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曲润海著;王文章丛书主编
页数:460
出版社: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出版日期:2016
ISBN:9787569907827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系作者的戏曲评论集。“泛论”包括《“双百”,较为的总方针》、《改革开放三十年艺术工作感受》、《再修一道文化艺术的长城——20世纪艺术现象回述》、《外来艺术的民族化和传统艺术的现代化》等。“保护论”部分,作者认为戏曲艺术是一门动态艺术,应该动态保护,并且论述了昆剧、京剧、地方新兴剧种的保护问题。“创作论”是在学习张庚、郭汉城先生关于戏曲现代化论述的基础上,分别论述了传统戏的改编、古代戏和现代戏的创作。“编剧论”“导演论”“演员论”的几组文章,也都是在学习张庚的相关论述之后,对十几位有成就、有个性的剧作家、导演、表演艺术家所做的具体论述。
作者简介
曲润海,男,汉族,山西省定襄县河边三村人,1936年10月12日生。中国共产党党员。研究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国务院颁发的有特殊贡献待遇的专家。196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曾任山西省文化厅厅长、党组书记,文化部党组成员、艺术局局长,中国艺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党委书记。兼任文化部文华奖评奖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戏剧家协会书记处书记、中国戏曲学会副会长、中国戏曲现代戏研究会顾问等。出版的著作有:文学评论集《山药蛋派作家作品论》、《思考·探索·前进》,戏曲剧本集《晋风戏稿》、《旅燕戏稿》、《传统戏改编剧本集》,戏剧论文集《论综合治理振兴山西戏曲》、《论表演艺术的改革与建设》、《沙滩戏语》、《王府学步》,诗集《剧坛杂咏》,担任主编的著作《中国文化艺术丛书》(十卷集)等。创作、改编的戏曲《崔秀英》、《桐叶记》、《富贵图》、《刘胡兰》(合作)获文华剧目奖。
目录
“双百”,永久的总方针
改革开放三十年艺术工作感受
再修一道文化艺术的长城——20世纪艺术现象回述
外来艺术的民族化与传统艺术的现代化——学习《张庚文录》的体会之一
动态遗产应该动态保护——杂谈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戏曲艺术的保护
悲壮的会师——在’96全国昆剧新剧目观摩演出研讨会上的发言
泛说京剧的创新与保护
从山西四十一个戏曲剧团生存状况答问看地方戏的保护继承创新
发展
关于柳琴戏的保护创新传承
随机应变找好对策度过新兴剧种的熬煎期
认识京剧的现代化——读《张庚文录》感受之一
读《郭汉城文集》的几点感触
八度文华几层思索
读张庚先生《谈<蝴蝶杯>里的精华与糟粕》一文的感受
新编古代戏创作杂谈
戏曲现代戏乱谈
读郑怀兴的剧作八记
刘桂成的剧论与剧作
姜朝皋剧思与剧诗述略
陈涌泉六本十三读
戏曲导演的职责与品格——读张庚先生关于戏曲导演的论述
余笑予导演艺术直感
从《山歌情》到《十二月等郎》——张曼君的导演艺术成就
点子财富应验弥珍
戏曲音乐门外谈——在京剧音乐创作座谈会上的发言
在周正平灯光艺术作品研讨会上的发言
张庚先生论梅兰芳、周信芳
仰崇旷世参天树瞩望出类拔萃尖——纪念苟慧生先生诞辰110周年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
晋剧老传承人程玉英
一位擅长演人物的表演艺术家——在郎咸芬从艺50周年庆祝研讨会上的发言
一支劲旅一面旗——白淑贤与龙江剧建设
沈铁梅、《金子》和重庆川剧院的贡献
品芳碎语——我看王芳演的戏
盛开的一树映山红——我看王红丽和她的小皇后豫剧团的戏
知天命而不惑
关于戏曲青年人才培养问题的几点意见
后记
改革开放三十年艺术工作感受
再修一道文化艺术的长城——20世纪艺术现象回述
外来艺术的民族化与传统艺术的现代化——学习《张庚文录》的体会之一
动态遗产应该动态保护——杂谈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戏曲艺术的保护
悲壮的会师——在’96全国昆剧新剧目观摩演出研讨会上的发言
泛说京剧的创新与保护
从山西四十一个戏曲剧团生存状况答问看地方戏的保护继承创新
发展
关于柳琴戏的保护创新传承
随机应变找好对策度过新兴剧种的熬煎期
认识京剧的现代化——读《张庚文录》感受之一
读《郭汉城文集》的几点感触
八度文华几层思索
读张庚先生《谈<蝴蝶杯>里的精华与糟粕》一文的感受
新编古代戏创作杂谈
戏曲现代戏乱谈
读郑怀兴的剧作八记
刘桂成的剧论与剧作
姜朝皋剧思与剧诗述略
陈涌泉六本十三读
戏曲导演的职责与品格——读张庚先生关于戏曲导演的论述
余笑予导演艺术直感
从《山歌情》到《十二月等郎》——张曼君的导演艺术成就
点子财富应验弥珍
戏曲音乐门外谈——在京剧音乐创作座谈会上的发言
在周正平灯光艺术作品研讨会上的发言
张庚先生论梅兰芳、周信芳
仰崇旷世参天树瞩望出类拔萃尖——纪念苟慧生先生诞辰110周年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
晋剧老传承人程玉英
一位擅长演人物的表演艺术家——在郎咸芬从艺50周年庆祝研讨会上的发言
一支劲旅一面旗——白淑贤与龙江剧建设
沈铁梅、《金子》和重庆川剧院的贡献
品芳碎语——我看王芳演的戏
盛开的一树映山红——我看王红丽和她的小皇后豫剧团的戏
知天命而不惑
关于戏曲青年人才培养问题的几点意见
后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