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廖美珍著
页数:254
出版社: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
ISBN:9787562272809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共分为六部分, 主要内容包括: 人生晴暖、学术语丝、抑扬斋语、在联邦德国访学的日子里、在美国做富布莱特学者的日子里、江城纪事。
作者简介
廖美珍,教授,博士生导师。本科毕业于湖北师范学院,四川大学硕士,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1992年被评为湖北省教师。l997年获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赴德国访学一年。2001年应邀在香港理工大学作学术研究两个月。2006年被遴选为2006—2007年度赴美富布赖特研究学者(其问,应邀在布鲁克林法学院、洛杉矶Loyola法学院、圣地亚哥大学法学院、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地亚哥分校以及加利福尼亚大学桑塔巴巴拉分校作巡回学术演讲)。先后担任湖北师范学院外语系主任,华中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语言研究所所长、副院长职务。现为华中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语言文学专业博士生导师(之前任华中师范大学中国汉语言教学和研究基地中外语言对比方向博士生导师),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法理学下法律语言学方向博士生导师,中国法律语言学协会副会长,中国语用学协会常务理事,国际语言与法律协会创始成员。
本书特色
《抑扬斋夜话》是作者廖美珍对自己多年成长经历、科研探索等的反思和感悟。《抑扬斋夜话》共分为:人生晴暖、学术语丝、抑扬斋语、在联邦德国访学的日子里、在美国作富布莱特访问学者的日子里、江城纪事等多个部分,其中有许多作者对人生亲情、友情、同学。
目录
我的父亲(上)
我的父亲(下)
邻居
这世界真小
难忘的一件往事
母亲·儿子·佛教
父亲节礼物
“掘金矿”游戏的启示
学术语丝
学术创新:佛教禅宗的启示
学术研究模式:团队和个人
澳门首届两岸四地语言学论坛
南京语用学研讨会未尽的几句话
华南理工大学法学方法论会议后记
读美国副总统拜登先生的文章有感
语言学研究的哲学观照
波兰波兹南法律语言学会议散记
法律语言学翻译丛书主编的话
《法庭问答及其互动研究》后记
为什么要学一点语言哲学
法律语言学的法哲学观照
抑扬斋语
抑扬斋·鸟事
抑扬斋·山
抑扬斋·燕子窝——兼对母亲的怀念和悼念094.
在联邦德国访学的日子里
研究英语,派往德国
甫抵机场,顿思归乡
理发风波
写作Metaphor as a Textual Strategy in English
意料之外的巴黎之行
杜塞尔多夫狂欢节
Altendorf(古门)小姐
莱茵河!莱茵河!
杜塞尔多夫的私家花园
海涅之家,诗人故居
“天啊,我要死了!”——一次生病的经历
在美国做富布莱特学者的日子里
风情扫描
纽约观感
人物剪影
学术传播
法庭考察
艺术音乐
江城纪事
古琴台·杜十娘
东湖漫步·随想
《话语语用研究新进展:廖美珍学术论文自选集》之美珍自序(代跋)
节选
《抑扬斋夜话》: 我的父亲(上)2009年4月父亲因为患不治之症,未及花甲(按照现在的观念,应该还是盛年),就离开我们,至今已经整整十九年了!一直想写一篇祭文,追悼我的父亲。不孝的我,总是先忙着自己的所谓“事业”,很少清明回家,给父亲烧烧纸,扫扫墓,给父亲的坟头添点土。写下此文,以表达内心的愧疚。 父亲的童年父亲的童年,其实我知道的很少。父亲自己也几乎不跟我们说起。母亲也很少跟我们说——大概母亲也不一定知道很多。那么,我又是如何知道,如何告诉读者,我父亲的童年呢?我是从这件事情上,得知父亲的童年的,知道父亲有什么样的童年——我有三个奶奶。 记得小时候,大年初二一过,准确地说,就是初三一大早,父亲便吆喝我们起床,说要带我们去给“奶奶”拜年。我常常觉得奇怪(大概我的弟妹们也是如此),奶奶不就在后间屋子里吗?不就在身边吗?怎么还要去给奶奶拜年呢?后来稍稍长大了一点,好奇心抑制不住了,便问母亲。母亲说,你爹带你们去看的不是你们的亲奶奶,生活在我们身边的也不是我们的亲奶奶。我居然有三个奶奶!三个奶奶见证了父亲的悲欢离合!我的亲奶奶。对亲奶奶,我没有任何记忆,没有任何印象,依稀从隔壁大爷和大妈的口中听到一些零零碎碎的东西。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父亲生下来不久,奶奶便得了一场病。其实,在现在看来,算不了什么大病,但这场病让奶奶丢下襁褓中的父亲,自己走了。 我的养奶奶。亲奶奶不在了,父亲嗷嗷待哺,于是被托给一位离我们村不远的一个“桂”姓村子里的一位善良的正在哺乳中的妇人,也就是我的后来的、逢时过节父亲便带我们看望的奶奶。 我的叔奶奶,也即我堂叔的母亲。父亲脱离哺乳期,便转托给我堂叔的母亲。从此,父亲就与堂叔生活在一个屋檐下。堂叔家可谓一贫如洗,父亲从七岁开始便给人家放牛,打长工,风里来,雨里去。 奶奶、叔叔一家,我们一家,与另一个堂叔一家,共住三间瓦房。这三间房,两侧的两间是寝房,这两间房中间又分别用墙隔开,分作两间卧室。中间一间是厅堂,三家共用。这三间房的后面盖了两间茅草房,作为厨房,厨房和正屋之间,有一个小小的院子。就是在这里,父亲成婚,生育了我们兄妹五人。 父亲的脾气长大后,母亲常常跟我说,你差一点活不到今天。母亲说,我小时候特别好哭,特别好“赶路”(一个专门用于描写小孩子行为的用语,就是大人到哪里去,孩子也要跟着去,不让去,孩子就哭闹,我们家乡的人称之为“赶路”)。大约在一个炎热的夏天,父亲吃了午饭,扛起铁锹就出门了。这时,我又不知为什么,不知好歹地哭着要“赶路”。父亲前面走,我在后面一边哭一边跟着不放。父亲终于恼了,盛怒之下,转过身来,把手中的铁锹抛过来:“再哭,再赶,我一锹斩死你!”父亲偶尔对母亲也很凶,凶的时候也骂人。父亲有时候让母亲很生气,我有时候不理解父亲,甚至生出恨意。但是后来长大了,自己也成了男人,就非常理解父亲。 父亲没有读过多少书,也不会说什么动听的话,不如城里人和知识分子,懂得浪漫和爱情什么的。但是我记得,在我们家乡,在农村,男人是很少做家务事的,尤其是像做饭、洗衣这一类的家务事,这些都被认为是女人的事。因此,做这些事情似乎就是有女人气。但是,在我的印象中,由于母亲身体不太好(父亲也不是只在母亲生病的时候做这些事),父亲常常不光是在外面风里来、雨里去,做犁田耕地这些事,淘米、洗菜、煮饭、炒菜,这些事父亲也经常做。 那时候,农村没有自来水,洗米、洗菜,这些事都是到屋子附近的池塘去洗。因此,在那些洗米洗菜的女人中,常常会有父亲的身影。我常常想,这难道不是父亲柔情似水的一面吗?父亲的拿手好戏我至今难忘的一点是父亲的捕鱼绝活。除了农技,父亲还有一手捕鱼的本事。记得那时候,农村一个月也有两天的假。没有电视,很少放电影,没有现在的诸多娱乐方式,休闲的一个重要方式是去湖里捕鱼。 我的家乡水多。往南边不远的地方,就是不息地奔腾着的浩浩荡荡的长江。每到夏季干旱的时候,打开长江大堤上的闸门,江水就哗哗地流进来了。另外,家乡境内河流多,湖泊多,水沟多,池塘多,因此鱼也多。记得小时候,四月时节,清明刚过,半夜时分,春雷一炸,大雨哗哗。第二天一早起来,连接池塘的水沟里,紧靠池塘的水田里,到处是鱼,鱼不大,白花花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