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白益民编著
页数:410
出版社:中国经济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
ISBN:9787513642545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日本:一个没有核武器的核大国
◎日本“空心化”?or“控心化”!
◎警惕日本秘而不宣的产业战争
◎中国向日本政经“军团”学习什么
◎寓军于民,“武力”保卫中国商业
作者简介
中国产业经济学家
中国战略经济学家
国资委研究中心经济顾问
社科院日本经济学会理事
CCTV经济频道专家顾问
《环球财经》杂志编委
中国华信(世界500强)首席经济学家
北京华信商略投资顾问有限公司董事长
【民兵智库】创始人及战略经济学家
白益民,1968年出生于北京一个普通知识分子家庭;1993—2005年,就职于三井物产(中国)有限公司,从事国际贸易与投资业务;2006年,创建了“白益民产业经济研究所”,率先提出东方经济学的理念,并于2008年推出了介绍日本财团商战模式的畅销书《三井帝国在行动》,引起中国经济界和企业界对日本商社和财团模式的广泛关注和探讨。
相关资料
“日货”和“中国制造”的定义需要更新,中国品牌产品的核心零部件如果不是自己的,可以被称为“made in china”(在中国制造),却是“made by japan”(由日本创造)。人们应当醒悟,并不是日本依赖中国的市场,而是中国甚至欧美都在依赖日本的技术。
——摘自《华夏时报》 2014年8月 / 丁玲
在传统的合作模式中,中国企业扮演的是生产、贴牌(终端),而利润高的环节均被日企等海外企业控制,这一模式,多年来一直重复上演,直到今日,中国本土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并没有因此得到显著提高,已经到了必须反思的时候了。
——摘自《第一财经日报》2009年4月9日 / 王如晨
在亚洲,日本企业牢牢地控制着被称作“母体工业”的装备制造业,这是日本产业竞争力的本质所在。成就日本超一流的“母体工业”关键的因素不是人们常常说的政府产业政策、科研投入、官产学协作等,而是被称为“产业组织者”的综合商社。
——摘自《装备制造》 2008年6月 / 袁璐
综合商社是日本经济的总参谋部,是日本国家经济战略的制定者,同时也对日本政治、外交和军事等方面具有很强的政策影响力。日本政府对世界经济事务的认识和研究几乎完全依赖于财团的研究机构。
——摘自《中国商业评论》 2007年5月 / 萧三匝
国内当前的宏观环境与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日本相似,同时在文化上也具有相通性。因此,了解和学习包括三井财团在内的日本国际知名企业的经验,为我所用,可以帮助中航工业(军工企业)找到更适合自身的发展模式,从而加快集团公司的战略转型。
——摘自《中国航空报》2009年9月 / 刘文波
本书特色
●“中国超日本成为第二大经济体”、“日本失去的十年、二十年”……在一片唱多中国、唱衰日本的喧嚣声中,日本却低调地实现了产业的转移与升级,淘汰掉低端制造业而向“高新尖”产业转型,并在亚洲构建起雁行格局,通过“控心化”的发展模式,掌握着核心技术、掌控着产业链条。
●在日本人看来,经济竞争是另一种形式的战争,是实现民族目标的仅次于战争的手段。其在各产业的海外扩张,正是另一种形式及层面的“军国主义扩张”。日本已经在高铁、核电、电子、汽车等诸多领域通过综合商社及其财团体系在产业链上的布局与掌控,正逐渐将中国企业纳入日本财团的整体结构与全球战略之中。
●日本财团体系“寓军于民”的产业发展模式,使日本成为隐形的军事强国。财团机制表面相互协调,其本质则是对国家经济和产业组织上的计划与控制,从而形成一套独立完整的军工体系。日本深受中国儒家思想的影响,在产业运行方面重视国内的宏观控制,这也是日本军工产业发展选择“寓军于民”的思想根源。
●想要应对产业战争,中国必须卧薪尝胆,力求在军民结合的战略产业上实现突破,应该反省和重新借鉴日本综合商社和财团模式的成功经验,并指导中国下一步的经济发展,进行产业链的竞争,打造出中国独立自主的产业体系,争取在全球产业链上获取更多的主导权,才能在未来的经济战争中取得胜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