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张谷
页数:471
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5
ISBN:9787303072415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本文学史家谭丕模的评传,主要介绍了家世童年、求学时期、积极投身北平左翼文化运动等内容。
目录
序 郭预衡
引 张谷
第一章 家世童年一 祁阳湖塘湾人文、自然环境
二 家世
三 童年第二章 求学时期
一 中小学阶段
二 千里迢迢负笈北师大
第三章 任《新晨报》副刊编辑主任期间一 开展革命文学论战
二 批驳为艺术而艺术的论点,客观评价古典作家,宣传新文学三 探讨政治革命和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
四 创办《新东方》杂志,组织“东方问题研究会”第四章 积极投身北平左翼文化运动一 加入“北平教联”二 编辑《文史》《盍旦》等左翼刊物
三 参加“一二·九”和“一二·一六”运动四 参加“北平文化界救国会”五 成立“北平作家协会”六 组织“北平新启蒙学会”第五章 早期的文学研究
一 《新兴文学概论》述评(一)确立唯物史观在文学研究中的“指导思想”地位
(二)现实主义文学理论的基本构成
二 《新文学比较研究》述评——对“五四”以来新文学的考察
三 《文艺思潮之演进》述评第六章 抗日烽火中踏上新的征程
一 参与发起和组织“文抗会”和“中苏文化协会湖南分会”二 创办《中苏》半月刊和《中苏小丛书》三 负责《观察日报》工作四 赴塘田战时讲学院
第七章 任教溆浦民国大学一 赴溆浦民国大学任教二 积极支持和参加抗日文化活动第八章 用唯物史观研究中国思想史的开拓者一 《研究中国思想史的几个前提》简介
二 《宋元明思想史纲》述评三 《清代思想史纲》述评四 学界对两部思想史纲的评价
第九章 赴粤北中山大学师范学院任教第十章 湘桂黔逃难岁月
第十一章 “西南民主堡垒”中的战士 第十二章 邕江怒涛 中流砥柱 第十三章 在教育园地里辛苦劳作第十四章 用唯物史观研究中国文学史的先驱(上)——《中国文学史纲》第一分册(1947年版)述评第十五章 湖南新文教事业的开拓者第十六章 终身伴侣翟风銮
第十七章 严父慈母 慈详严格的庭训
第十八章 在北京师范大学任教期间第十九章 用唯物史观研究中国文学史的先驱(下)——《中国文学史纲》(先秦——唐)(1958年版)述评第二十章 殉身文化 高风永存
谭丕模年表
《澹心诗稿》《澹心诗词未是草》后记
引 张谷
第一章 家世童年一 祁阳湖塘湾人文、自然环境
二 家世
三 童年第二章 求学时期
一 中小学阶段
二 千里迢迢负笈北师大
第三章 任《新晨报》副刊编辑主任期间一 开展革命文学论战
二 批驳为艺术而艺术的论点,客观评价古典作家,宣传新文学三 探讨政治革命和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
四 创办《新东方》杂志,组织“东方问题研究会”第四章 积极投身北平左翼文化运动一 加入“北平教联”二 编辑《文史》《盍旦》等左翼刊物
三 参加“一二·九”和“一二·一六”运动四 参加“北平文化界救国会”五 成立“北平作家协会”六 组织“北平新启蒙学会”第五章 早期的文学研究
一 《新兴文学概论》述评(一)确立唯物史观在文学研究中的“指导思想”地位
(二)现实主义文学理论的基本构成
二 《新文学比较研究》述评——对“五四”以来新文学的考察
三 《文艺思潮之演进》述评第六章 抗日烽火中踏上新的征程
一 参与发起和组织“文抗会”和“中苏文化协会湖南分会”二 创办《中苏》半月刊和《中苏小丛书》三 负责《观察日报》工作四 赴塘田战时讲学院
第七章 任教溆浦民国大学一 赴溆浦民国大学任教二 积极支持和参加抗日文化活动第八章 用唯物史观研究中国思想史的开拓者一 《研究中国思想史的几个前提》简介
二 《宋元明思想史纲》述评三 《清代思想史纲》述评四 学界对两部思想史纲的评价
第九章 赴粤北中山大学师范学院任教第十章 湘桂黔逃难岁月
第十一章 “西南民主堡垒”中的战士 第十二章 邕江怒涛 中流砥柱 第十三章 在教育园地里辛苦劳作第十四章 用唯物史观研究中国文学史的先驱(上)——《中国文学史纲》第一分册(1947年版)述评第十五章 湖南新文教事业的开拓者第十六章 终身伴侣翟风銮
第十七章 严父慈母 慈详严格的庭训
第十八章 在北京师范大学任教期间第十九章 用唯物史观研究中国文学史的先驱(下)——《中国文学史纲》(先秦——唐)(1958年版)述评第二十章 殉身文化 高风永存
谭丕模年表
《澹心诗稿》《澹心诗词未是草》后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