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朱汉国
页数:576
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
ISBN:9787303199037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全面系统地梳理了民国时期乡村教育发展中面临的困境及问题,客观地总结了民国时期乡村教育发展的特点及教训,其研究既充实了民国史研究,也深化了中国教育史研究。本书对民国时期乡村教育问题的研究,有助于深化对民国乡村教育的认识,促进当代中国农村教育的发展。
作者简介
朱汉国,男,1954年11月生,博士,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史。现兼任教育部教师教育专家委员、教育部基础教育历史课程标准研制组负责人、中国现代史学会副会长、北京新四军研究会副会长、南京大学中华民国史研究中心研究员等职。多年来致力于中国近现代政治思想史、中国近现代社会史研究。
目录
第一章 高原文化圈
第一节 高原文化的地理氛围
第二节 人类、民族与王族的起源
第三节 来自地下的实证
第四节 三大古文明的夹心地带
第五节 理性的人生
第六节 西方人眼中的高原文化
第七节 丝绸之路与高原文化
第二章 青藏高原的古国文明
第一节 雅隆河谷的农牧文明
第二节 象雄的苯教文明
第三节 拉萨河流域的森波邦国
第四节 苏毗与女国文明
第五节 羌人的游牧文明
第三章 吐蕃与中原交往的通途:民族走廊
第一节 民族走廊的地理环境
第二节 民族走廊上的古代文化
第三节 活跃在民族走廊的古代诸族
第四节 民族走廊与文化交流
第五节 民族走廊上的语言系属
第六节 民族走廊与吐蕃
第四章 辉煌于高原的吐蕃王朝
第一节 松赞干布的统一事业
第二节 吐蕃王朝的军政区划
第三节 吐蕃王朝的官制系统
第四节 吐蕃王朝的法律制度
第五节 吐蕃王朝的扩张与武功
第六节 唐蕃双方的会盟与划界
第七节 贯穿于高原上的婚姻红线
第八节 吐蕃王朝的经济生活与技术实力
第五章 高原血脉:吐蕃丝路
第一节 中原文化西上高原
第二节 南亚文化北入雪域
第三节 唐朝与印度文化在高原上交流
第四节 吐蕃丝路与南北交往
第五节 吐蕃丝路与东西交通
第六章 来自中亚的和风
第一节 塞种人的影子
第二节 月氏人与吐火罗文化的渗入
第三节 罽宾、勃律与吐蕃丝路
第四节 于阗、突厥与吐蕃文化
第五节 粟特、大食与吐蕃
第七章 兼容并蓄的吐蕃文化
第一节 吐蕃苯教文化
第二节 藏文的创制与厘订
第三节 佛光照耀吐蕃王室
第四节 吐蕃的神话传说与历史文献
第五节 吐蕃医学
第六节 吐蕃的物质与精神生活
第七节 吐蕃的社会风俗
第八章 余论吐蕃丝绸之路
第一节 九九归一的政治大势
第二节 走向前台的佛教文化
第三节 繁荣的僧侣之路
第四节 丝绸赏赐与贸易
第五节 茶马贸易
第六节 圣城拉萨与丝路文化
第七节 南亚商人与丝路文化
第八节 纷至沓来的传教士与探险家
第九节 英国殖民侵略与吐蕃丝路的终结
后记
节选
《吐蕃丝绸之路》:
与丝绸同时人蕃的还有茶叶。文成公主人藏后,茶叶从今青藏道与川藏道两条路线传人吐蕃。因此,吐蕃赞普能详细分辨出寿州(今安徽寿县)、舒州(今安徽庐江县)、顾渚(今浙江长兴县)、蕲门(今湖北蕲春)、昌明(今四川盐边县)、澧湖(江西境内)等地茶的异同。据《汉藏史集》记载,在都松莽布支时(676—704年),传人了“犹如天界甘露般的茶叶和茶碗”。而且出现了鉴别茶叶好坏的《甘露之海》一书,详述各种茶叶的性能、特点与制作方法,最后说道:当时吐蕃“买茶叶的、卖茶叶的以及喝茶叶的人均很多,但是对饮茶最为精通的是汉地和尚”。有叫噶米王者,向和尚学会此技,并收徒相传。丝茶是传统贸易物品,吐蕃王朝时期,主要以朝贡贸易与民间自由贸易两种形式出现,留下的资料并不太多。而在元代吐蕃纳入中国中央政府管理之下以后,这种贸易就成为一项制度,丝、茶两物稳定地从青海与四川或云南进入今西藏地区。但是,依据四川盛产茶叶,且与湖、广、皖、江、浙等茶叶产地连接相对便捷的情况,唐代茶叶人藏以川藏道最为繁盛。《新唐书·地理六·剑南道》记雅州卢山郡特产,很重要的即是茶叶。而吐蕃赞普引以为自豪的熟知诸茶种中,至少有出自今四川盐边等地的“昌明茶”。丝茶由川藏道人藏信实不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