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李光谟著
页数:414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日期:2016
ISBN:9787100121262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是李济先生哲嗣李光谟对其父亲的一生的追忆文集
作者简介
李光谟,(1926-2013),中国人民大学发展史研究所资深翻译家,著名考古学家之子。他是新中国第一批成果丰硕的高水平资深专业外文工作者,主要从事俄文、德文翻译工作。
本书特色
近代的学术工作大半都是集体的。每一件有益思想的发展,固然靠天才的领悟和推动,更要紧的是集体合作的实验、找证据以及复勘。只有在这类的气氛中,现代学术才有扎根生苗的希望。
——李济
李济(1896-1979),著名考古学家。清华学校毕业后留美,获哈佛大学人类学博士学位。归国后曾任教于南开大学、清华大学,后任中研院史语所考古组主任(晚年兼任所长多年)。李济先生领导的田野工作,以西阴村、城子崖和殷墟之发掘最为著名,其成果获得全球学界的极大关注。
李济先生是中国第一个具有科学考古思想的人,也是第一位享有世界声誉的中国考古学者。他所主持领导的西阴村、城子崖和殷墟的发掘,奠定了中国现代考古学的基础。本书是李济先生哲嗣李光谟的追忆文集,借助大量照片、档案和考订文章,展现了父亲丰富曲折的治学生涯。
目录
初入清华从一份自撰简历说起水木清华之一洋学堂里的国文课——水木清华之二仁友会——水木清华之三留学美国克拉克时期的几篇手稿徐志摩和李济之间的一些事查尔斯河畔的三年五百个埃及人头骨小白鼠的“水迷宫”罗素与青年李济“卅余年前”的学生论文达克特·李及其他——博士头衔之一留美时期的成绩单没有医学博士学位——博士头衔之二三次改行回国任教八里台的“矿科教授”西安讲学之行“洋苍蝇”与杨贵妃半吨煤的“功”跟弗利尔艺术馆打交道“决定工作方向”的两件事重返清华国学研究院的几年——水木清华之四晋南之旅和西阴村遗址的发现大病一场的前后国学院轶事几则——水木清华之五半个茧壳忆《幽兰》——业余的爱好一篇补白
加入史语所走向中国阿卡迪米“入伙”史语所一份“见面礼”傅斯年的“狼狈为善”论
科学考古的时代背景榆次车站的风波一份通电和一封信古物保存法的颁行“民权保障同盟”北平分会与共产党人的接触考古组“十兄弟”抗战行旅荣誉是怎样得来的
和王储考古学家的交往抗战时的流亡生活“不舞之鹤”要做一个footnoter战后日本行学人之间学人之间(一)学人之间(二)学人之间(三)学人之间(四)——与郭沫若交往的片段七位考古、历史学家的“合作”悼念光直(之一)关于《李济·张光直通信辑录》——悼念光直之二再给胡先生留点地方
人文学者的科学情怀“李济氏扭角羚”“道森氏·晓人”案的教训上了秦始皇一个大当史学家应追求的四个境界骡车、驴马和骆驼背上洋神父的“代言”李博士与“济”博士——博士头衔之三H127坑的发掘找网球的故事对联文化从“踢正步”说开去
不画句号的业绩由中博花甲寿想起的始终未能忘情于体质人类学发掘报告和研究成果的出版对安阳发掘的主要贡献《安阳》一书提要介绍《李济文集》编者的话
告别个人的藏书五只木雕猴子珠海之行——三十年里唯一的一次见面跟费慰梅谈生平台大学生们的评说长久的纪念——代后记
附录怀念李济(1896—1979)张光直从梁任公的家书看中国近代考古学的发轫李光谟
加入史语所走向中国阿卡迪米“入伙”史语所一份“见面礼”傅斯年的“狼狈为善”论
科学考古的时代背景榆次车站的风波一份通电和一封信古物保存法的颁行“民权保障同盟”北平分会与共产党人的接触考古组“十兄弟”抗战行旅荣誉是怎样得来的
和王储考古学家的交往抗战时的流亡生活“不舞之鹤”要做一个footnoter战后日本行学人之间学人之间(一)学人之间(二)学人之间(三)学人之间(四)——与郭沫若交往的片段七位考古、历史学家的“合作”悼念光直(之一)关于《李济·张光直通信辑录》——悼念光直之二再给胡先生留点地方
人文学者的科学情怀“李济氏扭角羚”“道森氏·晓人”案的教训上了秦始皇一个大当史学家应追求的四个境界骡车、驴马和骆驼背上洋神父的“代言”李博士与“济”博士——博士头衔之三H127坑的发掘找网球的故事对联文化从“踢正步”说开去
不画句号的业绩由中博花甲寿想起的始终未能忘情于体质人类学发掘报告和研究成果的出版对安阳发掘的主要贡献《安阳》一书提要介绍《李济文集》编者的话
告别个人的藏书五只木雕猴子珠海之行——三十年里唯一的一次见面跟费慰梅谈生平台大学生们的评说长久的纪念——代后记
附录怀念李济(1896—1979)张光直从梁任公的家书看中国近代考古学的发轫李光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