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南京大学戏剧影视
页数:404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日期:2007
ISBN:9787101061031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南大戏剧论丛3》是南京大学戏剧影视研究所自编的第三部论文集。第一集于2005年6月,第二辑于2006年6月由我局出版,首印1500册,出版后学界反响较好。本集共收论文30篇,所收为该所教师、研究人员的代表作品,其中有不少曾在国内著名学术刊物上发表过,并被转载、引用,社会反映良好。从内容上看,全书内容可以分成两部分,一为古代戏曲,一为现代戏剧,话题较为集中,内容颇为丰富,尽管是论文集,但在内容上可以形成一种呼应和对应关系。未涉及当代政治或其他敏感话题。论文材料翔实,立论稳妥,说理透辟,新意迭出,基本上代表了该所的学术研究水准,其学术水准在国内也是一流的。
本书特色
《南京大学戏剧影视研究丛书》包括南京大学戏剧影视研究所的学者独立完成或与外单位学者合作完成的一系列研究戏剧、电影、电视的学术著作。这些著作不定期出版,有书就出。不追求什么完整的“体系”,只想在五彩斑斓的学术世界里涂一笔自己的色彩,喊一下自己的声音。本书是《南京大学戏剧影视研究丛书》之《南大戏剧论丛(3)》。
目录
理想的流失与重建
——《叫我一声哥》创作余墨
“佑启人文”与“前话”五十年漫谈
当代喜剧创作和中国话剧的未来
戏剧发展与戏剧教育
先锋戏剧的成就与局限
话剧与戏曲关系的再认识
——从“戏改”说起
现代启蒙精神与中国百年话剧
话剧百年忆白尘”
“春柳社友”林天民的新剧活动与剧本创作
——“未刊话剧史料拾零”之一
高行健与中国戏剧
香港戏剧生态中西方戏剧理念的影响
中国古典戏剧情节艺术的孤独高峰
——从欧洲传统戏剧情节理论看《西厢记》
论“怀疑”的剧本与中文版演出
论中国话剧舞台美术的成熟与变异
上演税与剧作家的职业化
中国“写意话剧”的探索与创造
论新时期小剧场戏剧的艺术变革
科学精神与现代戏剧中的镜像主义思潮
昆曲工尺谱的产生与流变
昆曲去声字的字声特征与腔格
元剧“正旦”、“正末”考释
南戏本不能成“套”,北剧原不必分“折”
论明清时期文人曲词对南北曲曲牌定腔的影响
略论齐如山戏剧思想之转变
华语“同志”电影演变轨迹
元视界:电影与戏剧互动中的凝结
由贺岁片引发的关于“叙述”构成元素的思考
纪录的悖论
电影迷恋
节选
编者按:为了纪念中国话剧百年,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江苏省文化厅、教育厅、江苏省文联、南京大学戏剧影视研究所,于2007年5月22日至23日,在南京大学联合举办“话剧与启蒙”高层论坛。中共江苏省委常委、宣传部长孙志军,和中共南京大学党委书记洪银兴到会讲话。南京大学资深教授、戏剧影视研究所所长董健先生作主题发言。论坛邀请了全国著名剧作家李龙云(国家话剧院)、姚远(前线话剧团)、赵耀民(上海戏剧学院),和著名戏剧学者路海波(中央戏剧学院)、孙惠柱(上海戏剧学院)、刘彦君(中国艺术研究院)等作学术演讲。现将论坛的学术发言刊载于此,以飨读者。 现代启蒙精神与江苏话剧百年 董健 中国话剧是随着中国现代化的起步,接受西方先进文化的积极影响而产生的,也是随着以科学、人道、民主为核心的现代启蒙主义文化运动的开展,而扎根在中国土地上的。因而,虽然它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但是从戏剧形态和戏剧观念上讲,它与旧有的戏曲剧种却大不相同。话剧是中国戏剧从古典时期走向现代时期的标志性产物,现代启蒙主义精神是它最根本的文化特征,是它一以贯之的“灵魂”,也是它的一个在今天仍然值得我们好好发扬的优良传统。 在中国话剧百年历史上,如果以地域论之,江苏因其地理、历史、人文等方面的特点和优势而占有“首善之区”的独特地位,尤其是前50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