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沉积学基础及应用

封面

作者:袁静

页数:368

出版社:石油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

ISBN:9787563641246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远程与继续教育系列教材:沉积学基础及应用》将沉积岩石学、沉积相模式的基础理论和沉积岩描述与鉴定、岩心观察与描述、岩相古地理研究实践等基本应用有机结合,同时补充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沉积学和相关学科的新进展和新成果。《中国石油大学(华东)远程与继续教育系列教材:沉积学基础及应用》可作为远程与继续教育、全日制教育课程,如沉积学、沉积岩与沉积相、沉积岩石学和岩相古地理、沉积岩石学、沉积岩、油区岩相古地理、沉积学原理等课程的教材或参考书,还可作为石油勘探开发和地质工作者的培训教材或工具书。

目录

第一篇 理论篇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沉积学与沉积岩的概念
第二节 沉积学的发展简史、研究意义和研究方法
第二章 沉积岩的形成过程
第一节 沉积岩原始物质的形成
第二节 沉积物的搬运和沉积作用
第三节 沉积后作用
第四节 沉积岩的分类
第三章 陆源碎屑岩
第一节 碎屑岩的组分与结构
第二节 碎屑岩的构造和颜色
第三节 砾岩
第四节 砂岩
第五节 粉砂岩
第六节 粘土岩
第七节 碎屑沉积物的沉积后作用
第四章 碳酸盐岩
第一节 碳酸盐岩的成分
第二节 碳酸盐岩的结构组分
第三节 碳酸盐岩的构造和颜色
第四节 碳酸盐岩的分类与命名
第五节 典型石灰岩的类型与成因
第六节 白云岩的类型与成因
第七节 碳酸盐沉积物(岩)的沉积后作用
第五章 其他冗积岩类
第一节 火山碎屑岩
第二节 煤和油页岩
第三节 蒸发岩
第四节 硅岩
第五节 铁、铝、锰、磷沉积岩
第六章 沉积相的概念及分类
第一节 沉积相的概念和分类
第二节 相序递变规律和相模式
第七章 大陆环境及其相模式
第一节 冲积扇相
第二节 河流相
第三节 湖泊相
第八章 海陆过渡环境及其相模式
第一节 三角洲相
第二节 扇三角洲环境及其相模式
第三节 辫状河三角洲环境与沉积模式
第四节 河口湾环境
第九章 陆源碎屑沉积海洋环境及其相模式
第一节 海洋环境的一般特征
第二节 海岸(滨海)相
第三节 浅海陆棚相
第四节 半深海相及深海相
第十章 碳酸盐冗积环境及其相模式
第一节 海洋碳酸盐沉积环境特点
第二节 海相碳酸盐沉积相模式
第三节 非海相碳酸盐沉积相模式

第二篇 应用篇
第十一章 冗积岩肉眼观察、镜下鉴定的方法和实验
第一节 沉积构造的观察描述方法与实验
第二节 陆源碎屑岩鉴定方法和实验
第三节 碳酸盐岩观察鉴定方法和实验
第十二章 钻井岩心描述内容、方法及实践
第一节 岩心的基本知识
第二节 岩心的描述内容、方法及实践
第十三章 岩相古地理研究实践
第一节 相标志
第二节 岩相古地理分析的基本原理
第三节 沉积盆地的岩相古地理条件分析
第四节 沉积盆地岩相古地理图的编制
第五节 岩相古地理研究实例训练
附录
参考文献

节选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远程与继续教育系列教材:沉积学基础及应用》:  2.自生色  自生色取决于沉积物堆积过程及其早期成岩过程中自生矿物的颜色。比如,含海绿石或鲕绿泥石的岩石常呈各种色调的绿色和黄绿色;红色软泥是因为其中含脱水氧化铁矿物(赤铁矿)。  3.次生色  次生色是在后生作用阶段或风化过程中,原生组分发生次生变化,由新生成的次生矿物所造成的颜色。这种颜色多半是由氧化作用、还原作用、水化作用或脱水作用,以及各种矿物(化合物)带入岩石中或从岩石中析出等引起的。例如在有些情况下,含黄铁矿岩层的露头呈现红褐色,这是由黄铁矿分解形成红色的褐铁矿所致;而在另一种情况下,同样是这样的露头,由于低价铁和高价铁硫酸盐的渗出而呈现浅绿一黄色。  岩石颜色的原生性(继承色和自生色)和次生性都可作为找矿标志。例如,由于油气的影响,可使原生的黄红色、紫红色还原为灰色、灰绿色。根据这种次生色的发育情况,有助于寻找储油构造:尤其是在局部构造的顶部,裂隙往往比较发育,油气运移较多,这种找矿标志更为明显。  原生色与层理界线一致,在同一层内沿走向分布均匀稳定。次生色一般切穿层理面,分布不均匀,常呈斑点状,沿缝洞和破碎带颜色有明显变化。  (二)碎屑岩颜色的成因  碎屑岩的颜色主要取决于岩石的成分,即取决于岩石中所含的染色物质——色素。换句话说,碎屑岩的颜色多半是由于含铁质化合物(绿、红、褐、黄色)或含游离碳(灰、黑色)等染色物质即色素造成的。下面分别按不同色调加以说明。  1.灰色和黑色  大多数岩石由暗灰色变为黑色,是由存在有机质(炭质、沥青质)或分散状硫化铁(黄铁矿、白铁矿)所致。岩石的颜色随着有机碳含量的增加而变深。  这种原生色往往表明岩石形成于还原或强还原环境中。  2.红、棕、黄色  这些颜色通常是由于岩石中含有铁的氧化物或氢氧化物(赤铁矿、褐铁矿等)染色的结果。若系自生色,则表示沉积时为氧化或强氧化环境。大陆沉积物多为红黄色,然而,海洋沉积物有时也呈红色,这多半是由海底火山喷发物质的影响或海底沉积物氧化所致;也有的红色岩层是由于大陆形成的红色沉积物被搬运入海,处于近岸氧化环境或是迅速埋藏造成的。故通常所谓的红层不一定都是陆相沉积。  在红色地层中,有时发现绿色的椭圆斑点,或者在露头上较大范围内呈现出红、黄、绿、灰等色掺杂现象,这多半是氧化铁在局部地方发生还原的缘故。有时,沿着红层的节理发育有绿色边缘,这种现象可能与地下水的次生还原作用有关。  3.绿色  岩石的绿色多数是由于其中含有低价铁的矿物,如海绿石、鲕绿泥石等所致;少数是由于含铜的化合物所致,如含孔雀石而呈鲜艳的绿色。若系自生色,绿色一般反映弱氧化或弱还原环境。  除自生矿物外,碎屑岩的绿色有时由于含有绿色的碎屑矿物,如角闪石、阳起石、绿泥石、绿帘石等所致:而泥质岩的绿色还常因含伊利石而造成。  必须指出,引起岩石颜色的染色物质——色素在岩石中含量极为微少。例如,有时只要有百分之几,甚至千分之几的有机物质都可使石灰岩呈深色,大致相同数量的三价铁可使砂岩和粘土岩变成红色。  (三)颜色的意义和描述方法  对岩石颜色的研究不仅具有理论意义,也有很大的实际意义。一方面,岩石的颜色和色调具有划分和对比地层的意义,因为人们在野外露头上可以很直观地看出各种岩石在颜色上的相似性及其差别。另一方面,岩石的颜色通常具有一定的成因意义,这在许多情况下能够较可靠地加以识别,并且有助于了解古地理条件以及可以作为找矿的标志。  颜色的描述方法,应以表示主要颜色为主,必要时在主要颜色之前附以补充色,并以深浅表示色调。例如,深紫红色或浅黄灰色,其中红、灰色是主要颜色,放在后面;紫、黄色是次要颜色放在主色前面作为形容词。有的按照当地习惯用实物形容颜色,如砖红色、天青色,甚至使用巧克力色、猪肝色等,这在一定条件下也是可以采用的。不过,总的来说,还是前者较为妥当。  影响颜色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除了岩石成分和风化程度外,岩石颗粒大小、干湿程度、向阳背阳等对颜色都有很大影响。粒度愈细、愈湿、愈阴暗时,色调愈深;反之色浅。因此,在观察颜色时,必须看到新鲜面并需说明它们是在怎样的岩石状态下测定的。  在进行野外或地下岩心描述时,对颜色的描述应逐层进行,在岩层范围内还要考虑到沿裂缝和向深处的变化、斑点颜色的分布,并需查明颜色的原生性或次生性及其成因性质。  ……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沉积学基础及应用》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6309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