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波)伊莎贝拉·瓦格纳(Izabela
页数:400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
ISBN:9787567522121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共分为六章, 主要内容包括: 舞台上的闹剧、小提琴演奏的职业简史、独奏班之前、独奏教育的第一阶段、独奏教育的第二阶段、独奏教育的第三阶段、优秀的职业。
作者简介
伊莎贝拉·瓦格纳(Izabela Wagner),社会人类学家,现任波兰华沙大学社会学学院副院长、兼任法国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EHESS)社会运动研究中心研究员。她还曾任美国哈佛大学访问学者和复旦大学访问教授。
作者出身音乐世家,父亲是一位作曲家,母亲则是音乐教育领域的教授。受父母影响,她从小练习钢琴。在从事社会科学研究之前,伊莎贝拉于1987年以优异成绩获得波兰波兹南音乐大学(Music University in Poznan)音乐专业硕士学位。此后,她在法国南特音乐学院任教,还曾于巴黎教授私人钢琴课程。1996年,她进入法国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攻读社会学博士学位,并于2006年以该学院最佳成绩毕业。本书正是基于作者博士论文(法语)的英语版(由作者本人整理)所译。
伊莎贝拉的儿子也曾是一名独奏学生。如她本人所写,这正是她研究的起点,却也给其田野调查带了额外的自我挣扎和烦恼。她时常在母亲和社会研究者两个角色间左右为难。然而,能兼具深厚乐理和社会学理论、并以人类学视角深入剖析古典乐界复杂社会关系的学者,除作者本人外恐怕难出其右。
相关资料
一流的民族志观察、扎实的社会学分析和一段段引人入胜的故事共同组成了这本书。它向我们讲述了一个复杂、且有些残酷的世界——小提琴表演界;而这与我们从报纸上读到的截然不同。此书没有像如今大量存在的那些社会学著作一样,陷入无止境的文献引用和理论堆砌之中。作者运用另一种方式,将理论分析与事例恰到好处地结合起来。我从书中得知,原来乐器修理师、收藏家、音响师以及资助者都是漫长、曲折的独奏之路上必不可少的力量。只有堪称非凡的田野投入才能带给我们如此丰富、完整的信息。
——霍华德s .贝克 (howard s. becker),社会学芝加哥学派代表人物之一,美国越轨社会学、艺术音乐社会学家,“标签理论”奠基人。
这本书显然是迄今为止对于古典音乐表演家们最杰出的研究。如此深度的民族志考察和研究模式,短时间内难有其他学者能望其项背。如果说e.c.休斯(e.c. hughes)和霍华德·贝克开启了对职业社会化过程予以民族志研究的传统,那么本书作者为该传统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和复兴。我相信,此书将吸引类型广泛的读者:那些研究艺术社会学、艺术经济、音乐表演和音乐史等领域的学者自不必说,还包括古典乐从业者——他们将从作者的叙述中看到自己的成长轨迹,以及渴望把孩子送上音乐道路的家长和老师们。
——保罗·狄马乔(paul dimaggio),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社会学教授,曾任该系首席教授。
本书特色
19世纪的意大利曾有这样一则传说:小提琴大师帕格尼尼把自己的灵魂交给魔鬼,由此换得出神入化的演奏技艺。你是否也曾好奇,马友友怎样成功书写他的传奇;朗朗又如何横空出世。
《音乐神童加工厂》虽以小提琴界为研究主体,却意在展现整个古典乐界打造精英演奏家的模式:野心勃勃的家长自作主张,引领孩子走上一条前途未卜的人生道路。他们与老师合作,力图让年幼的孩子克服爱玩天性,苦练乐器。老师带给学生的不只有乐理和演奏技巧,更包括独奏界的处事规则和人脉资源。他们甚至亲自为学生参加比赛、获得演出机会打通关系。指挥、经纪人、小提琴制作师……一个又一个角色在独奏教育中逐渐登场。然而,所有人都小心翼翼地维护着家长和学生时而脆弱、时而炽热的梦想;尽管他们都清楚,绝大多数学生无法走通这条独奏之路。
在近二十年日复一日的高强度乐器训练中,独奏学生不仅需经历自我怀疑和彷徨,更要苦苦寻觅进入古典乐市场的契机——师从一位独奏大师、赢得一场重大比赛,或是一把稀世小提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