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听.花开的声音

封面

作者:王学军,张红波,卿文博主编

页数:209

出版社:中国社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

ISBN:9787508754284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作为辅导员,我们于学堂(课堂)之外配合课程教学,沿着学生在学全过程的轨迹,设计实施了一套理论联系实际的育人过程,即:“学堂外,我们怎样想;学堂外,我们怎样说;学堂外,我们怎样做”的实践育人方式。《听,花开的声音》不仅是辅导员与学生对有关问题的共同思考,也是我们从事育人实践的案例。作为辅导员,要与这些学生协同共进,不仅要做到同步,还要敏感,有长远意识和宏阔视野,才能引领大学生走在时代的前沿。

作者简介

王学军,1956年11月生,山东蓬莱人。1984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第一分校,获学士学位。现为中国人民大学教务处教学督导室主任、副研究员。曾专职从事高校研究生培养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20余年,并潜心于高校学生素质养成问题的研究。已发表《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应体现于学生素质养成中》、《高校党和育人工作宜以人才素质养成和遴选过程为载体》和《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体制刍议》等学术论文30余篇。获省(部)级科研成果奖2项。

本书特色

作为辅导员,我们于学堂(课堂)之外配合课程教学,沿着学生在学全过程的轨迹,设计实施了一套理论联系实际的育人过程,即:“学堂外,我们怎样想;学堂外,我们怎样说;学堂外,我们怎样做”的实践育人方式。
王学军、纪红波、卿文博主编的这本《听花开的声音》,不仅是辅导员与学生对有关问题的共同思考,也是我们从事育人实践的案例。作为辅导员,要与这些学生协同共进,不仅要做到同步,还要更敏感,更有长远意识和宏阔视野,才能引领大学生走在时代的前沿。

目录

写在前边

学堂外:我们这样想

关于“特色”与“一流”的思忖

触及灵魂的系统工程之辩

追求真理,重在“一切向前看”

“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

高校办学宜重育人“接班”

当代“伯乐”需重为德育人

构建有朝气的大学环境

大学生要学会树立目标

首先是人,而后是才能

养成掌握和追求真理的习惯

有感总书记引用“格物致知”

养成守规矩的素质

“制度创新”需明“止于至善”

不断养成高尚品格

美在内植于心,外化于行

学堂外:我们这样说

高考后的365天

拥有你是我们的骄傲

――爸爸妈妈写给女儿的信

大学生应树立自信心

让青春的心充满阳光

小议教学互动

“勇者不惧”为体育精髓

学知当从不自满开始

重在做“量变”积累工作

书中自有青山在

“团结”与“集体主义”

知其然,方知所以然

小议竭泽而渔与年年有余

既应独善其身,更要兼济天下

既合乎现实,亦超乎现实

文明之旅始于足下方寸之地

钱学森与中国人民大学

印章讲述的校史故事

时代呼唤屠呦呦式的学者

学堂外:我们这样做

为育秀木成栋梁

――《大学生素质养成集萃》读后

周老师教我们收获

优质人才遴选的孵化器

――记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教研部

星空的守望者

――访我校长江学者刘建军教授

为栋梁之材打牢根基

――记中国人民大学教学标兵李海洋教授

人大人要有一点崇高的精神在心中

――专访财政金融学院副教授戴稳胜

在理想与现实交会的光亮中行走

――记哲学院臧峰宇教授

为你扣好“第一粒扣子”的人

――记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王向明

她为得育英才而乐

――记中国人民大学“思修课”邱吉教授

帮助学生把未来之路走得更远一些

――记劳动人事学院李育辉副教授

严师诤友匠心独运

――记信息资源管理学院党委副书记徐拥军副教授

听说他们曾这样谈恋爱找工作

――中国人民大学劳人院师生共同著书活动侧记

气有浩然,学无止境

――写在财金学院安体富教授的杖朝之年

执着于学业奋斗的路上

把就业创业当学问来做

科学有险阻,苦战能过关

――记中国人民大学韩国留学生李曼泰博士

为了看到她灿烂的笑容

――记为李香香捐款的前前后后

把信念和热情投入支教全过程

哥大的散碎记忆

――写在哥伦比亚大学暑期国际小学期结束的时候

爱丁堡印象

――体味英国爱丁堡大学交流学习生活

德学并重留馨行远

――劳动人事学院以特色文化育人强院

用和谐的音符谱写难忘的故事

――马克思主义学院2003级博士生集体纪实

把党支部建设成为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摇篮

――记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党支部

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摇篮

――记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班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后记

节选

  《听,花开的声音》:  关于所授课程,李海洋坦言:尽管课程本身具有真理性,正是成长中的青年学生所迫切需要的,“但在崇尚‘挖掘机技术哪家强’的氛围中,在社会转型期矛盾频发的情况下,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受冷落、受质疑在所难免,期望缺少阅历的青年学生自发地重视、自觉地钻研它是不现实的。”对此,他认为必须迎难而上,以坚守信仰的执著和追求真理的激情,在实践中努力探索科学的方法,以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在青年一代的传承。  为延伸三尺讲台,与“80后”、“90”后的青年学生深入交流,他开通了新浪微博,因而拥有了27万微博“粉丝”。与此同时,他所开设的《平凡生活中的深沉智慧——辩证唯物论》也成为教育部的精品视频公开课。如今,他在课堂所传授的知识不仅在学生中产生了很大影响,其课上的一些经典案例也已在学生中广为流传。  学生之所以对李海洋所授课程保持高度热情,原因在于他注重教学质量,坚持做到科学传承马克思主义理论。  李海洋认为,要确保教学质量,必须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的特点,即思辨性、系统性和应用性。关于思辨性,是指唯物史观与剩余价值学说是比较“形而上”的,其中体现着一种把握事物本质联系的思想力量,必须通过深入浅出的引导使学生逐渐领略,食髓知味。系统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的另一个重要特点,必须指导学生在理论系统中掌握原理,要根据理论的内在逻辑引导学生进行梳理和归纳。应用性是这门课的根本特征,启发学生运用书本上的马克思主义原理分析现实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为此,在教学中首先应建立理论框架,为学生建构课程的系统性。“马克思主义理论以其系统性,抓住了客观世界复杂性的根本,发挥出强大的思想力量。”为此,李海洋在授课时十分注重建立理论框架,梳理逻辑线索,避开直接追踪热点、“针砭时弊”的“讲专题”方式,走出了一条学界认可、学生欢迎、风格独特的“照本宣科”式的教学路子。  其次,应破解难点,为学生在求知之路上的披荆斩棘。李海洋认为,破解疑难在政治理论课有特殊意义。自然科学搞不懂,学生知道怪自己。政治理论搞不懂,学生就会有怀疑。他乐于并善于以“50后”的年龄和老教师的知识结构去捕捉、揣摩和破解“80后”、“90后”青年学生的困惑,或长篇大论,或三言两语令学生豁然开朗,充满愉悦。“常能感觉到人大的学生有追求真理的冲动。教师的责任就是要带领他们披荆斩棘。”  ……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听.花开的声音》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7063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