要内容
第三节 传统文化与苏区革命文化之关系分析
一 苏区革命文化对传统文化的冲击
二 苏区革命文化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三 二者之间的关系分析
第四节 小结
第四章 鄂豫皖苏区文化动员与意识形态建构的作用及其影响
第一节 不同时期鄂豫皖苏区民众对革命的认知
一 苏区时期各方的认知(1927—1934)
二 游击战争时期的情况(1934—1937)
第二节 国民党方面的应对
一 国民党的“军事进剿”
二 国民党方面对原有苏区的反拨
第三节 对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及新中国成立初期鄂豫边区的影响
一 对抗日战争时期鄂豫边区的影响
二 对解放战争前后鄂豫边区的影响
第四节 小结
第五章 鄂豫皖苏区文化动员与意识形态建构的经验教训
第一节 鄂豫皖苏区文化动员与意识形态建构的经验
一 个人社会身份的重塑
二 构建革命文化的认同
三 塑造政权认同和灌输革命理念
第二节 鄂豫皖苏区文化动员与意识形态建构的教训
一 对于意识形态建构的重视不够
二 对知识分子的清洗直接影响了意识形态的建构
三 未真正地重视提升全党的政治觉悟
四 未能制定合理宣传意识形态的策略
第三节 小结
余论 文化共生视野下的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共融共生进程探析
第一节 “文化共生”理论综述
一 共生理论
二 文化共生
三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共生的技术考察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共融共生进程
一 “无关共生”时期(19世纪40年代至“五四”运动)
二 “竞争共生”时期(“五四”运动至中共十八大)
三 “互利共生”时期(中共十八大至今)
第三节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第一节 选题的意义和研究对象
一 选题的意义
二 研究对象
第二节 学术前史综述
一 起步与发展
二 几个问题的讨论
三 理论框架运用和缺陷及一些建议
第三节 研究视角、研究方法及主要创新点
一 研究视角
二 研究方法
三 主要创新点
第一章 鄂豫皖苏区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节 鄂豫皖苏区形成与发展的历史基础
一 近代救国思潮下的制度选择及苏维埃战略的形成
二 促成苏维埃革命的现实条件
三 鄂豫皖革命渊源的解析
第二节 鄂豫皖苏区的建立与发展
一 鄂东北、豫东南和皖西北苏区的建立与发展
二 鄂豫皖苏区统一的提出
三 鄂豫皖苏区的最终统一
第三节 小结
第二章 鄂豫皖苏区的文化动员
第一节 鄂豫皖苏区文化动员的谋划
一 文化动员的目的
二 文化动员工作的安排
三 文化动员的布局
第二节 鄂豫皖苏区文化动员的实践与表达
一 革命歌曲
二 革命标语
三 文艺演出和新剧团
四 报刊
五 学校与培训班
第三节 鄂豫皖苏区文化动员的来源、特征及其原因
一 鄂豫皖苏区文化动员的来源
二 鄂豫皖苏区文化动员的特征评析
三 文化动员的实际效果及形成的原因
第四节 小结
第三章 鄂豫皖苏区意识形态的建构
第一节 基层传统意识形态的解构与新的意识形态兴起
一 基层传统意识形态解构的时空背景
二 新的意识形态兴起——马列主义的被接受
第二节 鄂豫皖苏区意识形态的建构及内容分析
一 关键观念的选择
二 观念的诠释及其现实意义
三 关键观念的灌输者及主要内容
第三节 传统文化与苏区革命文化之关系分析
一 苏区革命文化对传统文化的冲击
二 苏区革命文化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三 二者之间的关系分析
第四节 小结
第四章 鄂豫皖苏区文化动员与意识形态建构的作用及其影响
第一节 不同时期鄂豫皖苏区民众对革命的认知
一 苏区时期各方的认知(1927—1934)
二 游击战争时期的情况(1934—1937)
第二节 国民党方面的应对
一 国民党的“军事进剿”
二 国民党方面对原有苏区的反拨
第三节 对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及新中国成立初期鄂豫边区的影响
一 对抗日战争时期鄂豫边区的影响
二 对解放战争前后鄂豫边区的影响
第四节 小结
第五章 鄂豫皖苏区文化动员与意识形态建构的经验教训
第一节 鄂豫皖苏区文化动员与意识形态建构的经验
一 个人社会身份的重塑
二 构建革命文化的认同
三 塑造政权认同和灌输革命理念
第二节 鄂豫皖苏区文化动员与意识形态建构的教训
一 对于意识形态建构的重视不够
二 对知识分子的清洗直接影响了意识形态的建构
三 未真正地重视提升全党的政治觉悟
四 未能制定合理宣传意识形态的策略
第三节 小结
余论 文化共生视野下的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共融共生进程探析
第一节 “文化共生”理论综述
一 共生理论
二 文化共生
三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共生的技术考察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共融共生进程
一 “无关共生”时期(19世纪40年代至“五四”运动)
二 “竞争共生”时期(“五四”运动至中共十八大)
三 “互利共生”时期(中共十八大至今)
第三节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1927-1937-解放军英雄故事-[上]-技术教育社区](https://image12.bookschina.com/2012/20120610/B5518857.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