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中东国家史·(610-2000):奥斯曼帝国史

封面

作者:哈全安著

页数:208

出版社:天津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

ISBN:9787201101101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中东地区,是现在世界政治、经济、社会等错综复杂关系的一个重要聚焦点。大国关系、地区安全、民族宗教矛盾乃至各种文明的激荡碰撞,都在这个地区充分展示与体现。应当说,目前的各种体现是在深厚的历史积淀上表达出来的。人类文明发展史是一个大历史进程,各种历史力量运动其间,各种正能量与负能量也在其间此消彼长。要充分了解中东地区的这些历史积淀,必须要有对这个地区的历史、社会、文化、民族、宗教等问题的尽可能完整的了解。

作者简介

哈全安,吉林省吉林市人,1961年生,回族。1978—1991年先后就读于北京大学历史系和东北师范大学历史系,曾在伊朗德黑兰大学文学院进修,主要著作包括《古典伊斯兰世界》《阿拉伯封建形态研究》和《中东国家的现代化历程》。现任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天津市政协常委、中国中东学会理事,人选教育部首批“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和天津市“131”创新性人才培养工程第—层次,主讲的“世界上古中古史”人选国家精品课程,获天津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

本书特色

中东地区,是现在世界政治、经济、社会等错综复杂关系的一个重要聚焦点。大国关系、地区安全、民族宗教矛盾乃至各种文明的激荡碰撞,都在这个地区充分展示与体现。应当说,目前的各种体现是在深厚的历史积淀上表达出来的。人类文明发展史是一个大历史进程,各种历史力量运动其间,各种正能量与负能量也在其间此消彼长。 要充分了解中东地区的这些历史积淀,必须要有对这个地区的历史、社会、文化、民族、宗教等问题的尽可能完整的了解。

目录

中东国家史概述

前言

第一章 奥斯曼帝国的崛起

一、从伊斯兰教传入中亚到塞尔柱突厥苏丹国

二、从蒙古西征到奥斯曼国家的兴起

三、奥斯曼国家的扩张

四、奥斯曼国家的政治与宗教

五、奥斯曼帝国的社会与经济

第二章 奥斯曼帝国黄金时代的结束

一、苏丹权力的式微

二、包税制的兴起

三、商路转移与价格革命

四、对外战争的败绩

第三章 自上而下的新政举措与宪政运动

一、塞里姆三世与马哈茂德二世的新政举措

二、花厅御诏与坦泽马特时代的改革

三、宪政运动

第四章 传统经济社会秩序的衰落

一、1800年前后奥斯曼帝国的经济社会结构

二、西方列强的贸易扩张

三、市场化进程的启动

四、智力的觉醒

第五章 从青年土耳其党革命到奥斯曼帝国的灭亡

一、青年土耳其党革命

二、奥斯曼帝国的终结

附录一:伊斯兰传统文明的基本特征

一、教俗合一的国家形态

二、国家所有制的土地制度

三、穆斯林与非穆斯林的社会对立

附录二:中东现代化进程的历史轨迹

一、教俗合一的国家形态

二、中东现代化进程的启动

三、现代民族国家的兴起与绝对主义的现代化模式

四、工业化的演进趋势

五、地权的演变与乡村农业的发展

六、社会生活的变迁

七、宪政制度与民主化进程

八、世俗主义与伊斯兰主义

本书引用的参考文献

索引

节选

1656—1676年,阿尔巴尼亚人科普鲁鲁·穆罕默德和法兹勒,艾哈迈德出任维齐尔,成为御前会议的核心人物。相比之下,自15世纪中叶开始,突厥血统的穆斯林出任维齐尔者寥寥无几。至于御前会议中的大法官和财政官,依旧多为具有伊斯兰教背景的突厥穆斯林。

奥斯曼国家建立初期,地方行政区域名为桑贾克(意为旗帜),桑贾克的长官称作桑贾克贝伊。巴尔干半岛征服以后,奥斯曼国家的疆域明显扩大,苏丹遂在鲁梅利亚和安纳托利亚设立行省,行省长官称作贝勒贝伊,亦称帕夏,驻节地分布为埃迪尔内和安卡拉。巴叶济德一世当政期间增设鲁姆作为第三个行省,驻节地为锡瓦斯。1468年增设卡拉曼作为第四个行省,驻节地为科尼亚。至17世纪初,奥斯曼国家的行省达到32个。典型的行省建立在军事封邑即提马尔制度的基础之上,下设若干桑贾克,每个桑贾克包括若干军事封邑,军事封邑的领有者称作西帕希。贝勒贝伊、桑贾克贝伊和西帕希代表伊斯坦布尔的苏丹,行使统治地方的世俗权力。桑贾克贝伊的任期通常不超过3年,届满后由贝勒贝伊举荐至御前会议,再由苏丹任命为其他桑贾克的贝伊。17世纪初,鲁梅利亚行省下辖24个桑贾克,安纳托利亚行省下辖14个桑贾克,大马士革行省下辖11个桑贾克。亦有一些行省不设桑贾克,如伊拉克的巴士拉和巴格达、阿拉伯半岛的哈萨和也门、北非的埃及、的黎波里、突尼斯和阿尔及尔。行省处于奥斯曼帝国苏丹的直接控制之下,行省总督由苏丹任免。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中东国家史·(610-2000):奥斯曼帝国史》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6564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