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民俗学视野中的红楼梦

封面

作者:赵云芳著

页数:203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

ISBN:9787516183496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红楼梦》既是古典小说的集大成,又是传统民俗的大展汇。本书尝试从民俗学的角度,运用文艺民俗学的理论对《红楼梦》进行关照与透视。侧重于探寻《红楼梦》中涉及的一系列民俗意象,民俗基因和民俗原型。探索其内部民俗意象生成的机制与规律,分析民俗基因与民俗原型在《红楼梦》中的表现形态。力求在多元文化背景下,用交叉学科的理念,对《红楼梦》和民俗文化的关系进行更全面深入的学理研究,从而认清文化多元化语境下《红楼梦》的民族属性及本色。

作者简介

赵云芳,女,1975年生,汉族。云南民族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副教授,主要讲授“中国文学与中国民俗”“红楼梦艺术鉴赏”“明清小说研究”等课程。长期致力于《红楼梦》的民俗学研究,在《红楼梦学刊》《文艺评论》等刊物发表相关领域的论文十余篇,为“中国红楼梦学会”会员。

本书特色

《红楼梦》既是古典小说的集大成,又是传统民俗的大展汇。本书尝试从民俗学的角度,运用文艺民俗学的理论对《红楼梦》进行关照与透视。侧重于探寻《红楼梦》中涉及的一系列民俗意象,民俗基因和民俗原型。探索其内部民俗意象生成的机制与规律,分析民俗基因与民俗原型在《红楼梦》中的表现形态。力求在多元文化背景下,用交叉学科的理念,对《红楼梦》和民俗文化的关系进行更全面深入的学理研究,从而认清文化多元化语境下《红楼梦》的民族属性及本色。

目录

绪言第一章 原生态民俗在《红楼梦》中的解构与重建 第一节 不写之写,暗中制约 ——“穿天节”与“上巳节” 第二节 对应错位,移花接木 ——“芒种节”与“花朝节” 第三节 创设情境,氛围烘托 ——“清明节”与“七夕节”第二章 民俗意象原型在人物形象中的构成 第一节 人物服饰色彩中民俗意象原型的营构 一 薛宝钗服饰中的黄色意象原型 二 贾宝玉服饰中的红色意象原型 三 贾宝玉与王熙凤服饰中的“百蝶穿花”意象原型 第二节 人物形象气质中民俗意象原型的营构 一 林黛玉形象中的“仙女”意象原型 二 贾宝玉形象中的“玉人”意象原型 第三节 人物姓名中民俗意象原型的营构 一 林黛玉姓名中的“草”“木”意象 二 薛宝钗姓名中的“钗”“雪”意象 三 贾宝玉姓名中的“玉”“石”意象 四 王熙凤姓名中的“凤凰”意象第三章 《红楼梦》中口承民俗的介入 第一节 直接嵌入 ——谚语、歇后语 一 俗谚在《红楼梦》中的嵌入方式 二 《红楼梦》中俗谚的叙事功能 第二节 体裁利用 ——谜语 一 《红楼梦》对民间谜语体裁的借鉴和利用 二 《红楼梦》谜语的民俗解读 第三节 题材利用 ——以补天神话为例 一 衍生——作者对补天神话的曲解和误读 二 开掘——“女性本位”——作者的“女娲情结” 第四节 原型的借用与再造 一 王熙凤与民间故事中的“巧媳妇” 二 林黛玉与民间故事中的“龙女报恩” 三 贾宝玉与民间故事中的“怪孩子”第四章 以民俗纠葛建构的情节冲突 第一节 信仰民俗与情节预设 一 佛教信仰与《红楼梦》的情节预设 二 道教信仰与《红楼梦》的情节预设 三 传统民俗文化心理与《红楼梦》的情节预设 第二节 节俗效应与情节强化 第三节 游艺民俗与情节渲染 一 风筝放走人晦气 二 斗草引出石榴裙 三 闺中“抓子儿”赢“瓜子” 四 “拇战”酒桌助豪情 五 “花名”占出人命运 六 “点戏”暗喻家衰败结语参考文献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民俗学视野中的红楼梦》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6607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