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吴善平
页数:327
出版社: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
ISBN:9787562349785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图书以河源市“一区五县”(源城区、东源县、龙川县、和平县、连平县、紫金县)的古道(包括陆地的道路、桥梁和水路的航道)为研究对象,涉及与粤北、粤东、粤东沿海、赣南、闽西南的客家地区相连接的古道,把河源客家移民放到长时段大地域的时空中考察,梳理了自唐宋以来移民与河源客家先民迁移的关系,阐述河源客家先民是从古代哪些道路至河源落地生根,分析河源古道与河源客家移民的关系,为探究客家民系与河源客家文化渊源、形成、发展历史进程,追根溯源,提供一定的历史借鉴。
本书特色
本图书以河源市“一区五县”(源城区、东源县、龙川县、和平县、连平县、紫金县)的古道(包括陆地的道路、桥梁和水路的航道)为研究对象,涉及与粤北、粤东、粤东沿海、赣南、闽西南的客家地区相连接的古道,把河源客家移民放到长时段大地域的时空中考察,梳理了自唐宋以来移民与河源客家先民迁移的关系,阐述河源客家先民是从古代哪些道路至河源落地生根,分析河源古道与河源客家移民的关系,为探究客家民系与河源客家文化渊源、形成、发展历史进程,追根溯源,提供一定的历史借鉴。
目录
第一篇 县域篇
第一章 源城区、东源县
第一节 历史沿革
第二节 地理形势与交通特点
第三节 水陆交通发展历程
第二章 龙川县
第一节 历史沿革
第二节 地理优势与交通特点
第三节 水陆交通发展历程
第三章 和平县
第一节 历史沿革
第二节 交通发展的地理基础
第三节 交通发展历程
第四章 连平县
第一节 历史沿革
第二节 交通发展的地理基础
第三节 交通发展历程
第五章 紫金县
第一节 历史沿革
第二节 交通发展的地理基础
第三节 古今交通发展历程
第二篇 考察篇
第一章 源城区、东源县
第一节 双江之汇——河源古县城
第二节 东源县西北古道
第三节 东江水道与河川路
第四节 东源县的东南古道
第五节 新丰江电站与东江水道
第二章 龙川县
第一节 古邑佗城内部街道与附近通道
第二节 水陆码头老隆的繁荣
第三节 香火不绝的龙潭古道
第四节 水路与陆路交相辉映的黄石、五合古道
第五节 粤东要道上的蓝关与通衢司遗址
第六节 通往定南的细坳——贝岭古道
第七节 通往寻乌县水陆要道的麻布岗、大坪古道
第八节 五华河源话古道
第三章 和平县
第一节 林寨-彭寨古道
第二节 和平县城及大坝石谷古道
第三节 下车、优胜路线
第四章 连平县
第一节 茶步桥古道
第二节 通往江西的上坪古道
第三节 陂头、贵东古道
第四节 元善附近的古道与塔庙
第五节 忠信河沿岸庙宇与古道
第六节 绣缎境内关爷梗古道
第五章 紫金县
第一节 秋香江流域古道
第二节 紫金东南部琴江及通往陆河、惠东古道
第三节 紫城镇附近的黄花古道
第四节 柏埔河古道换新颜
第五节 义容河畔话沧桑
第三篇 研究篇
第一章 交通与客家移民
第一节 源城区、东源县
第二节 龙川古道与客家移民
第三节 和平古道与客家移民
第四节 连平古道与客家移民
第五节 紫金古道与客家先民的迁徙
第二章 交通与城市聚落
第一节 交通与城市建筑——河源客家围屋
第二节 龙川古道与城市聚落
第三节 和平县古道与城市聚落、建筑
第四节 连平交通与城镇、古村落
第五节 紫金古道与城市聚落
第三章 交通与商贸发展
第一节 源城区、东源县
第二节 龙川古道与商贸发展
第三节 和平古道与商贸发展
第四节 连平古道与商贸发展
第五节 紫金古道与商贸发展
第四章 交通与军事
第一节 源城区、东源县
第二节 三省咽喉、四州门户的龙川交通战略价值
第三节 和平古道与军事
第四节 连平古道与军事
第五节 紫金古道与军事
第五章 交通与社会文化
第一节 源城区、东源县
第二节 龙川古道与文化、社会生活
第三节 和平古道与社会文化
第四节 连平古道与社会文化
第五节 紫金古道与文化发展
后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