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李炳炎
页数:389
出版社: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5
ISBN:9787801127075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这是一本有关国企改革创新的学术论著,又是一本解读当前热点问题的应用性论著。该书有“立”有“破”,提出建立工人所有制的股份公司和建立新的实行自主联合劳动的经济制度与经济运行机制,批评由新自由主义经济学主导的某些国有企业私有化改革。本书选材新颖,资料翔实,破立结合,观点鲜明,见解独到,说服力强,是一部颇有分量的力作。
本书着重阐述了马克思重建个人所有制的理论,作为使我国工人阶级通过集体持大股而占有资本,成为既是劳动者又是资产所有者的公民。同时,运用劳动力产权理论,论证工也分得一份企业利润,维护工人的劳动力产权利益。这样,设计出今后我国工人阶级同时应拥有三种收入:第一,是工资收入;第二,是所持有企业股份的红利收入;第三,是劳动力产权报酬。拥有这样三种收入的工人阶级便可以很快地致富,成为我国社会中等收入者阶层的主体。
作者简介
李炳炎 1945年生,江苏无锡人,博士,中共党员,中共江苏省委党校经济学教授,江苏省行政学院经济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校学术、学位委员会委员,硕士研究生导师,江苏省党校系统高级职务评委,兼任江苏省市场营销学会会长(法人代表),南京经济学院顾问教授,南京理工大学研究生导师,中国兵工会计学会副会长,中国生态经济学会常务理事,《兵工会计》编审,《经济社会发展研究》杂志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财贸所兼职研究员及研究生导师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和江苏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并获江苏省首届优秀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称号。1993~1996年曾任南京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主持商业经济专业及工商管理(MBA)硕士点。已发表论文300余篇,出版专著14部。主要代表作有;《李炳炎选集》(山西经济出版社1997年出版)、《新成本论》(云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出版)、《需要价值理论》(云南人民出版社1990年出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研究》(东南大学出版社1993年出版)、《中国乡镇企业价格行为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出版)、《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科学涵义》(刊于《中国社会科学》(英文版)1995年第3期)。多次主持国家级和省级社科基金规划研究课题。论著获奖49项。主要学术贡献:创立了新的社会主义成本理论;创立了“需要价值理论”(社会主义理论经济学新体系);创立了“公有制分享经济理论”;提出了“公有制市场经济本体论;阐发了“社本论”(社会主义资本论);继承和发展了卓炯的“市场经济社会分工学说”,并负责整理、出版了有卓炯的遗著。他的传记资料及学术成就被载入《中国社会科学家大辞典》(英文版)、《世界名人录》等60余种大型辞书。
本书特色
本书的出发点:痛惜国有资产连年在流失,惊叹国有企业改制发论战。 着眼点:揭示中国新自由主义本质,提出社会主义现代产权观。 落脚点:国有企业事实工人股份制,让工人成为中等收入阶层。
我国工人阶级同时应拥有三种收入:第一,是工资收入;第二,是所持有企业股份的红利收入;第三,是劳动产权报酬。拥有这样三种收入的工人阶级便可以很快地致富,成为我国社会中等收入阶层的主体。
目录
开场白
第1章 国有资产流失典型案例剖析
案例一 南京惊爆国有企业收购造假大案
蒸发的总经理已被刑拘
天安一直面临资金不足
爽快答应条件神速收购
收购分文未付全靠造假
关键性公文全部是伪造
恶人先告状,国有企业很受伤
造假行为何以通行无阻
案列二 长春半导体厂4.2亿元国有资产流失
国有到民营的巧妙变身
4.2亿元国有资产被空手套走
国有资产变现后完美离场
案例三 完美合同下的国有资产流失
协议签订6天后厂区土地被转卖
员工连下岗职工的待遇都丢了
国有企业用地成为最后一桶金
国有资产看守人岂能有看客心态
案例四 四川电力改制:流失国有资产近10亿元
改制口号下的贱卖
三大失血口
案例五 格力集团财务黑洞惊人
凌达国家资产流失惊人
集团公司财务状况不容乐观
监督机制严重缺位
一股独大成为集团决策掣肘
案例六 11年仍未完工 潇湘电站建设国有资产流失几何
工程梦魇
概算魔方
管理怪圈
改制迷局
案例七 零资产改制令国有资产流失一幢在建楼仅估150元
违规改制——依据失效的资产评估报告
编造负债——虚列应付账款至少300万元
低估漏评——增值资产流入私囊
案例八 国有资产流失新情况:死亡企业阴魂不散
破产程序提前终结导致资产变现体外循环
企业破产后怪事频现
谁来监管破产程序
第2章 国有企业改制大论争点评
第3章 两种不同的经济思潮
第4章 一个危险的陷阱
第5章 主流产权理论批判
第6章 用马克思主义指导国有企业改革
第7章 创立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产权理论
第8章 社会主义经济改革的基本原则
第9章 构建我国工人股份制的理论考察
第10章 创建我国工人所有制股份公司
第11章 将工人阶级的主体培育成中等收入阶层
第12章 南斯拉夫实行工人自治改革的理论反思
后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