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柏宝春
页数:229
出版社:经济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
ISBN:9787514137262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风险”是金融市场永恒的主题。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经营陷入危机及系统性风险传染冲击是2008年金融危机的重要特征。事实上,系统性风险是金融危机的潜伏状态,防范化解系统性风险可有效防范金融危机的爆发。从银行风险监管角度来看,长期以来以巴塞尔协议Ⅱ为基础的微观审慎监管理论认为只要维持单个金融机构的稳定就能保证金融体系的整体健康运行,其监管思路始终是强调保持单家银行的持续清偿能力,强化微观审慎监管。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前,国际社会并未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监管给予高度重视,对系统性风险概念、监管标准、度量方法等问题的研究也始终较为零散,结果导致宏、微观审慎监管之间的彼此割裂。
作者简介
柏宝春,1971年9月生,汉族,山东威海人,中共党员。2014年6月毕业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金融学院,获经济学博士学位。现为山东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国际金融、银行管理等。在《上海金融》《投资研究》等杂志发表论文四十余篇,主持省部级课题1项,参与国家社科基金1项,省部级课题5项。
本书特色
柏宝春最的《国内系统重要性银行风险传染与宏观审慎监管》以系统性风险传导、国内系统重要性银行识别、风险传染度量及宏观审慎监管框架构建为研究主线,以系统重要性银行风险传染路径分析为中心展开研究。导论部分阐述了本书的研究背景和意义,依循本书的分析思路从四个方面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系统述评,并对本书的研究内容、研究思路与方法进行阐述,对后续研究进行概念约定。第一章作为本书研究的理论基础,梳理系统金融性风险理论和风险传导模型,分析金融系统性风险的定义及特征,辨识系统性风险发生过程,考察系统风险性的各种诱发因素和传导渠道,研究近年来系统性风险测度的最新方法,并对各种方法的实用性、缺陷及其在中国的适用性进行比较分析,为我国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度量和宏观审慎监管提供方法上的指导。第二章以“大而不倒”问题与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为研究切入点,主要讨论“大而不倒”问题与系统性风险的关系,研究“大而不倒”与系统重要性的区别与联系,分析系统重要性与系统性风险的关联,探讨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识别方法。第三章紧扣国内系统重要性银行定义,在国际金融监管机构提出的系统重要性银行指标体系的基础上,结合国内银行业的特点及所处环境,引入最值模型和银行系统重要性指数,对各上市银行的系统重要性进行评估。第四章从度量系统性风险的国际经验入手,结合金融部门评估规划,从宏观经济冲击、银行经营以及风险传染角度构建多层次国内系统重要性银行的风险传染度量框架,研究系统重要性银行风险传导问题,为宏观审慎监管的有效实施提供基础研究。第五章在总结前述四章研究内容的基础上,对比分析欧美等国宏观审慎监管改革的进展,结合危机后国内宏观审慎监管发展现状,提出改进和提高国内系统重要性银行宏观审慎监管的思路和政策建议,并对宏观审慎监管后续改革路径做了展望。
目录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三、研究的内容及逻辑关系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 系统性金融风险理论与传导模型分析
第一节 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界定
第二节 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生成传导机制
第三节 系统性金融风险度量模型
第二章 “大而不倒”问题与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识别理论分析
第一节 金融机构“大而不倒”问题沿革
第二节 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概念界定
第三节 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识别
第三章 国内系统重要性银行评估导论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三、研究的内容及逻辑关系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 系统性金融风险理论与传导模型分析
第一节 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界定
第二节 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生成传导机制
第三节 系统性金融风险度量模型
第二章 “大而不倒”问题与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识别理论分析
第一节 金融机构“大而不倒”问题沿革
第二节 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概念界定
第三节 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识别
第三章 国内系统重要性银行评估
第一节 国内系统重要性银行定义与评估
第二节 中国商业银行运行分析
第三节 我国国内系统重要性银行评估的实证研究
第四章 国内系统重要性银行风险传染研究
第一节 D-SIBS风险传染测度方法研究
第二节 D-SIBS风险传染测度实证分析——宏观压力测试模型
第三节 D-SIBS风险传染测度实证分析——银行经营风险与传染指数度量
第五章 国内系统重要性银行宏观审慎监管
第一节 宏观审慎监管的含义及内容
第二节 D-SIBS宏观审慎监管框架
研究总结
一、主要研究结论
二、研究局限性与后续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信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