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王克举,陈士斌主编
页数:181
出版社: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
ISBN:9787530574201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行走写意 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写意精神”油画创作课程班教学文献集》收录了人民大学艺术学院油画研修班历年来到国内外各地的写生纪事、考察纪事和展览纪事。在行走的过程中,导师的讲座,当地学者的访谈及学员们在实际创作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的问答对话,都非常精彩。 带领读者深入绘画的细小环节进行油画创作的剖析,给读者带来深层次的领悟。
目录
“写意精神”油画创作课程班简介及出版说明
一、写意精神
“写意精神”油画创作课程班招生简章摘编
从“中国风”到“写意精神”——中国写意油画的形式发展与逻辑演进
写意精神是对中国文化的崇敬与追问——专访王克举教授
当代艺术的文化语境——中国美术馆馆长范迪安大同讲座
艺术是艺术家综合实力的展示——“写意精神”油画创作课程班与王琨老师的对话
如何将写实与写意融为一体——忻东旺老师谈画
杨参军与“写意精神”油画创作课程班学生座谈纪要
二、写生纪事
首次写生聚首大同
第2次写生聚首莱州
2012~109日莱州云峰山庄写生感晤班上同学大家谈
第3次写生登上井冈山
第4次写生南下贵阳花溪
第5次写生去淄川峨庄
第6次写生到威海画大海
第7次写生张家口崇礼
第8次写生山东临沂
第9次写生桂林阳朔
第10次写生湖南平江
第11次写生山东荣成
第12次写生内蒙古鄂尔多斯
三、西行考纪
欧洲艺术考察篇
永恒之城罗马
佛罗伦萨
世界第一的美术学院
米兰缘何令人神往
美在路旁的因斯布鲁克
优哉游哉慕尼黑
修旧如故的德累斯顿
柏林两日五馆看个够
凡·高博物馆
与伦勃朗的亲密接触
阿姆斯特丹国立博物馆
海牙市立博物馆
博伊曼斯·范伯宁恩博物馆
比利时皇家美术馆
参观罗浮宫
马蒙坦美术馆、奥赛博物馆、橘园美术馆
蓬皮杜艺术中心
法国之岛:蒙马特高地
四、传统考纪
赴大同云冈石窟
山东青州博物馆
敦煌莫高窟、榆林窟和天水麦积山考察
敦煌等西部学术考察具体行程
五、展览纪事
行走·风景——关于中国人民大学首届“写意精神”
油画创作课程班学期展
首届“写意精神”油画创作课程班
第一阶段作品观摩展
从“写生”到“写意”——重返东方艺术精神的行旅
写于“写意精神”油画创作课程班作品第二阶段观摩展
首届“写意精神”油画创作课程班2012—2013学年展
段正渠、段建伟、杨松林老师展览观后谈
首届“写意精神”油画创作课程班第二阶段作品观摩展
六、理论概述
范迪安老师:与“写意精神”课程班学员座谈
任传文老师:与“写意精神”课程班学员座谈观画感
忻东旺老师:画后淡画
牛宏宝老师:讲授现代美学
陈传席老师:中西方绘画之分别
在闫平老师画室听讲座
武洪滨老师:中国书画论
王克举老师:画面与构成
王琨老师同克举老师一起与学员聊书法和传统
孙纲老师:与课程班学员座谈
杨参军老师:与“写意精神”课程班学员座谈
张冬峰老师:与“写意精神”课程班学员座谈
段正渠、段建伟老师:与“写意精神”课程班学员座谈
薛雷老师:谈威尼斯双年展和卡塞尔文献展
周长江老师:谈抽象及其他
苏旅老师:谈中西方文化及艺术
丁一林老师:构图与图形训练课
丁方老师:中国风景的神圣能量
尚辉老师:一、中国意象油画的发展历程
二、20世纪中国油画语言研究
朱其老师:中西艺术史比较视野下的当代艺术
赵力老师:一、神遇与迹化——中国文人画
二、笔墨与时代——20世纪中国画的发展与演变
刘礼宾老师:当代美术思潮
邓平祥老师:中国当代艺术的文化生态和中国先锋艺术的解体——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的启示
彭锋老师:一、中国美学的现代定位
二、中国美学与中国艺术
戴士和老师:与“写意精神”课程班学员座淡
井士剑老师:与“写意精神”课程班学员座淡
陈和西老师:与“写意精神”课程班学员座谈
顾黎明老师:与“写意精神”课程班学员讲“变体”
白羽平老师:与“写意精神”课程班学员座谈
赵开坤老师:与“写意精神”课程班学员座谈
雷子人老师:何为画?为何画?画什么?怎么画?画怎样的画?
孙磊老师:当代水墨谈
侯黎明老师讲授“大美敦煌”
刘莉研究员:麦积山石窟造像风格特点
洪凌老师:谈传统塑造与境界
谢东明老师:从个人存在选择表现主题
刘建平老师:谈中国式油画的实践
陈淑霞老师:谈色彩的魅力
与范勃博士的通信对活
节选
《行走写意 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写意精神”油画创作课程班教学文献集》: 在室外作业经常会遇到这种情况,所以我没有办法把握这张画到底能否成功,成功了是运气,不成功自认倒霉。那张画我把它反过去,不愿示人,心虚呀。当然,以后还会想把它再拯救过来,跟自己搏斗最兴奋,但到底怎么样,天知道。这就是我的感受。我不知道有没有回答你的问题。 肖勇鸿:谢谢! 高连保:你昨天晚上讲到,主题创作在很长一段时问已让你很乏味,当你再一次回到写生的时候,你觉得在写生中能找到一种乐趣或者需要探索的东西。可是,在选景的时候,“明信片”化的景你并不感兴趣,太简单的东西也没有兴趣。如果在一片风景面前,它给了我新的感受,我想表达这种感受,但是,过于主观就会脱离现实,就会失去写生的意义;过于照抄又确实没有意义。我现在有一个比较困惑的问题,这一段时间我跟着王老师,南方北方到处写生,我每走到一个地方,我的画面都会产生很大的变化,比如三次写生就像三个人画的,都不一样。我想问一下杨老师,你有这么多年创作和写生的经验,能否告诉我,怎样把握心中的景和自然的景之间的度? 杨参军:这个问题其实也很好,你想说的是,一个艺术家如何能够在主题和自然之间找到一个联系。这里我也坦率地谈我的想法,我觉得一个艺术家内心和自然的关系,应该是融为一体的,这是一个大原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