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杨仁恺
页数:515
出版社:辽宁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
ISBN:9787205084141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作者在总结前人全部鉴定成就的基础上, 结合自己毕生鉴定实践与研究成果, 以“中国书画鉴定学稿”为名, 图文并茂, 为中国书画鉴定领域建立了一整套系统的、科学的、完整的、高水平理论体系。主要内容包括: 绪论 ; 书画鉴定学形成的过程等。
目录
自序
编辑出版说明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书画监定学的界说
第二节 书画监藏的历史
第三节 历代书画监定使用的方法
第四节 科学监定学的现实意义
第二章 书画监定学形成的过程
第一节 比较研究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第二节 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第三节 书画作品真质的辩证关系
第四节 掌握并运用监定方法的关键
第五节 关于误定和副本若干问题
第三章 构成书画客观存在的诸般条件
第一节 书画本身的内容和形式
第二节 时代风格和书画家各自的风貌
第三节 款识印记与题跋
第四节 流传经过
第四章 书画作伪种种(上)
第一节 属于临、摹品举例
甲、“临本”
乙、摹本与廓填
第二节 上海谭敬家摹制古画
第三节 仿本
第四节 八大山人书画仿本研究
第五节 张大干仿历代名家作品
第五章 书画作伪种种(下)
第一节 伪造
甲、“苏州片”
乙、“北京后门造”
丙、“河南造”与“湖南造”
丁、其他地方造伪
第二节 改头换面与割裂拆配
第三节 代笔
第四节 近现代书画作品监定
第六章 历代公私监藏所用钤押印记
第一节 唐代以前的监署
第二节 五代两宋官私收藏及钤印程式
第三节 元明两代公私庋藏印记
第四节 清代监藏家所用印记
第五节 清内府书画收藏所用所钤玺印
第六节 民国时期的私人书画收藏
……
第七章 对历代名家主要着录的评介
第八章 材料与装潢
第九章 对当前监定工作中存在的分歧举例
附录一 中国大陆文博单位所藏专家异议古代书画一览表
附录二 美国部分博物馆所藏专家异议中国古代书画一览表
后记
节选
《中国书画鉴定学稿》: 不妨将所列王僧虔诸家属于监藏方面的具体内容简要列举数则,藉此以进一步了解萧梁王朝的诸般实例。王僧虔马南朝齐太祖监定所藏古迹十一帙,马之分辨真赝和优劣,“或其人可想,或其法可学,爱玩弥日,暂得忘其沉疴……”可知嗜好之深。南朝齐高帝也是书画爱好者,在他的庋藏中,分别选出各朝代名家之作,不按年代而以作品优劣为序,“自陆探微至范惟贤四十二人马四十二等,二十七帙,三百四十八卷,听政之余,旦夕披玩”。 梁元帝萧绎本人擅长绘画,才华超群,后人将他与北宋徽宗赵佶相比,倒有相似之处。侯景之乱,宫中法书名画数百函被焚马灰烬,剩下的藏品溯江而上,运往江陵,不幸又被西魏将领于谨所夺。最使人痛心的是萧绎于投降前,先命后阁舍人高养宝将大批法书名画以及典籍二十四万卷付之一炬,徒呼负负。北齐颜之推特为此惨痛历史事件撰写《观我生赋》谴责萧绎:“人民百万而凶虏,书史千两(辆)而烟扬。史籍以来,未之有也。溥天之下,斯文尽矣!”所幸于谨在熊熊火焰中抢救出书画四千余轴,诚不幸中之大幸也!人类文化精华浩劫固难补偿,但此事说明了南朝梁代的监藏之盛况也是空前的。 南朝梁中书侍郎虞稣在监藏方面有丰富的专业知识。他在《论书表》内记录内府藏“钟繇纸书六百九十七字,张芝缣素及纸书四下七十字,毛弘八分缣素四千五百八十八字,钟会书五纸四百六十五字”,并注明其流传搜集过程,极为详备。又提及装池的顺序,是为了欣赏起见:“凡书虽同在一卷,要有优劣。今此…卷之中,以好者在首,下者次之,中者最后。所以然者,人之看书,必锐于开卷,懈怠于将半,既而略进,次遇中品,赏悦留连,不觉终卷。”还编次作品目录:“旧书日帙无次第,诸帙巾各有第一至第十,脱落散乱,卷帙殊等,今各题其卷帙所在,与日相应,虽相涉人,终无杂谬。”更有材质装轴以别等级:“二王缣素书用珊瑚轴,纸书金轴,纸书飞白章草并旃檀轴,纸书戏学玳瑁轴,皆互帙金题玉躞织成带。” 文献材料显示,六朝书画之监藏已臻于完善的地步。 隋唐官府的收藏,尽管前后经历多次劫运,仍然在品质和数量上大有可观。隋灭陈,接收法书名画八百余轴,杨广在洛阳宫内建“妙楷台”和“宝迹台”以庋藏之。后来杨广幸扬州,舟行巾途沉没,名迹损失殊巨。唐建国之初,留心徵集隋王朝散佚名作,并接纳各方的进献,然毕竟为数有限。据贞观时(627-649)朱景玄《唐朝名画录序》所记,内府、寺庙和私家所有法书名画,不过二百九十八件。到太宗李世民之时.藏品骤增,贞观初整理内库钟繇、王羲之真迹,得一千五百-十卷。经宰臣房玄龄之手,遣萧翼从老和尚辩才处徵集到《兰亭序》真迹,震动当时朝廷上下。中于李世民的重视,内库法书名画不断积累起来,灿然可观。同时以摹本赐亲王重臣,均为名家手笔。如流传至今的冯承素摹本《兰亭序》,下真迹一等。徐浩后来有过记载,当时张芝、钟繇、王羲之父子的作品竟达四百卷之多,六朝人的墨迹亦有三百卷之数。徐氏的估计虽不确实,其巾有可能包括后来徵集的作品混入充数,但也侧面反映了当时摹本、仿品数量之多。至高宗李治、武后则天时期(650-705)数量仍在继续增多,凤阁鸾台王方庆捐献其祖先王氏各代墨札,双鈎后付还王氏,传马一时美谈。中宗李显始将宫中庋藏著名书画赏赐贵戚权臣,彼此之间相互炫耀,致使官廷藏品锐减,处于低潮。玄宗李隆基又复垂青起法书名画,先后派太子中允张俳和徐浩为知书画搜访使,并启用长安书画商穆聿(得官后更名为胡祥)协助徐浩搜访,所获益多。但由于搜求过急,私家方瞬致有畏罪焚毁而不愿献出者。安史之乱中遭受的损失更是无法统计。唐代法书名画宫廷的徵集收藏迄肃宗(756-761)李亨之后,遂告衰落。虽有徐浩仍为之搜求,然颓势已成,远不逮前朝之盛。 五代十国时战争频仍,尤以北方为甚,故于文物收藏无暇顾及。倒是南唐、孟蜀两地局势相对安定,李煜、孟知祥有画院之设,名家辈出,从而父藏充实。宋太祖趟匡胤平定江南时,派苏大参搜得南唐李煜内库书壳名作千余件。 隋唐以前私家收藏之风尚不显着,隋时有杨素…人,藏有《拂林国人物器样》和《鬼神样》各两卷,《外国杂兽》二卷,《颖川先贤图》一卷,如此而已。至于唐初收藏家亦寥如晨星,仅萧玛数人而已。自盛唐以后,此风大开,钟绍京、实钻、李造、席巽诸家监藏已名重当时。窦蒙提供的许多名迹不是蕾萃在钟绍京家,就是藏在颖川寅钻处,或是为补阙席巽所有,或归右史李造宝玩,而陈闳、韩混则以名画家兼富收藏。中晚唐监藏之风仍炽,张嘉贞祖孙世代马宦,从事古书尽收藏,其子张弘清开罪宦官魏弘简,奏明他家秘藏历代珍品,于是宪宗李纯下诏令其献交宫廷,内含张芝、钟繇、索靖、王氏父子以及六朝名家法书真迹,顾恺之、陆探微、张僧繇、郑法十、杨子华、展子虔诸大家绘画巨制共计三十余件,皆是赫赫名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