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文学艺术生态化:从背景到前景

封面

作者:龙娟

页数:203

出版社: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

ISBN:9787564823948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文学艺术生态化的根本标志是“自然”从“背景”转入“前景”。人类的文学艺术活动与“自然”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但“自然”在不同的文学艺术范式中具有截然不同的地位。在传统文学艺术中,“自然”总是作为人类活动的“背景”出场,居于“前景”中的总是人类。在生态化的文学艺术作品里,“自然”从“背景”转入“前景”,人类则从“前景”退居“背景”。这种转变不仅仅意味着“自然”和“人类”之间发生了角色变换,更重要的是自然将作为一种能够从根本上决定人类命运的力量而存在。进入前景中的自然不仅具有工具价值,而且具有不容置疑的目的价值。尤其重要的是,生态化的文学艺术反对人类把自然当成可以任凭其征服和控制的对象,它追求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荣。

目录

导论

第1章 自然:作为文学艺术的永恒主题
第一节 自然的神圣性与人类的文学艺术想象力
一、神圣的大自然与自然的神圣性
二、文学艺术家的文学艺术想象力
第二节 自然的神奇性与文学艺术家的模仿能力
一、神奇的自然界与人类的困惑
二、文学艺术家:作为神奇自然的模仿者
第三节 自然的真实性与文学艺术作品的“逼真”
一、真实性问题的实质及其与自然的关联
二、文学艺术视域中的自然真实性

第2章 以自然为背景的传统文学艺术与自然的退隐
第一节 背景设置在文学艺术作品中的重要性
一、人类生存的自然背景与社会背景
二、文学艺术作品对背景设置的严重依赖
第二节 文学艺术以自然为背景的悠久传统
一、自然作为背景进入文学艺术的历史渊源
二、自然作为背景在场的工具性价值
第三节 自然背景、背景中的自然与自然的退隐
一、文学艺术将自然背景化的局限性
二、文学艺术将自然背景化的自然观基础

第3章 环境危机的爆发与文学艺术生态化的肇始
第一节 现实中的环境危机与环境危机的现实性
一、环境危机:一种不同于自然灾害的灾害
二、生态殖民主义与环境危机
第二节 环境危机:作为文学艺术生态化的现实原因
一、环境危机与世界生态化潮流
二、环境危机与可持续发展观
第三节 文学艺术的生态化与人类摆脱环境危机的希望
一、文学艺术生态化与人类走出环境危机的愿望
二、生态化文学艺术的新内容与新特征

第4章 以自然为前景:文学艺术生态化的根本标志
第一节 文学艺术中的前景设计及其伦理意蕴
一、文学艺术中的背景设置和前景设置
二、文学艺术中的伦理价值取向与导向
第二节 文学艺术的生态化与前景中的自然
一、“自然”在传统文学艺术中的位置
二、“自然”在生态化文学艺术中的位置
第三节 从背景到前景的变化与自然的尊严
一、自然的伦理尊严问题
二、生态化文学艺术折射的伦理观

第5章 文学艺术生态化的多样化表征
第一节 环境文学:文学艺术生态化催生的奇葩
一、环境文学的界定及其特征
二、环境文学在西方的兴起与发展
三、环境文学的主题思想构成
第二节 环保电影:文学艺术生态化演绎的伦理剧
一、《后天》:人类面对环境危机的无奈与反思
二、《2012》:“诺亚方舟”式的拯救
三、《阿凡达》:地球生态灾难与生态殖民主义
第三节 环保音乐:文学艺术生态化追求的诗学意境
一、环保音乐:以环保为主题的音乐
二、环保音乐:作为人类的寻根之歌
三、环保音乐:弘扬家园意识的音乐

第6章 文学艺术生态化的价值取向
第一节 生态化的文学艺术及其生态科学价值取向
一、生态科学与人的生存之真
二、生态化文学艺术对科学之真的追求
第二节 生态化的文学艺术及其生态道德价值取向
一、社会伦理与自然伦理
二、生态伦理学与文学艺术生态化的关联
第三节 生态化的文学艺术及其生态美学价值取向
一、人类审美情趣向自然的延伸
二、生态化文学艺术对生态美的强调

第7章 文学艺术的生态化与生态文明建设
第一节 当代人类对生态文明的热切呼唤与追求
一、人类文明与自然的存在状况
二、文学艺术生态化对生态文明建设的促进作用
第二节 文学艺术的生态化与生态文明模式
一、生态文明与传统文明模式的区别
二、人类生态文明观念的塑造
第三节 文学艺术的生态化与生态文明的未来前景
一、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路径
二、生态化文学艺术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前景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节选

  《中国生态文明发展战略研究丛书 文学艺术生态化:从背景到前景》:  第二种审美范式将自然当作“风景画”来加以观照。这种观照自然的范式就好比将一个事先定好的“画框”置于眼睛与自然景物之间,把画框里所包含的部分看成是一种“风景”。“风景如画”这个赞语就是依据“风景范式”观照自然的产物。现代观光者偏爱这种鉴赏模式。通过浏览“景色”,在观光者和自然景物之间设定“一个适当的距离”,这有助于加深景色的“柔和色彩,以及眼睛能观察、艺术能讲授或科学能证明的最常规的景色”的印象,从而使观光者得到“在最饱满的色彩和完整全景中的完美图画”。然而,用这种鉴赏模式来欣赏自然环境是对自然环境的一种静止的再现,因为它在本质上是“二维的”,它与“对象范式”一样过分地限制了审美对象。其实,自然风景与“风景画”之间存在根本性区别:风景画要求有“审美距离”,人与被再现的自然物之间总是隔着画布;而真正置身于自然风景中则不同,自然本身可谓色、香、味俱全,这种“全方位”的真实感受与站在一种镜框式的风景画面前的感受是迥然不同的。也就是说,如果人们将自然风景当成“风景画”来欣赏,就无法体会到自然真实而丰富的意蕴之美。  在前两种自然审美范式中,只有当自然景色与预设的美学原则一致时,那种自然景色才被认为是有价值的。也就是说,在前两种自然审美范式中,起决定作用的是自然景色与欣赏者的审美倾向是否吻合,其中真正的自然美是“不在场”的;而第三种范式(“环境范式”)则不同,因为这种审美范式关注的是自然本身美的特质,体现的是一种“让自然成为自然”的自然审美范式。“环境范式”要求人们通过看、嗅、触摸等多种方式多维度、全方位地体验环境,从而认识到自然是一种“自然”的环境——这种认识是环境审美范式的核心。另外,这种体验不是将环境作为衬托的背景来体验,而是将其作为引人注目的前景来体验。换言之,“环境范式”是效仿动物形成的审美方式,因为“活生生的动物完全是当下的,一切在那里,在它的一切行为中:在机警的眼光,在敏锐的嗅觉,在高度的听觉。所有的感官同样地警戒。”  ……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文学艺术生态化:从背景到前景》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6275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