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中国艺术批评模式初探

封面

作者:蒲震元著

页数:456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

ISBN:9787301273708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中国艺术批评模式初探》:老一代学者对中国艺术批评模式的新思考。 

作者简介

蒲震元,1938年生,湖南省江永县人。中国传媒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文艺理论教学和中国古代文论与美学研究。主要著作有《中国艺术意境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1999年版,韩国成均馆大学出版部2012年韩文版),《听绿–美学的沉思》(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4年版);代表性论文有《写川欲浪 图石疑云–浅探意境兼评几种流行的说法》《一种东方超象审美理论》《从范畴研究到体系研究》《现代诠释与微观考辨》《中国艺术批评模式初探》《”人化”批评与”泛宇宙生命化”批评》《析品》;主编《电影理论:迈向21世纪》《电影批评:迈向21世纪》《美学前沿》(第一辑)等书。

本书特色

中国传统艺术批评作为一种渊源久远、举世瞩目的东方文化现象和艺术批评形态,究竟有无深度模式和潜体系存在?如果有,这种深度模式和潜体系的主要特征是什么?它有哪些优点和局限?《中国艺术批评模式初探》分三编,上编从合天人通道艺的文艺本体观、重体验倡悟觉的思维倾向论、”人化”批评与”泛宇宙生命化”批评入手讨论中国传统艺术批评深度模式与潜体系的存在及其特征;中编细致分析其中的重要美学范畴“自然”“和”“圆照”“意境”“品”;下编进一步引申思考方法论问题,包括从范畴研究到体系研究、现代诠释与微观考辨、古代文论的现代价值转化、交叉与融通等。

目录

自序上编  深度模式与潜体系第一章  中国艺术批评模式初探一、 中国传统艺术批评有无深度模式与潜体系存在二、 中国传统艺术批评模式的主要特征第二章  合天人通道艺的文艺本体观一、 天人合一的大宇宙生命和谐理论及宇宙生命的终极本体”道”范畴二、 什么是合天人通道艺的文艺本体观三、 文艺”原于道”及”明道””载道””观道”诸说四、 “道”与多种文艺”本原”论五、 “由人复天””艺与道合”及其他第三章  重体验倡悟觉的思维倾向论一、 问题的提出:从中国传统文学批评重体验的特点切入二、 “重体验”的东方生命美学特色三、 “体验有得处皆是悟”及其他第四章  “人化”批评与”泛宇宙生命化”批评一、 “人化”批评二、 “泛宇宙生命化”批评中编  深度模式中重要美学范畴新论第五章  “自然”论的文艺美学观(上)一、 “错彩镂金”之美与”芙蓉出水”之美二、 “自然”范畴的东方生命美学特征三、 “自然”论美学观对中国传统艺术理论中创作美学思想的影响第六章  “自然”论的文艺美学观(下)一、 “人艺”与”天工”的契合是作品达成最高艺术境界、实现最高艺术理想的标志二、 “自然”论文艺美学观中蕴含的重要作品美学思想三、 “自然”作为最高艺术审美范式和艺术品评标准第七章  “和”之美三题一、 关于两极兼融之美二、 关于多元合一之美三、 关于集大成之美第八章  说”圆照”第九章  “意境”的多种解说及其他一、 “意境”三说二、 意境的本质特征第十章  析”品”下编  深度模式与潜体系研究中的方法论问题第十一章  从范畴研究到体系研究一、 一条微观研究与宏观研究相结合的可行之路二、 如何实现范畴研究向体系研究的拓展与深化第十二章  现代诠释与微观考辨一、 关于现代诠释二、 现代诠释在中国古代文论与美学研究中的意义三、 现代诠释中的微观考辨第十三章  重视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价值转化工作第十四章  交叉与融通–关于拓展中国古代文论研究的学术视野一、 中国古代文论研究领域中两种值得重视的”交叉与融通”二、 关于研究方法的互补与有机统一附录一  审美文化研究浅议附录二  《中国艺术意境论》韩文版序主要参考文献后记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中国艺术批评模式初探》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6745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