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李西闽
页数:258
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
出版日期:2005
ISBN:9787542621788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十六岁的顾晨光在六月的一个正午,在自家墙角边看到一行鲜血一样红色的字:“我的血和你的血永远交融在一起。”当时,少女失踪案正在这个城市闹得沸沸扬扬。在这个雨季来临的前一天,他在梦中看了那个对他始终关闭的房间和他失踪已久的父母。醒来后他打开了房间门,看见一张百元血钞票。从此,血钞票在哪里出现,哪里就有灾难发生。恶梦仍在继续。到底是谁在十多年前害死了自己的父母?是奶奶?母亲的情夫?父亲的情妇?还是另有其人?又是谁杀害了这个城里的漂亮女人们并把她们分尸后扔进下水道?许多令人惊惧的事情就在这个漫长的雨季发生了……
作者简介
李西闽,男,军旅作家,1966年11月生于福建长汀。曾在《解放军文艺》、《天涯》、《作品》等刊发表小说一百余万字,有多篇作品被《小说选刊》、《中华文学选刊》选载。出版有长篇小说《好女》、《蛊之女》、《阳光马驹》、《高傲男生清纯女生》等十几部。李西闽,顾名思义是福建人,他的第一部长篇恐怖小说《蛊之女》即取材于福建山区古老的蛊术,读之令人毛骨悚然。与前一部小说相比,《血钞票》的情节与思路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在环境的渲染和气氛的营造上,都已经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但李西闽始终保持着一贯的写作风格,最大的特点就是其叙事角度,当故事的叙述者成为一个“傻子”时,读者们所看到的世界就变得光怪陆离起来。顾晨光眼中的世界显得如此与众不同,五光十色,异彩缤纷,以至于许多在日常生活中被我们忽略的细节,全都清晰地出现在眼前。正如我所尊敬的作家阿来的《尘埃落定》,同样也是通过“傻子”的眼睛看世界,才会给我们一个精彩绝伦的康巴草原。
本书特色
《血钞票》是中国本土恐怖小说的经典之作,自2003年出版以来,以它不可抗拒的魅力受到中国广大恐怖小说迷的追捧,全世界4000多家网站争相转载。根据小说改编的悬念电影《致命虚幻》在上海电影节获得好评。即将公映。 读《血钞票》这样的小说,是对我们意志力的锻炼,那无处不在的悬念和恐惧,就像一根悬在脖子上的绳索,随着情节的进展而越收越紧。在阅读的过程中,你会感到自己的命运,已取决于那位躲在幕后的作者。当你像坐上云霄飞车那样抵达恐惧的顶峰,感到自己喘不过气来,甚至即将要窒息的时刻,请你放心,李西闽会突然松开绳索,安全地护送你回到人间。 ——蔡骏《南方都市报》 写恐怖小说也许是我的一种突命,有时,我会觉得我是一个死去的人,在向活着的人讲故事,不是为了吓人,而是在告知真相。 ——李西闽《西方人物周刊》 李西闽并不刻意制造血腥的场面,也不玩弄故作玄虚的紧张,他笔下的恐怖,如同他小说中绵延的雨季一样,是慢慢地渗透在读者心里的,它潮湿而缠绵,一旦跟上你,你就难以摆脱,使你有如掉进了一个梦魇的深渊,哪怕经过奋力的挣扎,四周也依然是一片黑暗,而黑暗中站立的只有你自己。因此,李西闽的小说确实在某种程度上证实了人存在的恐惧,而阅读,就成了恐惧的衍生物——战栗。 ——著名评论家 谢有顺
目录
第一章灰尘中飘浮着死亡的气息
第二章在吃惊中仿佛看到模糊的血脸
第三章中药的味道是我的噩梦
第四章老鼠的尖叫声
第五章下水道里有许多声音在呐喊
第六章哭声像是深夜里传来的猫叫
第七章吊在树上的女孩
第八章那场大火是不是和血钞票有关
第九章他微笑地欣赏手术刀的锋芒
第十章日记本里有什么秘密
第十一章床底下的箱子里究竟装的是什么
第十二章干枯的手在我脸上摸了一下
第十三章那是一张女人的脸
第十四章为了爱去诅咒一个人
第十五章瞎子和我有什么关系
第十六章第八个失踪的少女
第十七章她在窗外冷笑
第十八章难道接触我的人都会死
第十九章下水道里的死人骨头
第二十章血钞票会带你到一个地方
尾声活着其实比死更加恐惧
附录
恐怖小说的阅读和写作都是一种挑战
李西闽式的恐怖小说《血钞票》
会说话的血
秘密的危险
前言
书评读《血钞票》这样的小说,是对我们意志力的锻炼,那无处不在的悬念和恐惧,就像一根悬在脖子上的绳索,随着情节的进展而越收越紧。在阅读的过程中,你会感到自己的命运,已取决于那位躲在幕后的作者。当你像坐上云霄飞车那样抵达恐惧的顶峰,感到自己喘不过气来,甚至即将要窒息的时刻,请你放心,李西闽会突然松开绳索,安全地护送你回到人间。 ——蔡骏《南方都市报》 写恐怖小说也许是我的一种突命,有时,我会觉得我是一个死去的人,在向活着的人讲故事,不是为了吓人,而是在告知真相。 ——李西闽《西方人物周刊》 李西闽并不刻意制造血腥的场面,也不玩弄故作玄虚的紧张,他笔下的恐怖,如同他小说中绵延的雨季一样,是慢慢地渗透在读者心里的,它潮湿而缠绵,一旦跟上你,你就难以摆脱,使你有如掉进了一个梦魇的深渊,哪怕经过奋力的挣扎,四周也依然是一片黑暗,而黑暗中站立的只有你自己。因此,李西闽的小说确实在某种程度上证实了人存在的恐惧,而阅读,就成了恐惧的衍生物——战栗。 ——著名评论家 谢有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