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伍聪
页数:125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
ISBN:9787516186787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研究英美金融体系的兴衰,以及中国如何通过互联网金融战略实现金融崛起。本书在“纵向”进行基于历史维度300年的时期比较,“横向”进行基于国家维度的英美国别比较,得到金融发展与实体经济相辅相成、金融效率与金融稳定缺一不可的历史经验。以此为鉴,探讨在英美金融模式的历史经验基础上,中国应如何抓住机遇,规范发展互联网金融,实现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的竞合,以此构建效率与稳定动态平衡的新型金融体系,实现大国金融崛起。
作者简介
伍聪,经济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副院长、国际货币研究所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为互联网金融、国际货币以及货币政策。出版专著《负利率效应下的中国经济》、《人民币崛起》等,发表各类学术论文30余篇,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主要媒体发表专业文章40余篇,主持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社科基金等多项课题和项目。
本书特色
本书主要研究英美金融体系的兴衰,以及中国如何通过互联网金融战略实现金融崛起。本书在“纵向”进行基于历史维度300年的时期比较,在“横向”进行基于国家维度的英美国别比较,得到金融发展与实体经济相辅相成、金融效率与金融稳定缺一不可的历史经验。以此为鉴,探讨在英美金融模式的历史经验基础上,中国应如何抓住机遇,规范发展互联网金融,实现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的竞合,以此构建效率与稳定动态平衡的新型金融体系,实现大国金融崛起。
目录
一 英国金融模式兴起与衰落:金融效率的视角
(一)英国金融革命的兴起:工业革命不得不等候金融革命
(二)英国金融模式的形成:中央银行及商业银行体系
(三)金融效率的缺失:走向集中垄断的英国银行体系
(四)英国金融模式的衰落:无法适应新经济内在需求
二 美国金融模式的兴起与衰落:金融稳定的视角
(一)美国金融模式的形成:投资银行体系概貌
(二)“大萧条”后的美国经济:为什么需要投资银行体系
(三)美国高新技术和新兴产业:投资银行体系如何推动
(四)金融稳定的缺失:美国工业化、去工业化、金融化的历史演进
(五)美国金融模式的衰落:兼谈“再工业化”的失灵
三 互联网金融兴起:中国的启示与实践
(一)“互联网+”:第三次工业革命的灵魂
(二)互联网金融的内涵:替代还是融合
(三)诱致性制度变迁:互联网金融源头与演进
(四)激励性补充: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的各自优势
(五)机遇与对策: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的竞合
四 互联网金融与金融体系:默顿功能理论的解读
(一)便利性:如何提升金融体系清算支付功能
(二)合作性:如何提升融通资金和股权细化功能
(三)虚拟性:如何为资本配置提供更多元时间空间渠道
(四)开放性:如何强化金融市场的风险分担功能
(五)共享性:如何分享“大数据”和更充分的信息
(六)普惠性:如何在金融交易双方形成共同激励
五 互联网金融冲击下的稳定与效率:“大金融”框架的视角
(一)传承稳定器作用:明确银行体系的基础性地位
(二)发挥效率器作用:努力发展制度健全的互联网金融
(三)中国新型金融体系:基于“国家禀赋”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的动态发展
六 结语与政策建议
(一)金融发展与实体经济:相辅相成
(二)金融效率与金融稳定:缺一不可
(三)关于中国互联网金融:五个基本判断
(四)关于中国金融的崛起:若干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