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资治通鉴与家国兴衰

封面

作者:张国刚著

页数:394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日期:2016

ISBN:9787101119473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张国刚所著的《资治通鉴与家国兴衰(精)》从《资治通鉴》的文本出发,以影响家国大政的关键点为关照,生动、简明地讲述了从春秋前期的三家分晋到大唐盛世的终结的中国历史,书中不仅有忠于原典的历史场景再现、人物言行钩沉,更有张国刚教授独到深刻而妙趣横生的分析讲论,令一部体量浩繁的古典文献《资治通鉴》一变而为轻松易读、精辟通达的历史读物。是一部当代大家讲解历史名著的经典之作。

作者简介

张国刚,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曾为联邦德国洪堡学者,主要致力于中国古代史、中西文化关系史的研究。为清华大学本科生、学堂在线网络课堂以及社会各界讲授《资治通鉴》,颇受欢迎。2014年被评为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主要著述包括《唐代藩镇研究》《佛学与隋唐社会》《唐代家庭与社会》《中西文化关系史》《文明的对话:中西交流史论》《明清传教士与欧洲汉学》《从中西初识到礼仪之争:明清传教士与中西文化交流》等。

本书特色

荣获“2016中国好书”。

1.当代大家讲读历史名著。
1)张国刚教授潜心研究《资治通鉴》数十年,以学者敏锐的洞察力和深刻的反思力来探讨《资治通鉴》留给后人的历史智慧。
2)从原典出发,以学者的史学功力解读传统经典,以士人的经世情怀关照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2.讲解传统文化的新高度:中西文化比较的大视野 + 贯通古今的宏阔思维。
1)张国刚教授是著名的中古史研究专家,也是国内中西文化关系研究的先驱大家。中西会通的学术大视野下谈中华传统文化精髓,新意迭出,耳目一新。
2)精心选取二十个影响中国历史发展的关键点,从战国前期的三家分晋到大唐盛世的终结,通贯历史,联动古今。

3.面向大众的通俗讲法,把浩繁的古典原著浓缩为大众乐读的智慧精华。
1)以讲故事的形式,用通畅浅近语言,向大众讲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有学者的高度、思想的力度、面向的广度。
2)文本贴近《资治通鉴》原典、解读贴近日常生活的大众历史读本。
3)一本书读懂《资治通鉴》的同时,也明白了为什么毛泽东会读十七遍《资治通鉴》,为什么曾国藩会认为《资治通鉴》是一本极好的经世治国之作,为什么历代大学者会认为《资治通鉴》是“必不可无之书”。

目录

导论

第一讲 三家分晋

一 智伯覆亡

二 魏国崛起

三 吴起悲剧

第二讲 商鞅变法

一 去魏投秦

二 立信变法

三 商鞅之死

第三讲 纵横捭阖

一 南取巴蜀

二 远交近攻

三 逐客风波

四 破坏人才

第四讲 千古一帝

一 奇货可居

二 赵姬身世

三 茅焦之谏

四 始皇功过

第五讲 亡秦必楚

一 高祖起兵

二 先入关中

三 鸿门宴

第六讲 楚汉之争

一 汉王拜将

二 陈平献计

三 韩信将兵

四 垓下之围

第七讲 西汉开国

一 汉承秦制

二 兔死狗烹

三 封赏功臣

四 诸吕之乱

五 文景之治

第八讲 汉武大帝

一 金屋藏娇

二 汉家故事

三 武帝功过

四 巫蛊之祸

第九讲 昭宣中兴

一 霍光辅政

二 宣帝继位

三 霍光之死

四 祸萌骖乘

第十讲 王莽始末

一 纯儒起家

二 万人拥戴

三 新莽改革

四 王莽末路

第十一讲 光武中兴

一 少年有志

二 榻下之对

三 刘秀立国

第十二讲 士风矫激

一 宦官专权

二 清议名士

三 党锢之祸

第十三讲 曹操成败

一 机警权变

二 乱世奸雄

三 成败关口

第十四讲 刘备百折

一 江湖声誉

二 困境机遇

三 赫然寂灭

第十五讲 孙权偏霸

一 父兄好汉

二 任才善谋

三 处世用人

第十六讲曹魏国运

一 曹丕称帝

二 格局有别

三 曹魏之弊

四 明帝托孤

五 司马篡权

第十七讲 西晋乱局

一 三分归晋

二 继位风波

三 八王之乱

第十八讲 隋唐霸业

一 北朝政局

二 杨隋代周

三 罢黜高颎

四 废勇立广

五 二李得失

六 天下归唐

第十九讲 治世明君

一 文武治道

二 治国用人

三 克己纳谏

四 律身“帝范”

第二十讲 开天治乱

一 玄宗其人

二 开元之治

三 盛世危机

四 浪漫天子

五 盛世终结

后记

前言

序言

导论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度,中国的历史典籍浩如烟海。古希腊则是一个哲学的国度,希腊人重视哲学和科学,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希腊三杰名震古今。中东、北非(闪族来自北非)、南亚分别是基督教、伊斯兰教、犹太教、佛教的诞生地。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人最重视历史。在汗牛充栋的历史著作中,《资治通鉴》是最著名、最重要的作品之一。

《资治通鉴》的第一个特点是通。它是我国最大的一部编年通史,可以说是大而通。它篇幅大、字数多、年代长。全书共二百九十四卷,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战国初期韩、赵、魏三家分晋,下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宋太祖赵匡胤建国前夕,凡1362年,含周秦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各朝的历史。全书正文有三百多万字,司马光参考了三百多部著作,对于史料矛盾或记载不清之处,还进行了比较、考订,撰写《考异》三十卷。为了编撰这部书,司马光和他的团队(当时著名史学家刘攽、刘恕、范祖禹等)前后花了十九年时间。元祐元年(1086)最终定稿,六年后刊行。现在通用的版本是中华书局出版的点校本,加入了元代史学家胡三省的“注”及有关附录,排印出来有六百万字。

因为“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广为流传,这使得《资治通鉴》的总主编司马光成为一个妇孺皆知的名人。他编纂这部书,不仅出于自己的喜好和责任感,也和北宋前期提倡文治教化、重视总结历史经验得失有关,所以这部书是“奉敕”编撰的。因此,《资治通鉴》这部书的第二个特点是正。不仅符合儒家正统价值观,而且内容通于大道,取材专取事关国家兴衰、民生休戚的重大事件和人物,其撰述目的是为了借鉴历史上治理国家过程中,兴衰成败的经验教训,原名《通志》。神宗以该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故赐名“资治通鉴”。

正是因为司马光的经世情怀,铸就了《资治通鉴》的第三个特点是经世致用。全书按时间先后编次史事,但往往用倒叙、插叙或总结的方式,交代史事的前因后果。重要人物逝世,重大事件的得失,作者会有一段盖棺论定的评价,或者引据史书,或者用“臣光曰”的形式,使纷纭的历史事实与人物,呈现出系统而明晰的头绪。它的内容以政治史、军事史为主,尤其对于战争的记述,精彩纷呈,充满了辩证法,借以展示历代君臣治乱、成败、安危之迹,提供给阅史者借鉴。写“四库提要”的馆臣评述《资治通鉴》“网罗宏富、体大思精”。曾国藩更向人推荐说:“窃以为先哲经世之书,莫善于司马温公《资治通鉴》。”为什么曾国藩认为《资治通鉴》是最好的经世治国之书呢?因为这部书不光讲道理,还通权变。因为这部书不光讲道理,还通权变,即所谓“穷物之理、执圣之权”。一本书能讲清楚道理已经难得了,除了讲道理,还通权变,懂得讲操作,这当然是了不得。据说朱元璋就对《资治通鉴》情有独钟,清朝康熙、乾隆等帝王也都阅读通鉴学习治国之道,并作“御批”(读书笔记)传世。

史书的价值可以从两个方面评价:一个是史料价值,一个是史著价值。作为历史材料,《资治通鉴》的隋唐五代部分,具有不可替代的史料价值;作为史学著作,《资治通鉴》具有不可替代的阅读鉴赏价值。明清之际的著名学者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评述《资治通鉴》“以一生精力成之,遂为后世不可无之书”。清代史家钱大昕说:“读十七史,不可不兼读《通鉴》。”

钱的意思是《资治通鉴》的取材多有超出正史之外者。这是因为司马光的史料选择确实还参考了正史之外的几百部著作,并为《资治通鉴》写了《考异》,对不同的记载进行考订。钱大昕的评价道出了《资治通鉴》搜罗史料求博、考订史实求真的特点。

《资治通鉴》这部书得到了后世学者、帝王的交口称誉。王夫之写过一本《读通鉴论》,专门对《资治通鉴》记载的史实进行评点。王夫之认为阅读《资治通鉴》,知历代兴衰,明人事臧否,“可以自淑,可以诲人,可以知道而乐”。自淑,就是可以提升自己;诲人,就是可以与人分享;知道而乐,就是知道治国之道、为人之道、处事之道,而感到很愉悦、很快乐。所以自淑、诲人、知道而乐,就是我们学《资治通鉴》的宗旨,也是我们读《资治通鉴》要力争达到的三重境界。

其实,历史就是前人在应对各种挑战后,给我们留下的一些经验总结。人生、民族、国家,都会有不同的挑战。为了应对这些不同的挑战,人们相关应对的措施、应对的办法、应对的智慧,所有的成败得失的记录就构成历史。读史就像看高人下棋,他们每走一步都留下来一些历史的印记,这就构成了一个棋谱的残局。我们熟读这种残局,我们就能下棋了;我们熟读历史,我们对人间的这些不同的挑战,就能做到心中有数。道理往往是抽象的,历史是具体的。抽象的道理在具体的历史情境当中,就能使我们明白权变的道理。

节选



后记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我读研究生的时候,认真而系统地阅读的第一部史书就是《资治通鉴》,迄今已经三十七八年了。只是那个时候,读史的眼光,关注的是专业史料。后来在清华大学开设了“《资治通鉴》导读”的课程,2014年又被学校安排上“慕课”(MOOC)课程,即线上课程。这时,阅读《资治通鉴》的眼光自然也发生了一些变化,比较关注的是《资治通鉴》作为史著的鉴赏价值,特别是司马光探讨的有关家国兴衰、民生休戚的内容。

我总觉得,从某种角度来说,历史犹如棋谱。前贤往哲应对时代挑战,其成败得失、经验教训留下的记录,犹如那个时代留给后人的棋局。棋谱不就是以往高手留下的种种残局吗?读史使人明智,犹如读谱使人棋高一着!专业历史工作者要研究历史的真相,力求还原史实的细节,如同摄影工作者,要最大化地呈现出事件的面貌。无疑,史实是历史作为一门学科的基础,但并不是历史学的全部。古代学者对于历史学的经世致用价值多有阐述,而现代社会更加需要历史的经验来启迪人们应对各种关系的智慧。长期不间断的历史书写,国家政权和知识精英对历史的重视和坚持,是中华文明有别于世界其他民族的文化特色。因此,怎样在当今的时代通过学习历史事实、了解历史人物,达到启迪智慧的目的,是历史作为文化传承的社会意义;如何让历史在象牙塔之外的世界发挥其原本的作用,亦是史学研究者应当担负的社会责任。

《资治通鉴》的“慕课”课程,是我个人在教学科研工作的基础上,向非史学专业的同学们推广历史文化教育的一个尝试。课程初次上线之后,与“财务会计”、“社会心理学”课程,一同成为选课最多前三甲,被评为最受欢迎的课程之一,实在有一点出乎我的意料。中华书局的朋友知道后,邀请我把讲稿编辑成一本书。现在这部书稿就是在“慕课”课程基础上修改而成,纠正了其中的一些错误,并根据编辑的意见,增补了几篇已经发表的文章。

清华大学教务处资助了这门“慕课”课程的开发,并支持本书的编写,我在此表示感谢!诸生中为我讲授“慕课”课程担任助教的有王炳文、李兮、王铭、张景平、管俊玮、任彪;协助我整理和编辑书稿的有刘红星、陈昱良、李兮等。对于他们的辛勤劳动,我表示衷心感谢!同时,我还要感谢中华书局《月读》杂志(我在那里撰写了《资治通鉴》导读的连载)诸位编辑的帮助,感谢本书责编贾雪飞女士以及余佐赞先生的辛勤付出。我还要特别感谢那些曾经听过我在线上和线下讲授《资治通鉴》课程的同学和学员,正因为有你们的支持,才有了我的《资治通鉴》课程和现在这部书稿。对于课程及书稿中的错误不当之处,请予以批评指正。

张国刚

2016年5月25日清华园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资治通鉴与家国兴衰》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6721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