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文学:精神之鼎与诗意家园

封面

作者:童庆炳

页数:298

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

ISBN:9787309114003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童庆炳编著的《文学–精神之鼎与诗意家园》介绍了,文学艺术与社会心理之间存在复杂的关系,体现在创作主体、艺术文体、艺术形式、艺术趣味和文艺思潮等方面,并具体呈现于艺术家运动、变化和相互作用的创作心理机制之中。作为人的精神之鼎,文学艺术关系到人的建设与人的全面发展;文学艺术的创作应在“历史”与“人文”两个维度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坚守自己的审美品位;当代中国文化与文学在民族性与开放性之间展开,完成了自己的现代性转型。在全球化的电子时代,文学艺术及其研究并不会消失,也不可能走向终结,它们始终致力于创造一个诗意家园。

作者简介

  童庆炳(1936.12.27—2015.6.14),福建连城人,著名文艺理论家、教育家,全国模范教师,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组首席专家,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顾问,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中国作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委员,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首任主任,北京师范大学国际写作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文学评论》编委,《文艺理论研究》编委。曾任韩国高丽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安徽大学等20余所大学的客座教授和客座研究员。长期从事中国古代诗学、文艺心理学、文学文体学、美学等方面的研究。
  专著:《文学活动的美学阐释》《中国古代心理诗学与美学》《文体与文体的创造》《文学审美特征论》《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意义》《维纳斯的腰带——创作美学》《童庆炳谈文心雕龙》《文化诗学的理论与实践》等二十余部;
  合著:《中国古代诗学的心理学透视》《文学艺术与社会心理》《马克思与现代美学》《中国现代文学理论价值观的演变》等多部;
  编著:《文学理论教程》《文艺心理学教程》《历史题材文学创作重大问题研究》《20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研究》等二十余部;
  另创作有长篇小说《生活之帆》(与曾恬合著)、《淡紫色的霞光》、随笔集《苦日子甜日子》、学术随笔《风雨相随——在文学山川间跋涉》等多部。

目录

辑一 文学艺术与社会心理

论文艺社会学及其现代形态

社会心理学对文学艺术问题解读的可能性

马克思早期“艺术生产”论的现代意义

普列汉诺夫论社会心理与文学艺术

社会心理与艺术文体两中介说

创作主体与社会心理

艺术形式与社会心理

艺术趣味与社会心理

文艺思潮与社会心理

辑二 精神之鼎与诗意家园

文艺与人的建设

大众文化的二重性

精神之鼎与文学的当代任务

“文学是人学”新论

谈审美与人的全面发展

隐忧与人文关怀

谈当前道德与文学关系

人文主义的历史维度和历史主义的人文维度

媒体变化与审美文化的品位追求

现实·历史·品位——当前文艺的娱乐消闲功能之我见

“大片”中审美的异化

把文学消费考虑进来之后——接着“董文”说

文艺学创新:以20世纪中国现代传统为起点

在“五四”文艺理论新传统基础上“接着说”

当代中国文化和文学:在民族性和开放性之间

新时期文学理论转型概说

文学的本质观与我们的问题意识

延伸与超越——“新时期文艺学30年”之我见

政治化一学术化一学科化一流派化——从近三十年文艺学学术的发展看高校学术组织任务的演变

新时期文艺批评若干问题之省思

辑三 文学真的会终结吗?

全球化时代的文学和文学批评会消失吗?——与美国加州大学希利斯·米勒先生对话

谈谈文学理论的“泛化”与“发展”

文学理论的边界——从当前文学图书印数谈起

为诗辩护——文学的独特审美场域

后记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文学:精神之鼎与诗意家园》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6523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