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窦明健
页数:251
出版社:人民交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
ISBN:9787114130373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教材系统阐述了工程地质的基础知识和原理,详细介绍了各类工程地质条件与工程地质问题以及工程地质分析评价方法。全书共分九章,内容涉及地质学基础知识和公路建设所需的工程地质专业知识。书中除对有关理论进行必要的论述和介绍外,还着重对公路建设中的各类工程地质问题进行了论述。 《公路工程地质(第四版)》可作为高等院校本科公路与城市道路工程、桥梁与隧道工程等交通土建专业教材,也可供其他专业师生及有关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目录
第一章 岩石
第一节 造岩矿物
第二节 岩浆岩
第三节 沉积岩
第四节 变质岩
第五节 岩石的工程地质性质
第二章 地质构造
第一节 地质年代
第二节 地质构造
第三节 阅读地质图
第四节 活断层与地震
第三章 风化与地表流水的地质作用
第一节 风化作用
第二节 暂时性流水的地质作用
第三节 河流地质作用
第四章 地貌与第四纪松散沉积物
第一节 地貌
第二节 第四纪松散沉积物
第三节 特殊土及其工程地质性质
第五章 地下水的地质作用
第一节 地下水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成分
第二节 地下水的类型
第三节 地下水的地质作用
第六章 岩体结构与稳定性分析
第一节 岩体
第二节 岩体的结构特性
第三节 岩体稳定性分析
第四节 岩质边坡的变形破坏及分析
第七章 常见的不良地质现象
第一节 崩塌
第二节 滑坡
第三节 泥石流
第四节 岩溶
第八章 公路工程地质问题
第一节 路基工程地质问题
第二节 桥梁工程地质问题
第三节 隧道工程地质问题
第九章 公路工程地质勘探
第一节 公路工程地质勘察的阶段与内容
第二节 公路工程地质勘察的主要方法
参考文献
节选
《公路工程地质(第四版)》: 1.自然历史分析法 自然历史分析法即为地质学的方法,它是工程地质学最基本的一种研究方法。工程地质学所研究的对象——地质体和各种地质现象,是自然地质在历史过程中形成的,而且随着所处条件的变化,还在不断地发展演化。所以对一个动力地质作用或建筑场地进行工程地质研究时,首先就要做好基础地质工作,查明各项自然地质条件和各种地质现象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预测其发展演化的趋势及结果。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查明研究地区的工程地质条件,并作为进一步研究工程地质问题的基础。例如,对斜坡变形与破坏问题进行研究时,要从研究形态人手,确定斜坡变形与破坏的类型、规模及边界条件,分析斜坡变形、破坏的机制及各项影响、控制因素,以展现其空间分布格局,进而分析其形成、发展演化过程和发育阶段。从空间分布和时间序列上揭示其内在的规律;并且还要预测在人类工程——经济活动下的变化情况,为深入进行斜坡稳定性工程地质评价奠定基础。 又如研究坝基抗滑稳定性问题时,首先必须查明坝基岩体的地层岩性特点、地质结构及地下水活动条件,尤其要注意研究软弱泥化夹层的存在和岩体中其他各种破裂结构面的分布及其组合关系,找出可能的滑移面和切割面以及它们与工程作用力的关系,研究滑移面的工程地质习性,以作为进一步研究坝基抗滑稳定性的基础。 但是,仅有地质学的方法是不能完全满足工程地质评价要求的,因为它终究属于定性研究的范畴,并没有数量的概念。所以要深入研究某一工程地质问题时,还必须采用定量研究的方法。数学力学分析法、模型模拟试验法即属定量研究的范畴。 2.数学力学分析法 数学力学分析是在自然历史分析的基础上开展的,是对某一工程地质问题或工程动力地质现象,经自然历史分析之后,根据所确定的边界条件和计算参数,运用理论公式或经验公式进行定量计算。例如在斜坡稳定性计算中通常采用的刚体极限平衡理论法,就是在假定斜坡岩土体为刚体的前提下,将各种作用力以滑动力和抗滑力的形式集中作用于可能的滑移破坏面上,求出该面上的边坡稳定系数,作为定量评价的依据。为了搞清边界条件以及合理地选用各项计算参数,就需要进行工程地质勘探、试验,有时则要耗费巨大的资金和人力。所以除大型或重要的建筑物外,一般建筑物往往采用经验数据类比进行计算。 由于自然地质条件比较复杂,在计算时常需要把条件适当简化,并将空间问题简化为平面问题来处理。一般的情况是,先建立一个地质模型(物理模型),随后抽象为数学模型,再代入各项计算参数进行计算。由于现代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各种数学、力学计算模型越来越多地运用于工程地质领域中。弹性力学和弹塑性力学理论的有限单元法也日益广泛地应用于斜坡稳定性、坝基抗滑稳定性、地面沉降及水库诱发地震危险性等的分析计算中。这种方法在计算空间问题、非均一、非线性的复杂课题时更显示它的优越性。此外,模糊数学、数量化方法、灰色理论、逻辑信息法等的引入,也为工程地质定量评价开辟了新的途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