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鲁艺文艺道路研究-以秧歌剧为中心的考察

封面

作者:徐明君著

页数:408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

ISBN:9787010151502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该书在知识分子现代化的大背景下探讨了延安文艺形成的历史背景与原因,并对延安时期与东北时期秧歌剧的艺术特征、思想内涵进行梳理。全书以葛兰西的文化理论为方法,以鲁艺人探寻文化报国途径为主线,对鲁艺秧歌剧的形成和发展进行了论述,探索了知识分子与民间文化的内在联系,总结了党领导文化建设的经验和规律。该书地域特色鲜明,论述了东北文艺与延安文艺的内在联系,还对当代东北文艺如何继承鲁艺传统、弘扬鲁艺精神进行了深入思考,并提出了建设性建议。

本书特色

徐明君著的《鲁艺文艺道路研究–以秧歌剧为中心的考察》在知识分子现代化的大背景下探讨了延安文艺形成的历史背景与原因,并对延安时期与东北时期秧歌剧的艺术特征、思想内涵进行梳理。
本书地域特色鲜明,论述了东北文艺与延安文艺的内在联系,还对当代东北文艺如何继承鲁艺传统、弘扬鲁艺精神进行了深入思考,并提出了建设性建议。

目录

绪论 第一节 文献综述与研究创新 第二节 研究内容和主要观点 第三节 文化理论的研究方法 第四节 葛兰西理论的方法意义 第五节 文化领导权的比较研究第一章 鲁艺秧歌剧的形成背景 第一节 “到民间去”的社会思潮 一、“到民间去”的思想渊源与实践 二、“到民间去”的文艺传统与变革 第二节 民间文艺的社会价值 一、定县秧歌整理与戏剧探索 二、鲁艺“文艺下乡”与民歌搜集 三、鲁艺改造旧剧与民族戏剧探索 第三节 土地革命时期的苏区红色戏剧 一、苏区红色戏剧发展概况 二、苏区红色戏剧剧场形式 三、红色戏剧的日常生活化 四、苏区红色戏剧的社会效应 五、苏区红色戏剧的越界表演第二章 鲁艺秧歌剧的形成原因 第一节 奔赴延安与知识分子话语改造 一、“奔赴延安”的时代思潮 二、知识分子的“话语改造” 第二节 五四传统与知识分子形象塑造 一、五四文学的革命传统 二、延安文艺典型的树立 第三节 知识分子文化身份与鲁艺转型 一、现代知识分子的“文化身份” 二、鲁艺知识分子的“身份转型” 第四节 秧歌与鲁艺知识分子文化自觉 一、密切联系群众的秧歌剧 二、乡土中国与鲁艺的文化自觉第三章 延安时期的鲁艺秧歌剧 第一节 延安左翼戏剧与大众化 一、“演大戏”的历史背景 二、统一战线下的延安剧坛 第二节 延安秧歌剧的思想内容 一、“大生产运动”中的延安秧歌剧 二、反映“识字运动”的延安秧歌剧 三、延安秧歌剧中的“二流子改造” 第三节 延安秧歌剧的美学风格 一、生活化的表演艺术形式 二、狂欢化的艺术美学风格 三、喜剧化的民间艺术结构 第四节 延安秧歌剧的生产机制 一、战争环境与集体写作传统 二、集体主义与文艺生产机制 三、集体写作与文艺生产主体 四、集体写作与文艺创造方式 第五节 延安秧歌剧的民族形式 一、鲁艺对“民族形式”的探索 二、延安秧歌剧的“现代性” 三、延安秧歌剧的“中国化” 四、延安秧歌剧的“大传统”第四章 延安鲁艺在东北 第一节 东北文工团的鲁艺精神 一、延安秧歌剧的文化认同 二、在东北开展新秧歌运动 第二节 东北鲁艺的文化贡献 一、鲁艺文工团的文化工作 二、东北秧歌剧的文化创造 第三节 东北鲁艺的启蒙精神 一、东北鲁艺的“新启蒙” 二、东北鲁艺的创作方式第五章 东北时期的鲁艺秧歌剧 第一节 戏剧意识形态与民族主义 一、艺术的审美意识形态 二、红色戏剧的民族主义 三、东北戏剧的民族主义 第二节 东北秧歌剧的政治认同 一、东北民族问题的文化映像 二、东北戏剧的国际民族主义 三、东北秧歌剧的新民主主义 第三节 东北秧歌剧的翻身叙事 一、解放与民族主义戏剧的思想启蒙 二、土地革命与东北秧歌剧的翻身叙事第六章 秧歌与党的文化领导权 第一节 “扭秧歌”的文化意义 一、庆祝革命胜利的“秧歌” 二、朱自清“扭秧歌”的意义 第二节 《秧歌》的“流散写作” 一、《秧歌》对新中国的想象 二、“流散写作”的知识分子 第三节 “秧歌进城”的文化反思 一、乡土文学与秧歌剧的意义 二、鲁艺传统与新文艺体制第七章 鲁艺传统与东北文艺 第一节 鲁艺传统与东北秧歌文化 一、后鲁艺时代的东北秧歌剧 二、草根书写与鲁艺精神传承 第二节 鲁艺传统与艺术希望工程 一、鲁艺传统与工农兵创作 二、艺术希望工程的现代意义 第三节 鲁艺传统与东北文艺繁荣 一、东北文艺的鲁艺传统 二、发展东北草根戏剧参考文献后记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鲁艺文艺道路研究-以秧歌剧为中心的考察》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6403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