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汪冬莲著
页数:284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
ISBN:9787300228280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一部深刻反映农村社会变迁的纪实作品
中国大转型时代农民命运的深入白描
每一个走出农村、奋斗在城市的人,
都应该读一读的家乡告白!
一,话题性。为历史的无名者发声,为沉默的大多数代言。千百年来,农民几乎处于失声状态,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从来都是籍籍无名。本书聚焦三农问题,深入剖析转型时期农村、农业和农民现状,涵盖了农村婚姻问题,住房问题,污染问题,民风问题等。
二,呼应国家发展和社会热点。中央连续多少年一号文件都是有关农村问题的,习和李两位领导人也都在农村经营多年,对农村问题非常关注。农村能否实现现代化,关乎整个中国的现代化问题。包括中央提出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留得住乡愁等问题。所以本书是对中央农村政策,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回应和思考。
三,以小见大,引起共鸣。本书虽然解剖的是满川田这只小麻雀,但反映的是整个农村的共性问题。比方化学农业的问题、农村光棍问题、土地抛荒问题、农民赌博问题、传统道德滑坡的问题等等。
四,名人推荐:温铁军,贺雪峰,吴重庆重量级大v推荐。温铁军是中国最为著名的三农问题专家,人大教授;何贺雪峰也是非常知名的农村问题研究专家,华中科技大学教授;无重庆是原开放时代总编,开发时代一向以敢于针砭时政、发表时论而知名。
作者简介
汪冬莲,有近二十年中央媒体工作经验,曾在国土资源部、人民日报社工作,曾任人民日报社主管、人民网主办的内参《网络舆情》执行主编、副总编,人民网资讯部副主任,人民网所属子公司人民在线总编助理。足迹遍布东部、中部及西部十几个省区市,深入农村实地调研耕地保护和土地流转等问题。发表过大量优秀的新闻及评论作品,例如《阜阳,宅基地革命》、《这里没有空心村》、《珍视政府与网络民意的良性互动》、《官员上网:从被动应对到主动参与》等。
相关资料
在加快城市化的大背景下,此书刻画了一个中部普通村庄的一群小人物的命运,他们有坚守、有奋进、有寂灭、有突围……弥散又聚合,飘荡又归根;不甘随波逐流但又无力掌控,历史性地翻滚在“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下数亿几乎从不发声的群体之中。
本书作者跳脱出传统的叙事视角,为小人物发声,使得一个村庄的人物群像竟是数亿农民的缩影。该书流露出的底层视角和人文关怀,令我们对城市化和现代化不得不做反思,启发我们思考的,还是“我们从何处来、身在何处、往何处去”。
温铁军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知名三农学者
作者以安徽歙县下属的满川田村为样本,撷取代表性的三四十户农家,采用解剖麻雀的方式,反映近四十年来中国农村、农业和农民的发展脉络和生存现状。通过书中的文字,能够强烈感受到作者对农村的深厚感情,对农村未来发展、农业生产现状的深切担忧。这样的担忧并非杞人忧天。即便像安徽黄山的农村,那么钟灵毓秀的一方水土,也因化肥、农药的过量使用而伤痕累累,徽文化的遗产同样存在着大量消失的隐忧。值得期盼的是,作者提出了农村目前存在的大量问题的解决之道,抛砖引玉,我们期待着梦想照进现实的那一天。
蒋亚平
原中国国土资源报总编辑
每一个根在农村或关注农村的人,都能直观地感受到当下农村的巨变。我们平常看到的作品,多是对这个大转型时代的乡村的碎片化描述,本书作者却匠心独运,以饱蘸深情的细腻笔触,沉身打捞家乡皖南山区小村近四十年来的旧闻新事,通过解剖满川田村这只“小麻雀”,激起人们对“三农”问题的多维思考。视角特别、身份特殊、亲情特色,使本书的乡村记录更具独特之处,理性的反思与批判也因此更添力道。作者所推崇的csa模式,虽然未必会成为今后农业生产的主流模式,但正在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
陈伟
安徽日报农村版报社总编辑
本书特色
20世纪后20年至21世纪前20年,是中国从传统的农业社会走向现代的工业化、城镇化社会的裂变时期。毫不夸张地说,整个社会在这40年中发生的嬗变,超过以往5000年。 为了记录那些亘古以来就在土里刨食的人们的生活嬗变,记录他们面对千年一遇的社会转型时那种突围与奋进、固守与涅槃,作者以其家乡——安徽省黄山市歙县下辖的一个1000多人口的山村满川田为典型,做一个内陆乡村40年社会变迁的全景描述。痛感于传统的农人正在远去,新时代的农民,却迷失在现代化的十字路口:他们接过农业大旗,却草率敷衍;他们亦知传统的点滴消融却无力挽住狂澜;他们知道老路已被堵死,却又不知道去路怎么走……作者解剖了满川田这只“麻雀”,以此献给伟大的变革时代,献给那些在这波城镇化浪潮中,注定必须留在农村,从事土里刨食事业的最后的农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