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文化不是味精-阿城文集-之六

封面

作者:阿城著

页数:410

出版社: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

ISBN:9787539990552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阿城先生全新作品!

收录的文章为阿城先生亲自选定,其中许多篇目为阿城先生独家提供,从未见于国内报刊或网络。体例也为阿城先生亲自编订,权威性自不待言。

 

作者简介

我叫阿城,姓钟。今年开始写东西,在《上海文学》等刊物上发了几篇中短篇小说,署名就是阿城。为的是对自己的文字负责。出生于一九四九年清明节。中国人怀念死人的时候,我糊糊涂涂地来了。半年之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按传统的说法,我也算是旧社会过来的人。这之后,是小学、中学。中学未完,文化“革命”了。于是去山西、内蒙插队,后来又去云南,如是者十多年。一九七九年返回北京。娶妻。找到一份工作。生子,与别人的孩子一样可爱。这样的经历不超出任何中国人的想象力。大家怎么活过,我就怎么活过。大家怎么活着,我也怎么活着。有一点不同的是,我写些字,投到能铅印出来的地方,换一些钱来贴补家用。但这与一个出外打零工的木匠一样,也是手艺人。因此,我与大家一样,没有什么不同。

相关资料

阿城是卓越的,他的才华学养智慧是那样杰出,一直让我敬佩。在这个年代,难得有他这样的人,难得有他这样的书。这是一套雅书,高贵的书。书又出得精致漂亮。

——贾平凹

 

一个人要想不断进步不容易,但要想十几年不退步就更不容易。阿城的小说一开始就站在了当时高的位置上,达到了一种世事洞明、人情练达的境界,而十几年后他写的随笔保持着同等的境界。

读阿城的随笔就如同坐在一个高高的山头上看山下的风景,城镇上空缭绕着淡淡的炊烟,街道上的红男绿女都变得很小,狗叫马嘶声也变得模模糊糊,你会暂时地忘掉人世间的纷乱争斗,即便想起来也会感到很淡漠。

——莫言

 

阿城,我的天,这可不是一般人,史铁生拿我和他并列,真是高抬我了。我以为北京这地方每几十年就要有一个人成精,这几十年养成精的就是阿城。这个人,我是极其仰慕其人,若是下令,全国每人都必须追星,我就追阿城。

说到文章,你一提这问题,我脑子里就有一比:我和陈村是那种油全浮在水面上的,阿城,是那种油全撇开只留下一汪清水的。论聪明,这个不好说谁更聪明;论见识,阿城显然在我辈之上。

     ——王朔

 

阿城是一个有清谈风格的人。现在作家里面其实很少有清谈风格的,生活很功用,但是他是有清谈风格的,他就觉得人生最大的享受就是在一起吃吃东西,海阔天空地聊天。

                      ——王安忆

 

如果我说,小说家钟阿城是我个人认识的人中,感觉最像孔子的人,这样的讲法会不会太刺激了一点?

阿城和孔子惊人相似之处在于,阿城不排斥抽象的文字学习(事实上,他是此中高手,从不民粹从不反智),也一样有足够的聪明和专注做纯概念性的思考,但他总要把抽象的学问拿回来,放入他趣味盎然的世界好好涮过,就像北京的名物涮羊肉一样,如此才得到滋味好入口,也因此,所有的抽象概念符号,在阿城身上都是有现实内容的,他不放心加以浸泡过的,有着实感的温度、色泽甚至烟火气味。

——唐诺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棋王、树王、孩子王》横空出世,震动中国台、港,和世界上所有能够阅读华文的华人地区,惊涛拍岸,阿城打到的高度至今还高悬在那里。阿城从生命现场得来的第 一手经验,独特到仿佛禅师棒喝人的观察角度,任何时候对我来说都是启发的,非常之刺激脑啡。                                                                   ——朱天文

 

阿城下笔,鲜少口号教训,感慨自在其中。“三王”小说成为80年代中国文学的经典,良有以也。这几篇小说登陆台湾后所引起的“大陆热”,应是不少书迷及出版者记忆犹新的话题。

   面对排山倒海而来的盛誉,阿城却似乎无动于衷。“三王”之后,他并未打铁趁热,推出据称原本构思的“八王”或“王八”系列的另外五篇。他的确写出了一些短篇,如《树桩》、《会餐》及“遍地风流”系列的部分篇章,但大抵而言,阿城的盛名是建立在少数作品上,而且久而久之,盛名成了传奇。与此同时,阿城跻身电影界,先后与谢晋、陈凯歌、张艺谋等合作往还。80年代后期远走国外后,他更是不少侯孝贤电影咨询的对象。阿城显然并没闲着。但从文学界的角度来看,他却予人闲散的印象。

——王德威

本书特色

散文随笔集。分为文化、电影、绘画与摄影、音乐、人物等部分,谈及的话题十分广泛,显示了阿城先生浩瀚惊人的知识范畴。

目录

文化

文化不是味精

[附1] 要文化不要武化

[附2] “保守”是个褒义词

[附3] 人主宰不了生物链

时间有点长

文化制约着人类

电影

中国电影的世俗性格

中国人与中国电影

[附] 看电影不是我们的生活方式

七天

且说侯孝贤

[附1] 关于电影《刺客聂隐娘》之一

[附2] 关于电影《刺客聂隐娘》之二

《今天》杂志“当代华语电影现象专辑”编者按

繁华因缘

稀有金属

电影是导演的

无奈中的快乐

[附一] 从视觉进入

[附二] 好电影的本质

[附三] 谈莱昂内:娱乐、历史与文化

[附四] 还不够清贫吗

[附五] 拍好商业电影是很难的

绘画 & 摄影

星星点点

心道合一

乐乐画画

现实反而不是一切

何似天之涯

在中亚:历史与现实

在新疆:艺术与社会

人老珠黄

纵深是表情

领风气之先

缺一个?缺什么?

写在我们看之前或看之后

丹青的联画

内心风景

[附] 从来就没有救世主

画外话

剪纸手记

收藏之难

“人民”的影像

百分之一秒

音乐

《刘少椿琴谱书法选》序

假声音

弦乐四人帮

谈音乐

[附] 音乐是种生活方式

人物

昨天今天或今天昨天

父亲

碎一个,少一个

适得其志,逝得其所

其他

听敌台

盲点

香港与清朝

知识分子?

未窃书

三十六计走为上

古董

鼻子

有些食品需要重吃

短文两篇

一个误会

十三点加一点

[附] 只吃一种肉是危险的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文化不是味精-阿城文集-之六》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6275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