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皇粮国税税制流变与王朝兴衰-(图文本)

封面

作者:杨青平

页数:287

出版社:河南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

ISBN:9787215059054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皇粮国税”关乎国之血脉,民之生计,历来是中国上自最高层下至老百姓关心的焦点问题。2005年12月底,随着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一声宣告,被广大老百姓俗称为“皇粮国税”的农业税,在走过它4000年风风雨雨的蹒跚历程后,终于退出中国历史舞台。这,无疑是中国历史和现实的一项重大事件!

一位从业20多年的新闻工作者,以其敏锐的新闻嗅觉和历史触觉,迅速捕捉到这一新农村建设大形势下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历史题材,以通俗笔法.故事题材,系统讲述中国4000年“皇粮国税”故事,将征粮纳税的大历史融入治乱兴衰的大场景,警世醒人,为当下中国关注政治、历史和财政税收问题的各级官员和各科学者乃至广大老百姓所不可不知,不可不读。随着该书的出版和中央电视台拍摄的大型同名文献纪录片的热播,“皇粮国税”已成为全国上下谈论的热门话题。

本书特色

这是一本通俗作品,而不是一本学术专著,是写给那些和作者一样的历史爱好者看的。历史爱好者喜欢看故事,按故事的体裁来写,每一篇就是一个短故事,组合起来就是一个长故事。
本书以通俗笔法,故事题材,结合各朝代的历史写税制,把税制融进各朝代的历史,系统讲述中国4000年“皇粮国税”故事,从而表现税制演变和朝代兴亡之间存在的互为因果的关系。

目录

2006年:“皇粮国税”的终结

税·租·赋-贡

神农氏教民农作

夏后氏五十而贡

殷人七十而助

周人百亩而彻

三代井田制和“公田之税”

厉王“好专利”,宣王“不籍千亩”

春秋争霸导致“履亩而税”

战国争雄推动变法改制

秦代徭役重于赋税

“文景之治”创低税之最

武帝功未竞国家力已竭

与民休息西汉中兴

王朝末路

王莽复古改制

刘秀以柔道理天下

第二个“文景之治”

百年政乱苍天当死

曹操的税制改革

诸葛亮五次北伐三次缺粮

孙权的重徭厚赋

西晋:小富即奢的朝代

分合离乱十六国

东晋:豪强大族支撑的朝代

南朝:皇权加强豪强失势

北魏:从野蛮走向文明

隋:重蹈秦朝覆辙

“贞观之治”与均田制、租庸调制

“安史之乱”后的两税法

五代杂税五花八门

宋初三朝沿袭五代税制

范仲淹改革

王安石变法

北宋后期的两极分化

南宋:土地兼并之极

辽:土地赋税一国三制

西夏:官不给禄兵不给食

金:税轻役重富者先征

成吉思汗百战百胜的法宝

耶律楚材定法立制

忽必烈:得赋税者得天下

元代赋役繁重之根源

重农莫过朱元璋

张居正的一条鞭法

万历“万利”和崇祯“重征”

努尔哈赤的农奴制

多尔衮:革除“三饷”和圈地运动

康乾盛世减免赋税

鸦片战争导致田赋加重

“重农抑商”再认识

民国田赋创历史之最

根据地税制

土地改革

统购统销

合作化运动

三面红旗

人民公社的终结

农民负担问题

税费改革

突破“黄宗羲定律”

历史的趋向

附录一 国外农业税概况

文明古国的农业税

欧洲中世纪的农业税

古代日本的农业税

当今美国的农业税

附录二 中国步入“后农业税时代”

附录三 取消农业税:“万里长征”第一步

附录四 中国历史上的赋役制度

附录五 中国古代税事诗

附录六 《辞海》对“皇粮国税”的有关解释

附录七 中国历代赋税思想精华

主要参考书目

前言

我虽说不是专门搞历史的,却是一个历史爱好者,上大学时就爱读历史书,像范文澜的《中国通史》,我在4年的课余时间里就已通读了3遍。毕业后从事新闻工作,发现许多新闻事件都联系着深厚的历史背景,因而仍常翻阅历史书。2004年,减免农业税成为全国的新闻热点,可是所有报道都未涉及农业税的历史。我想,读者对农业税的历史可能比对减免农业税更感兴趣,于是就撰写了1.3万字的系列文章《“皇粮国税”三千年》,在2005年2月上旬的《河南日报·农村版》上连载,果然引起较大反响,许多报纸、杂志和网站纷纷转载。

这组文章后来被本书的责任编辑李旭同志看到,他以出版人的眼光,发现这是一个好题材,鉴于2006年中国将全面取消农业税,因而他建议我抓紧时间,把系列文章扩充成一部书稿。

我欣然受命。在撰写过程中,我和他经常商讨,吸收了他的许多建议和观点。我在报纸上发表的《“皇粮国税”三千年》是从周代写起的,撰写书稿时,我和他一致认为应从夏代写起,因为税是与国家相伴而生的,所以就将书名定为《“皇粮国税”四千年》。后来为与根据该书改编的中央电视台同名大型电视专题片《皇粮国税》的名称相一致,最后的书名定为《皇粮国税》,出书时还加了副题“税制流变与王朝兴衰”。

单纯写税制的演变,是很枯燥的,也不易看懂,更难以揭示其演变的社会背景,所以就结合各朝代的历史写税制,把税制融进各朝代的历史,从而表现税制演变和朝代兴亡之间存在的互为因果的关系。

节选

孝武帝在位11年而死,台子子业即位。子业年仅16岁,性情狂,举止乖张,在位一年,无故杀大臣4人,杀宗室王6人,拘宗室王3人。他的姐姐山阴公主对子业说:你我皆先帝遗体,但你有六宫万数,而我只有驸马一人,未免不平。子业深以为然,便为公主配“面首”30人。子业的所作所为引起人人愤恨,其叔叔湘东王或的近臣联合子业的近臣将子业杀死,或即帝位,是为明帝。

明帝即位,与宗法顺序不合,朝野不服。江州刺史子勋,是子业的弟弟,年仅10岁,本不懂事,却被其左右利用,诈称奉太后密旨,起兵讨伐明帝。子勋的兄弟,皆年幼,但皆任刺史、太守,亦皆被其左右利用,起兵响应。战败,子勋兄弟皆被杀死。孝武帝刘骏共有28子,无一得生。明帝又猜疑自己的兄弟,再杀4人。明帝在位8年而死,其子昱即位时方10岁。江州刺史休范是明帝兄弟中仅存者,为不能人朝辅政而不平,乃备战自强。朝廷恐其有变,调整部署,对其监视。休范大怒,起兵东下,声称清君侧。将军萧道成领兵迎战。不料休范被诈降他的军官刺死,萧道成率军掩杀,大败叛军。两年后,又有南徐州刺史、孝武帝刘骏之孙景素叛乱,亦被萧道成率军平定,景素被杀。

幼帝刘昱是个毫无教养的孩子,不愿待在宫中,常率人出游,以杀人为游戏。一日,刘昱闯进萧道成军中,时值盛夏,萧道成光着背。刘昱让萧道成直立,画其腹为箭靶。萧道成惶恐道:“老臣无罪!”左右有人奏道:“领军大腹,确是好箭靶,但一箭射死,不能再用,岂不可惜?不如用骨镞之箭射之。”刘昱改用骨镞之箭,一射正中腹脐,众大笑。又有人告诉刘昱,萧道成威名正盛,刘昱说:“我明日杀他!”萧道成从此恐惧,遂与部下密谋,将刘昱杀死。立明帝第三子刘隼为帝,是为顺帝。萧道成晋位相国,封齐公,加九锡,晋爵为王,再逼令顺帝禅位,宋亡,改国号为齐。刘宋代晋,传4代8帝,历59年。刘裕7子,40余孙,67曾孙,或为骨肉相残,或为臣下所弑,几无幸免。

萧道成在位4年死,太子即位,是为齐武帝。齐承宋制,宗室掌权,骨肉相残仍继续。齐武帝子萧子响为荆州刺史,常有不法行为,被左右报告朝廷。子响杀左右官吏8人,武帝震怒,派兵讨伐,缢杀子响。齐武帝在位11年死,其时太子已早死,太孙昭业即位,萧道成侄儿萧鸾辅政。萧鸾专权,昭业密谋除之,被萧鸾发觉,反而逼杀昭业,立宗室侄儿昭文为帝。萧鸾弑君,朝野不平,有人劝武帝两个年龄较长的儿子将兵诛萧鸾,萧鸾发觉,将二人杀死。又有武帝子江州刺史子懋密谋起兵,萧鸾亦发兵讨伐并杀之。萧鸾对萧道成的儿孙都疑忌,或发兵袭击,或遣使逼迫,短时间内诛杀9人。萧鸾索性自立为帝,几年后又将萧道成某他儿孙共10人全部杀死。萧鸾在位5年死,太子宝卷即位,宝卷虽然年仅16岁,但杀人不亚于其父。先后杀辅政大臣6人,宗室3人。他外出游玩,常杀无辜平民为儿戏。时远支宗室雍州刺史萧衍,宣布幼主罪恶,起兵讨伐,得到四方响应。萧衍攻人建康,又尽杀宗室,自封梁王,后称帝,改国号为梁,是为梁武帝。齐历23年而亡。在中国历史上,皇室骨肉相残,以南朝宋、齐最为惨烈。豪强大族远离权力中心,倒是因失势而得福了。他们一般从低级官吏做起,无须争斗,逐步升迁,可至公卿,不必为互相残杀而惊心,也不必为改朝换代而动魄。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皇粮国税税制流变与王朝兴衰-(图文本)》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678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