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安徽省煤矿水文地质及水害防治技术

封面

作者:姚多喜,鲁海峰编著

页数:504

出版社: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

ISBN:9787312040665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以《煤矿防治水规定》《煤矿安全规程》为依据, 系统总结了安徽省两淮煤田近20年来水害防治方面的经验和教训, 整合了现场生产技术和科研项目的研究成果, 全面分析了安徽省两淮煤田的水文工程地质条件, 从理论和技术上对安徽省煤矿水文地质特征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

本书特色

姚多喜、鲁海峰编最的《安徽省煤矿水文地质及水害防治技术》主要以《煤矿防治水规定》《煤矿安全规程》为依据,系统总结了安徽省两淮煤田近20年来水害防治方面的经验和教训,整合了现场生产技术和科研项目的研究成果,全面分析了两淮煤田的水文工程地质条件,从理论和技术上对安徽省煤矿水文地质特征进行了深入系统地研究,总结了相应的水害治理技术手段,为安徽省煤矿的安全开采提供可靠的水文地质保障。
本书内容丰富、资料翔实、技术手段先进,反映了安徽省煤矿水害防治技术研究的最新成果。本书适合煤矿防治水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使用,也可供高校地质工程、地下水科学与工程以及采矿工程等专业的师生参考。

目录

前言第一篇 总论 第一章 概述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第一节 地理位置 第二节 自然地理 第三节 地震 第四节 安徽煤矿生产现状第二篇 煤矿水文地质学基础 第三章 地下水的基本知识 第一节 自然界中的水循环 第二节 岩石中的空隙与水分 第三节 地下水的赋存 第四节 地下水物理性质与化学成分 第四章 矿井充水条件 第一节 充水水源 第二节 充水通道 第三节 充水强度 第五章 矿井水文地质类型划分 第一节 矿井水文地质类型划分的意义和原则 第二节 矿井水文地质类型划分依据和方案 第三节 矿井水文地质类型划分报告 第四节 两淮煤田各矿水文地质类型划分第三篇 煤矿水文地质工作与方法 第六章 煤矿水文地质调查、观测与编录 第一节 水文地质调查 第二节 水文地质观测 第三节 水文地质编录 第七章 煤矿水文地质勘探 第一节 矿床水文地质勘查类型 第二节 矿床水文地质勘查阶段及勘查步骤 第三节 煤矿水文地质勘探技术——钻探 第八章 煤矿水文地质物探 第一节 地球物理探查方法 第二节 地球物理探查技术 第三节 探查典型案例分析 第九章 煤矿水文地质实验 第一节 水文地质参数 第二节 水文地质实验 第三节 水文地质参数求解 第十章 其他技术方法在煤矿水文地质研究中的应用 第一节 遥感技术 第二节 地理信息系统技术 第三节 同位素技术 第四节 数值模拟技术第四篇 安徽煤矿水文地质特征 第十一章 区域地质 第一节 地层 第二节 煤层 第三节 构造 第四节 岩浆岩 第十二章 区域水文地质 第一节 两淮煤田在全国矿井水文地质区划中的位置及特点 第二节 主要含(隔)水层 第三节 地下水流场 第四节 水化学特征 第五节 地下水的补给、径流和排泄 第十三章 构造控水及水文地质单元划分 第一节 断裂构造控水 第二节 岩溶陷落柱控水 第三节 水文地质单元划分 第十四章 安徽煤矿水害概述 第一节 矿井充水水源 第二节 矿井充水通道 第三节 矿井充水程度 第四节 水害类型划分 第十五章 松散含水层下浅部煤层开采水文工程地质条件 第一节 两淮煤田松散层沉积特征 第二节 松散层下部隔水层特征 第三节 松散第四含水层特征及水体类型 第四节 浅部煤层覆岩类型及隔水性 第十六章 承压灰岩水上采煤水文工程地质条件 第一节 太原组灰岩厚度及赋存特征 第二节 太灰上段富水性特征 第三节 下组煤底板至太原组一灰岩层结构及厚度特征 第四节 隔水底板岩石物理力学参数测试 第十七章 新集推覆体下开采水文工程地质条件 第一节 推覆体片麻岩水文工程地质条件 第二节 推覆体夹片水文工程地质条件 第三节 推覆体寒武系水文工程地质条件第五篇 安徽省煤矿水害防治技术 第十八章 矿井水害防治技术概述 第一节 地表水防治技术 第二节 井下防治水技术 第三节 水文自动观测系统 第四节 排水系统 第十九章 水体下采煤水害防治技术 第一节 水体类型及对采矿的威胁 第二节 覆岩破坏规律 第三节 露头区安全煤(岩)柱留设 第四节 水体下采煤的主要技术及安全措施 第二十章 承压灰岩水上采煤水害防治技术 第一节 底板破坏深度 第三节 突水预测评价 第四节 带压开采 第五节 疏降开采 第六节 注浆加固改造 第七节 特殊水文地质条件下的灰岩水害治理 第二十一章 其他水害防治技术 第一节 砂岩裂隙水(离层水)防治 第二节 老空水防治 第三节 断层水害防治 第四节 陷落柱水害防治 第五节 封闭不良钻孔水害 第二十二章 突水事故的应急救援预案 第一节 突水前水灾预测预防预案 第二节 突水后水灾现场救援与处置附录一 长观孔设计附录二 煤层顶板砂岩裂隙含水层疏水降压设计附录三 下组煤开采底板疏水降压、注浆改造设计案例附录四 地质说明书有关水文地质编写部分附录五 提高回采上限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写模板参考文献前言
第一篇 总论
第一章 概述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第一节 地理位置
第二节 自然地理
第三节 地震
第四节 安徽煤矿生产现状
第二篇 煤矿水文地质学基础
第三章 地下水的基本知识
第一节 自然界中的水循环
第二节 岩石中的空隙与水分
第三节 地下水的赋存
第四节 地下水物理性质与化学成分
第四章 矿井充水条件
第一节 充水水源
第二节 充水通道
第三节 充水强度
第五章 矿井水文地质类型划分
第一节 矿井水文地质类型划分的意义和原则
第二节 矿井水文地质类型划分依据和方案
第三节 矿井水文地质类型划分报告
第四节 两淮煤田各矿水文地质类型划分
第三篇 煤矿水文地质工作与方法
第六章 煤矿水文地质调查、观测与编录
第一节 水文地质调查
第二节 水文地质观测
第三节 水文地质编录
第七章 煤矿水文地质勘探
第一节 矿床水文地质勘查类型
第二节 矿床水文地质勘查阶段及勘查步骤
第三节 煤矿水文地质勘探技术——钻探
第八章 煤矿水文地质物探
第一节 地球物理探查方法
第二节 地球物理探查技术
第三节 探查典型案例分析
第九章 煤矿水文地质实验
第一节 水文地质参数
第二节 水文地质实验
第三节 水文地质参数求解
第十章 其他技术方法在煤矿水文地质研究中的应用
第一节 遥感技术
第二节 地理信息系统技术
第三节 同位素技术
第四节 数值模拟技术
第四篇 安徽煤矿水文地质特征
第十一章 区域地质
第一节 地层
第二节 煤层
第三节 构造
第四节 岩浆岩
第十二章 区域水文地质
第一节 两淮煤田在全国矿井水文地质区划中的位置及特点
第二节 主要含(隔)水层
第三节 地下水流场
第四节 水化学特征
第五节 地下水的补给、径流和排泄
第十三章 构造控水及水文地质单元划分
第一节 断裂构造控水
第二节 岩溶陷落柱控水
第三节 水文地质单元划分
第十四章 安徽煤矿水害概述
第一节 矿井充水水源
第二节 矿井充水通道
第三节 矿井充水程度
第四节 水害类型划分
第十五章 松散含水层下浅部煤层开采水文工程地质条件
第一节 两淮煤田松散层沉积特征
第二节 松散层下部隔水层特征
第三节 松散第四含水层特征及水体类型
第四节 浅部煤层覆岩类型及隔水性
第十六章 承压灰岩水上采煤水文工程地质条件
第一节 太原组灰岩厚度及赋存特征
第二节 太灰上段富水性特征
第三节 下组煤底板至太原组一灰岩层结构及厚度特征
第四节 隔水底板岩石物理力学参数测试
第十七章 新集推覆体下开采水文工程地质条件
第一节 推覆体片麻岩水文工程地质条件
第二节 推覆体夹片水文工程地质条件
第三节 推覆体寒武系水文工程地质条件
第五篇 安徽省煤矿水害防治技术
第十八章 矿井水害防治技术概述
第一节 地表水防治技术
第二节 井下防治水技术
第三节 水文自动观测系统
第四节 排水系统
第十九章 水体下采煤水害防治技术
第一节 水体类型及对采矿的威胁
第二节 覆岩破坏规律
第三节 露头区安全煤(岩)柱留设
第四节 水体下采煤的主要技术及安全措施
第二十章 承压灰岩水上采煤水害防治技术
第一节 底板破坏深度
第三节 突水预测评价
第四节 带压开采
第五节 疏降开采
第六节 注浆加固改造
第七节 特殊水文地质条件下的灰岩水害治理
第二十一章 其他水害防治技术
第一节 砂岩裂隙水(离层水)防治
第二节 老空水防治
第三节 断层水害防治
第四节 陷落柱水害防治
第五节 封闭不良钻孔水害
第二十二章 突水事故的应急救援预案
第一节 突水前水灾预测预防预案
第二节 突水后水灾现场救援与处置
附录一 长观孔设计
附录二 煤层顶板砂岩裂隙含水层疏水降压设计
附录三 下组煤开采底板疏水降压、注浆改造设计案例
附录四 地质说明书有关水文地质编写部分
附录五 提高回采上限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写模板
参考文献
信息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安徽省煤矿水文地质及水害防治技术》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6937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