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郑正秋编;赵骥校勘
页数:380
出版社:学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
ISBN:9787507749540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系民国早期戏剧文献书系之一。
此次出版,正式录排,详加点校,并附录原版。
内容介绍《新剧考证百出》,郑正秋编辑,1919年中华图书集成公司出版。该书辑录新民社、春柳社、药风社等演出剧目的剧情本事98则及当时演出的西洋名剧的剧情本事33则。剧目多注明演出剧社、取材何处及编著者、翻译者。
作者郑正秋(1889-1935),中国戏剧和电影事业的开拓者(导演、编剧),中国最早的戏剧编剧和电影导演之一,著名戏剧评论家。
作者简介
校勘者赵骥,毕业于南京大学历史系,博士,上海戏曲学院图书馆馆长助理,副研究员,潜心于戏剧史料和上海早期话剧史研究,著有《话剧与上海市民社会》,校勘有《新剧史》等,在中文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
相关资料
《新剧考证百出》一书,是早期话剧史研究中较为重要的一部文献,也是迄今为止所发现的有关论述中国早期文明戏演出剧目最为详备的一部文献。
其最大贡献在于为我们保留了昔日新剧舞台上演话剧的概貌和轮廓,特别是西方的戏剧对于上海戏剧舞台的影响(国外的译作也是新剧演出的重要内容之一,特别是莎士比亚的作品)。使我们在没有任何影像资料的情况下,可以大体了解当年上海新剧舞台都上演了哪些剧目,并对新剧编演过程有了大致了解,反驳了学界长期以来对新剧粗制滥造、没有剧本的诟病,为我们研究上海早年的话剧演出内容提供了最为直接、最为可靠的资料。
长期以来,由于史料的匮乏,中国早年文明戏舞台上究竟上演了些什么剧目,一直是困扰学界的一个问题,郑正秋编辑的这部《新剧考证百出》在很大程度上解答了这个问题:中国早期文明戏舞台上亦不乏精品之作。郑正秋本人虽然创作了大量的家庭戏剧,但他对于格调高雅的剧作一直十分重视。在上个世纪最初的头十年间,郑正秋就敏锐地看到了英国戏剧大师莎士比亚剧作之长处,在他编辑的这部书中,就收录了20个当时在中国上演的莎士比亚的剧作。不仅如此,这些剧作有不少就是郑正秋本人亲自改编的,并饰演其中的角色,如《肉券》( 即《威尼斯商人》)、《窃国贼》(即《哈姆雷特》)
《新剧考证百出》一书最有人价值的部分,便是该书记录当时演出剧目的“本事”部分。关于这部分内容,中国传媒大学的周华斌教授在该书的序言中,精辟地指出:“我的父亲周贻白早年与田汉、欧阳予倩、唐槐秋、洪深、阿英等戏剧人,都在上海经历过旧戏、新剧、话剧、电影的实践,与郑正秋一样是戏、剧、影一体的当事人。田汉的南国社在20 世纪20 年代中叶,又称南国电影剧社,他们在创作戏剧、戏曲、电影剧本时,往往先构思‘本事’,相当于‘幕表’,这在文艺创作的规律之内。清初李渔《闲情偶寄》的‘词曲部’,就称戏曲创作是‘结构第一’。那么,《新剧考证百出》所显示的中西方戏剧的‘事略’、‘本事’、‘大略’乃至分幕,就有戏剧创作的实际意义。”
本书特色
本书系民国早期戏剧文献书系之一。此次出版,正式录排,详加点校,并附录原版。
1.内容介绍《新剧考证百出》,郑正秋编辑,1919年中华图书集成公司出版。该书辑录新民社、春柳社、药风社等演出剧目的剧情本事98则及当时演出的西洋名剧的剧情本事33则。剧目多注明演出剧社、取材何处及编著者、翻译者。作者郑正秋(1889-1935),中国戏剧和电影事业的开拓者(导演、编剧),中国最早的戏剧编剧和电影导演之一,著名戏剧评论家。
2.《新剧考证百出》是早期话剧关于剧本的重要史料,其最大贡献在于为我们保留了昔日新剧舞台上演话剧的概貌和轮廓,特别是西方的戏剧对于上海戏剧舞台的影响(国外的译作也是新剧演出的重要内容之一,特别是莎士比亚的作品)。使我们在没有任何影像资料的情况下,可以大体了解当年上海新剧舞台都上演了哪些剧目,并对新剧编演过程有了大致了解,反驳了学界长期以来对新剧粗制滥造、没有剧本的诟病,为我们研究上海早年的话剧演出内容提供了最为直接、最为可靠的资料。
3.特点 本书整理规范、严谨,极具学术价值。 校勘者赵骥,毕业于南京大学历史系,博士,上海戏曲学院图书馆馆长助理,副研究员,潜心于戏剧史料和上海早期话剧史研究,著有《话剧与上海市民社会》,校勘有《新剧史》等,在中文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作者依托自己的学术研究,对原书中出现的组织机构、人物等进行了注解,对于原书中所提及的重要史料,运用当年《申报》的广告进行了补充,大大增加了本书的信息量和学术含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