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唐代音乐史

封面

作者:关也维

页数:14265

出版社: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

ISBN:9787810569941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内容丰富、史料翔实、行文朴实、逻辑严密,以历史史实与音乐哲理,展现了中国音乐史上唐代这个成就辉煌的历史阶段的风貌。

作者简介

关也维(瓜尔佳·伊文阿),锡伯族,民族音乐家。历任中央民族大学少数民族文艺研究所音乐研究室主任、艺术系音乐教学研究室主任、音乐舞蹈系主任及民族音乐学研究生导师。曾任中国音乐家协会北京分会常务理事、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学会副会长、中国少数民族声乐学会副会长、《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卷》编辑奏员会委员兼中国民族音乐主编、《音乐研究》杂志编委等职。主要著作有:《从新疆古老的音乐探索燕乐调式音阶理论》、《木卡姆的形成及其发展》、《维吾尔传统音乐》等。

本书特色

本书研究了唐朝时期的音乐,分九章,内容包括:唐代民间音乐、宫廷燕乐、琴曲与雅乐、各民族音乐融合与对外音乐文化的交流、音乐基本理论与记谱法、燕乐调式音阶体系、音乐创作技法、音乐机构与乐舞教育、音乐思想与文艺政策等。

目录

序前言绪论第一章 唐代民间音乐第一节 民歌与曲子一、唐代民歌二、填以新词的曲子三、经过艺术加工的曲子第二节 民间说唱与变文一、汉族地区的说唱与变文二、其他民族的说唱音乐第三节 民间歌舞一、自娱性的踏歌与打令二、表演性的民间歌舞三、带有故事情节的民间歌舞第四节 宗教音乐与歌舞一、巫舞二、傩舞三、师公舞四、萨满舞五、佛教音乐与歌舞第二章 唐代宫廷燕乐(一) 第一节 九部乐与十部乐一、燕乐二、清商乐三、西凉乐四、天竺乐五、高丽乐六、龟兹乐七、疏勒乐八、安国乐九、康国乐十、高昌乐十一、文康伎、礼毕与宴后第二节 立部伎与坐部伎一、立部伎二、坐部伎第三章 唐代宫廷燕乐(二) 第一节 软舞与健舞一、软舞二、健舞第二节 大曲与法曲一、“盐”、“趋”、“乱”式大曲二、联曲式大曲三、混合式大曲第三节 燕乐的乐器与乐队一、燕乐乐器二、乐器组合三、乐队的发展与变化第四节 散乐与鼓吹一、散乐二、鼓吹第四章 琴曲与雅乐第一节 琴与琴曲一、琴的型制与演进二、制琴工艺的发展三、琴谱四、著名琴家五、琴曲与琴歌第二节 衰微的雅乐一、雅乐的起源与演变二、唐代雅乐的乐制三、雅乐的内容与变化第五章 各民族音乐的融合与对外音乐文化的交流第一节 各民族音乐的交流与融合一、吐蕃、鲜卑诸民族音乐的融入二、中原地区对南诏地区音乐文化的影响三、西域各地音乐的融人第二节 与外国音乐文化的交流一、与南海、西亚诸国的往来二、对朝鲜半岛三国音乐文化的影响三、对日本音乐文化的影响第六章 音乐基本理论与记谱法第一节 音乐基本理论一、“声”、“音”、“乐” 二、律吕与律名三、音名与音阶 四、宫调的“均”与“调”五、节奏与节拍六、旋宫转调七、速度标记第二节 乐舞记谱法一、《敦煌琵琶谱》 二、《五弦琴谱》三、《仁智要录》四、《博雅笛谱》五、《古谱·笙谱律卷/吕卷》 六、《敦煌舞谱》第七章 燕乐调式音阶体系第一节 燕乐调式音阶体系的形成一、燕乐调式音阶的由来二、燕乐调式音阶体系的建立第二节 燕乐调式音阶体系的内涵一、燕乐音高二、燕乐音阶三、燕乐二十八调第三节 燕乐调式音阶名称之变化第八章 音乐创作技法第一节 旋律发展手法一、重复二、模进三、扩展与紧缩四、换头五、同尾六、连环扣第二节 和音与和弦的应用一、各种音程的双音结合二、三音结合的和弦三、不协和音的解决第三节 旋宫转调第四节 音乐结构一、乐段结构二、二段体三、三段体四、多段联曲五、大曲结构第九章 音乐机构与乐舞教育,音乐思想与文艺政策第一节 音乐管理机构一、大乐署二、鼓吹署 三、教坊四、梨园第二节 乐舞教育一、人才汇集二、考核制度三、教育目的四、教学方式第三节 音乐思想一、雅乐之争论二、礼乐关系三、统治者的音乐思想第四节 文艺政策一、吸收与借鉴二、普及与提高三、乐舞档案的保管、资料的印刷与出版简短的结束语附录一 参考书目附录二 谱例目次附录三 非汉语(各民族语与外来语)词汇索引附录四 曲谱摘录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唐代音乐史》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697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