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理性的黄昏:朱铁志杂文选

封面

作者:朱铁志

页数:381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

ISBN:9787020113927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理性的黄昏》是杂文家朱铁志的一本自选集,书名来自黑格尔的名言;“密那瓦的猫头鹰在黄昏时起飞。”作为哲学专业出身的杂文写作者,在三十多年的杂文写作中,朱铁志喜欢文质彬彬、杂而有文的杂文。追求杂文成为文明之文、文化之文、文学之文、文雅之文。本书正是作者这一追求的体现。

作者简介

朱铁志,1960年生,吉林省通化市人。198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曾是《求是》杂志社副总编辑,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散文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市杂文学会常务副会长。
著有《自己的嫁衣》《思想的芦苇》《精神的归宿》《文心雕虫》《浮世杂绘》《屋顶上的山羊》《板凳的温度》《沉入人海》等杂文集十余种。主编《中国新文学大系杂文卷(1976-2000)》《20世纪中国幽默杂文》《中国当代杂文经典》《中国最佳杂文》(年选系列)等二十余种。以《精神的归宿》(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12月出版)获第二届鲁迅文学奖。另获中国新闻奖、中国报纸副刊金奖、北京杂文奖、上海笔会文学奖以及《人民日报》、《光明日报》、《解放军报》、《中国青年报》等报刊杂文征文一等奖。在《南方周末》、《法制日报》、《北京青年报》、《今日浙江》等多家报刊、网站开设专栏。

本书特色

这是朱铁志近年来的杂文随笔选集。作者秉承鲁迅杂文“社会批评、文明批评”的优良传统,以敏锐的观察力和深沉的忧患意识,纵横古今,评说世相;歌颂真善美、鞭挞假恶丑。其作品呈现出思想深刻、论理透辟、见微知著、举重若轻、棉里藏针、平和冲淡的鲜明特点。全书分为“生死之间”“荣辱之上”“是非之外”“学思之中”四部分。所有作品均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文汇报》《解放日报》《学习时报》等报刊发表。

目录

目录

导言 关于文学思潮史的写法

第一章明代文学思潮发展的宏观背景:古典审美理想和古典诗歌审美特征的发展变迁
一古典审美理想和古典诗歌审美特征的形成及其要素
二从“比兴说”到“情景说”:先秦至六朝古典审美理想和
古典诗歌审美特征的发展
三“意境说”:古典审美理想的实现与盛唐诗歌的审美
特征
四理性化与俗化:古典审美理想的解体与中唐至南宋时期
古典诗歌的分化和衰落
五严羽等人的呐喊
六南宋末至明前期古典诗歌的继续分化和衰落
第二章地域文人集团的兴替与元末明初文学思潮的变迁
一元代的知识分子政策和文化政策与元末文学中心的
南移
二元末吴中派
三浙东派
第三章江西浱与台阁体
一台阁与台阁体
二江西派与台阁体
三明前期的文化政策和知识分子政策与台阁体
第四章景泰至弘治中期的文学思潮
一台阁体的衰落
二“景泰十子”等与新的诗文风尚的出现
三复古理论的滥觞
第五章茶陵派
一茶陵派的形成
二茶陵派的诗歌理论
三茶陵派与复古派
笫六章复古运动第一次高潮兴起的历史条件及发展过程
一复古运动第一次高潮兴起的历史条件
二第一阶段:在茶陵派卵翼下
三第二阶段:反刘瑾斗争及与茶陵派脱钩
四第三阶段:作家群落
五余波:六朝初唐派与中唐派
六归宿:弃文入道
第七章前七子的文学理论
一强调诗歌的情感特征
二重格调
三提倡学古
第八章唐宋派
一唐宋派与阳明心学
二唐宋派与八股文
三唐宋派与严嵩及嘉靖中后期的党争
第九章复古运动第二次高潮兴起的历史条件及发展过程
一复古运动第二次高潮兴起的历史条件
二第一个十五年
三第二个十五年
四第三个十五年
第十章后七子的文学理论
一古典诗歌审美特征论
二古典诗歌体裁论
三古典诗歌发展史论
四古典诗歌创作论:意与法
五关于王世贞的“晚年定论”问题
第十一章浪漫文学思潮兴起的历史条件及其发展过程
一浪漫文学思潮兴起的历史条件
二浪漫文学思潮的先驱
三浪漫文学思潮的盛行与公安派等
四浪漫文学思潮的蜕变与竟陵派等
第十二章浪漫文学思潮的美学理想与艺术风尚
一否定现实
二张大自我——第一个层次:重情
三张大自我——第二个层次:追求主体精神的绝对
独立
四以意役象
五以意役法
第十三章复古运动第三次高潮:复社和几社
一复古运动第三次高潮兴起的历史条件
二复社
三几社
第十四章复社和几社的文学理论
一继承前后七子,重倡复古主义
二重雅正
三重情采和体裁法度
余论明代文学与清代文学的关系
一关于清人对明代文学的批评
二明代诗学理论与清代诗学理论的关系
三明代诗学对清代诗歌创作的影响
四清代诗学理论与诗歌创作的转向
五明代文学与清代文学成就之比较
六对关于明清两代文学和文化之评价的反思

主要引用参考书目

后记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理性的黄昏:朱铁志杂文选》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6887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