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镇江市图书馆编;褚正东,徐苏编著
页数:235
出版社:江苏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
ISBN:9787568401296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名人镇江情》选取了从古至今和镇江有关联的人物60位,包括季札、孙策、孙权、葛洪、戴颙、刘裕、祖冲之等,作者对每个人物的介绍大概有1500字左右,主要讲述其生平、述及对镇江的贡献等。《名人镇江情》通俗易懂,以平实的语言向广大读者介绍了镇江的名人、这些人和镇江的关系,以及他们为镇江所做出的贡献。
本书特色
由褚正东、徐苏编著的《名人镇江情》中用简洁的语言、短小的篇幅重点推介了镇江历史上60多位祖居、客居、官居于此的名人对这座城市的贡献,集中反映了具有代表性的当地著名人物和外来名宦高贤的群体形象,对教育、鼓舞和激励后人,特别是年轻一代发扬先贤的艰苦创业精神、读书治学态度、爱国爱乡之举都有积极的启示作用,也是全民阅读活动中值得推荐的一部乡土读物。
目录
东吴小霸王孙策
吴国开国皇帝孙权
茅山脚下的奇才葛洪
招隐山中的高人戴颙
黄鹤山草根皇帝刘裕
七言诗高手鲍照
南徐州从事史祖冲之
登北固楼的才子皇帝萧衍
“华阳隐居”的科学家陶弘景
文苑中的学人刘勰
南山读书人萧统
“一代文宗”徐陵
妙笔生辉的皇族刘义庆
北固山抒怀的唐诗人王湾
三任润州刺史的政治家李德裕
归隐丹阳的布衣诗人张祜
丁卯桥上的诗人许浑
研究《楚辞》的洪兴祖
丹徒的南山大师道宣
早年读书鹤林寺的周敦颐
吴淑和《事类赋注》
王存和《元丰九城志》
北固山的常客曾巩
才大名高的范仲淹
亲近镇江的大文学家苏轼
梦溪园的科学巨匠沈括
绘制“城市山林”的名人苏颂
赞叹北固风光的大词人辛弃疾
魂系镇江的抗金名将宗泽
多景楼中的词人陆游
岳珂和他的研山园
戴复古的镇江情
高丽诗人李齐贤
镇江有作为的地方官萨都刺
刘伯温读书丹徒
“后淙精舍”里的宰相杨一清
构建园林的能手计成
康熙皇帝与镇江
太平盛世的名宰张玉书
“天下第一江”勒后的程康庄
乾隆皇帝与镇江
郑板桥焦山读书成进士
沈德潜见山楼编书
阮元情系焦山
“淡墨探花”王文治
谢启昆大修甘露寺
汪中校书文宗阁
王仁堪在镇江
龚自珍的镇江情缘
“以养天下为己任”的刘鹗
横山草堂的通才陈庆年
题名“江山第一亭”的康有为
南社名将叶玉森
甲骨名家鲍鼎
爱国老人马相伯
精通语法的马建忠
受人尊敬的长者柳诒徽
辛亥名将赵伯先
以实业和教育救国的冷遹
爱国爱乡的实业家严惠宇
崇文重教的陆小波
“琴意楼”中的作家易君左
中国医学史的名人陈邦贤
著名的语言学家吕叔湘
“中国现代桥梁之父”茅以升
情系镇江的作家赛珍珠
节选
《名人镇江情》: 季札的贤能反映在以“和”为贵上,他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主张人与人、地与地之间要兼容并蓄。 他在王位的继承上讲礼让,避免了兄弟之间的争斗。 他在江南的大地上努力推广礼教和文明,将先进的中原之礼传给当地的民众,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在外交上,他具有政治家和外交家的才干,具有远见卓识。 出使鲁、齐、郑等国时,他尽力结交当世贤士,和睦各国关系,推行社会文明,避免了各国之间出现社会动荡、兵刃相见的局面,表现出超人的洞察力。在他的身上凸显了一种可贵的亲和力,这就是“和”,这也反映了吴文化兼容并蓄、海纳百川的特点。这种特点的长处就是多元整合,却又“和而不同”。简单地说,就是把不同的文化现象联结在一起,使不同文化元素互相配合,产生“和”力;如果把相同的文化元素放在一起,就只有量的增加而没有质的变化,就难以产生新事物,推动新发展。 季札的贤能在于尚德,他毕生都没有放弃对礼的崇拜和追求。他仰慕先进文明,渴求先进文明,并在自己的言行举止中推行代表先进文明的“礼”。他的所作所为就连他的父亲吴王寿梦也很动容,寿梦认为季札最有德行,有君子风范,应该成为一国之君,认为他可以带领国家走向“礼乐之邦”,所以寿梦一直有意要传位给他。季札的兄长也都特别疼爱他,认为季札的德行才干最足以继承王位,所以都争相拥戴他即位。但是季札不肯受位,坚持把王位让给哥哥。他说:“曹国的百姓想拥立贤人子臧为国君,来取代低能的曹王,但是被子臧拒绝了。为了坚守臣民的忠义、打消百姓拥立的念头,子臧离开曹国去了宋国,使曹国的君主仍然安心地在位执政。子臧因这种谦恭无争的美德,被人们赞美为盛德之人。如今前贤的殷鉴历历在心,国君的尊位哪里是我季札所希求的呢?虽然我无德,但祈求追比贤圣,也是念念在心。”季札的厚德感动了吴国百姓,可他们仍想要拥戴季札为王。为了礼让王位,季札选择了退隐山水,躬耕劳作,以表明他维护“礼”的坚定意志。季札希望国家和睦团结、成为“礼乐之邦”的言行,实际上就是一种强烈的爱国之举。 季札的贤能在于诚信,体现在心中怎么想的,行动中就要认真地去做。“季札挂剑”的故事就是明显的体现。有一次季札出使中原,路过徐国,得到了国王徐君的盛情招待。徐君喜欢季札的佩剑,一直盯着看,却没有明说;季札看到徐君的眼神,知道他的心思,内心里有了赠剑给他的打算,但按照外交的礼仪,代表国家的使臣都必须佩剑,这样就不能立刻把剑赠送给徐君。他准备等到完成了出使任务、回到徐国的时候再赠剑。然而当他回到徐国时,徐君已经去世。季札来到徐君的坟前哀悼,然后解下宝剑交给徐国的嗣君,嗣君说:“先王在遗言中并没有提到此事,我不敢接受这把宝剑。”但是季札还是决定把宝剑留下。随从的人很不理解这件事,就问道:“这是吴国的宝贝,怎么可以随便赠送?”季札回答:“不能这么说,徐君高尚,虽然喜欢宝剑,却不明说,但我内心既已许诺赠剑于他,就不能因为他去世而不赠给他,我不能因为人死而违背自己的内心。”季札将宝剑挂在徐君墓前的树上,翩然离去。徐国的人民为了纪念此事,特意创作了一首歌谣,歌曰:“延陵季子兮不忘故,脱千金之剑兮带丘墓。”季札挂剑的故事使人感受到了他为人的诚信和淳朴,他也被后人铭记于心。李白在诗中写道:“延陵有宝剑,价重千黄金。 观风历上国,暗许故人深。归来挂坟松,万古知其心。”季札的贤能在于崇文,彰显了文化人的睿智和聪慧。他是一位才华出众的文艺评论家。他对周乐的领悟体现出一种淡雅而博学的人格魅力,历来受到广大学者(包括孑L子)的广泛称赞。他在镇江这块土地上也备受推崇,镇江人民甚至把季札作为文明的先祖来对待。经过泰伯、寿梦,尤其是季札的行为,中原文化的作用在江南地区得到了深入与放大,从而成为吴文化的特色之一。吴文化比中原文化更讲究文化的“象征”作用,季札对礼乐的尊崇,被放大到是对文化的尊崇,江南“以文立世”、经久不衰的崇文传统也逐渐形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