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民间文化批评的理论与方法

封面

作者:赵德利

页数:300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日期:2016

ISBN:9787100122047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民间文化批评的理论与方法》从生命活动和人文生态理论视界构建的民间文化批评基本理论(体系),将人生民俗的“通过”转换、性别与身份理论、中国家族文化、交感思维、仪式化还原等学科理论及其方法应用于文学批评实践, 提炼阐述了多种民间文化批评范式、母题模式和关键词,是对二十年来民间文化批评的一次理论总结和批评实践。专著不仅有助于揭示文学形象的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丰富文艺作品的社会历史生态和审美文化意蕴,而且它的实践应用也拓展了民俗学、人类学、社会学、神话学等学科研究领域,其理论方法还有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科的建设。 

作者简介

赵德利,山东莱西人。宝鸡文理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二级教授,陕西省级优势特色学科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带头人。系中国民俗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小说学会理事,陕西省级教学名师。新世纪以来,获批国家和省部级社科基金项目7项;在《文学评论丛刊》《社会科学》《文艺争鸣》等期刊发表论文100多篇,其中23篇被《新华文摘》、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等文摘刊物转摘;出版《文艺民俗美学》等专著4部;获得首届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三等奖、陕西省首届民间文艺山花奖一等奖、陕西优秀文艺评论奖最佳评论奖等20多项。

本书特色

《民间文化批评的理论与方法》系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该研究从理论建构和批评实践的构想出发,将专著分为一个导论和上下两编,共计七章。全书综合运用民俗学、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和生命美学等学科理论,通过民俗与文艺的同构化合,阐发民间文化审美的社会价值、审美价值和创化模式;依据人生民俗的“通过”转换特性,提炼出民间权威、乡里能人、女神与女巫、长子与长女等身份与性别批评范式,以及家族文学母题、人生仪式化审美还原等具有民族本土特点的文学批评方法。该书是一部角度新颖、方法独特的文学批评专著。

目录

导论 民间文化批评:交叉学科理论与文学批评方法一、民间文化批评形成的文化背景(一)世界范围学科交叉联动(二)中国改革开放西学东进二、民间文化批评的形成与发展(一)文学的演化与民间方式的确立(二)民间文化批评的形成与发展三、民间文化批评的理论建构体系(一)文学人类学的批评理论建构(二)文艺民俗学的批评范式借鉴(三)文学社会学的批评要素选择四、民间文化批评关键词(一)民间与民间文化(二)文学的民间精神(三)民间立场与民间文化视角五、本课题研究的思路与构想
上编 民间文化批评的理论建构第一章 民间文化批评理论的逻辑原点一、民俗文化源于生存活动(一)人类生活文化萌生期(二)人类生活文化形成期(三)人类生活文化成熟期(四)人类生活文化完型期二、生存活动视野下的民俗特性(一)民俗的宗义(二)民俗的性质(三)民俗的特性三、民俗审美:超越民俗形式的生命活动(一)民俗基质:从生存追求到生命意义的超越(二)民俗变异:不断裂变与演化的生命图景(三)审美批判:文艺民俗的认知与价值第二章 民间文化批评理论的审美基质一、人生过程:文艺与民俗同构的对象化(一)走向人生“过程”的民俗与文艺(二)民俗共性与艺术个性的统一二、生命永恒:文艺与民俗同构的人生契点(一)审美批判:现世悲剧的认知与超越(二)“阴阳”转换:艺术超越的民俗契点(三)审美活动:超越有限的生命存在方式三、多重转换:文艺与民俗同构的叙事机制(一)家国同构的象征转换(二)血亲伦理悲剧的建构(三)多重转换的叙述基质第三章 民间文化批评理论的价值向度一、文艺民俗的社会功能(一)文艺民俗的历史性(二)文艺民俗的民族性(三)文艺民俗的社会批判性二、文艺民俗的审美价值(一)文本结构表层的审美功能(二)深层审美文化意蕴的建构(三)原型层审美价值的探寻三、文艺民俗的创化模式(一)原生民俗的摹写(二)再生民俗的整合(三)新生民俗的创化下编 民问文化批评的范式实践第四章 家族文化审美范式一、家·枷·出家:家族文化的审美象征(一)家:传统家族的功能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民间文化批评的理论与方法》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6602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