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刘金龙
页数:228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
ISBN:9787516167199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系统介绍了长汀县水土治理历史和成就,技术模式的社会经济适应性,政府治理、社区参与、公共部门与私有部门合作等方面内容,分析了长汀县生态治理的驱动力,长汀生态文明建设与基层治理体系的内在关联,长汀客家文化传承对生态文明建设所提供的文化源泉,以及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所构建的新文化形态。以长汀县生态建设为案例,在社会经济的视角下,探索长汀的生态文明建设如何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基层治理、文化传承创新相协调。
作者简介
刘金龙,男 ,1966年5月22日,汉族,江苏盐城人,九三学社社员。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
本书特色
生态文明建设不仅要遵循自然科学规律,还要符合和顺应社会和经济发展的规律。从社会经济视角,我们需要回答下列问题:长汀水土流失治理中,技术模式选择及其变迁的社会经济条件有哪些?地方水土流失治理体系是如何变迁和发生作用的?经济发展和政府政策发挥了怎样的作用?长汀精神又是如何融入客家耕读文化中去的?如何推动生态建设以实现生态文明呢?为此,刘金龙、李建民、龙贺兴、涂成悦编最的《从生态建设走向生态文明(人文社会视角下的福建长汀经验)》从技术模式及其变迁、地方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森林景观恢复、森林转型、森林文化五个方面分析长汀经验。本书企图从社会经济视角检视改革开放以来长汀生态建设的旅程,为决策者、实践者和理论工作者提供长汀县改革开放以来探索问题的答案。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时代呼唤生态文明 第二节 长汀县水土流失治理和植被恢复的历程回顾 一 起步阶段 二 相持阶段 三 生态建设阶段 第三节 对长汀水土流失治理成就的解读 第四节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五节 主要名词界定 一 森林、森林植被恢复和森林景观恢复 二 水土流失和水土流失治理 三 生态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 四 森林治理和政府治理能力 五 森林文化 第六节研究方法第二章 长汀县自然经济社会概况 第一节 长汀县自然地理环境 第二节 长汀的历史和文化 第三节 土地、土地利用和土地利用变化 第四节 长汀县社会经济发展 一 长汀县经济发展 二 长汀县产业结构 三 长汀县农业结构 四 长汀县人口与社会就业第三章 长汀水土流失治理模式及其发展历程 第一节 长汀县植被恢复技术体系 一 荒山造林 二 封山育林 三 低效人工林改造 四 次生林经营模式 五 林草、工程综合措施 六 竹林 第二节 经济林发展 第三节 农林复合经营 第四节 休闲农林业模式 一 旅游观光果园 二 森林公园 三 生态家园第四章 土地利用视角下的长汀水土流失治理模式选择 第一节 土地利用变化的理论简要 第二节 长汀县要素供给禀赋 第三节 不同治理模式的资本和劳动投入 一 封山育林 二 人工造林 三 林草、工程综合治理措施 四 农林复合经营 五 经济林 六 不同治理模式的劳动力需求投入 第四节 水土流失治理模式选择第五章 新型林业经营主体视角下的经济林发展 第一节 林业经营主体的发展历程 一 银.杏 二 杨梅 三 油茶 四 竹林 第二节 新型林业经营主体发展的驱动力 第三节 新型林业经营主体的经营效果第六章 分权改革、治理能力建设和水土流失治理 第一节 经济社会转型中的地方政府角色和行为 第二节 分权改革对长汀县水土流失治理的影响 第三节 技术化治理 一 上级政府的项目扶持 二 专业化的项目管理 第四节 长汀县政府的组织化力量 一 县政府高度重视 二 建立健全长汀县水土保持的治理队伍 三 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水土流失治理和 护林\本系 四 促进了跨部门合作 五 动员县直机关单位和干部职工参与水土流失治理 六 建立乡土知识和现代科技相结合的科研平台第七章 分权改革、治理体系变迁和水土流失治理 第一节 人民公社时期:政府一元治理的危机 第二节 家庭承包制对长汀县水土流失治理机制的影响 第三节 长汀县培育市场力量参与生态建设的措施 一 改革农村土地产权制度,运用市场机制鼓励市场力量参与 二 积极构建财税扶持体系,实行各种形式的优惠政策 三 推广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林果,实现治理与开发相结合 第四节 多元主体参与治理的格局第八章 公众参与 第一节 政府机关事业单位率先垂范 第二节 企业积极承担社会责任 第三节 打造科教基地第九章 森林景观恢复视角下的长汀县生态建设 第一节 森林景观恢复的概念与内涵 一 概念的产生背景 二 概念 三 森林景观恢复的特征 第二节 森林景观恢复的研究、倡导及实践 第三节 森林景观恢复的国际进展与经验 一 社区参与 二 生计需求 三 制度安排 第四节 森林景观恢复视角下的长汀经验解读 一 坚守共识 二 建立伙伴关系 三 形成整体性的技术方案 四 协调生态和人的需求 第五节 森林景观恢复视角下的长汀经验展望 一 技术选择需扩大社区参与 二 治理进度需循序渐进 三 乡土知识需重视第十章 森林转型视角下的长汀县生态建设 第一节 森林转型路径 第二节 中国森林转型研究简要 第三节 政策综合分析 第四节 政策与长汀森林转型 一 长汀促进森林恢复的政策梳理 二 环境政策综合视角下的政策分析 第五节 社会经济发展对长汀森林转型影响研究 一 农村劳动力转移 二 家庭能源转变 三 技术与农村产业发展第十一章 长汀县森林转型的驱动力 第一节 数据与模型设定 第二节 实证分析结果 第三节 讨论与结论第十二章 山水殇颂——汀州客家传统与水土流失治理 第一节 生态文化与文化表达 第二节 山水之殇 一 殇之山水 二 人口增加 三 商贸 四 战争 第三节 山水之颂 一 治理山水是长汀人民的传统 二 保卫山水是长汀人民的抗争 三 修复山水是长汀人民的期待 第四节 汀州客家人的山水观 一 生于山水 二 归于山水 三 为山水奋斗 四 为山水而祈福第十三章 从生态建设走向生态文明 第一节 生态文明的内涵 一 人类文明历史演变 二 生态文明的概念和内涵 三 生态文明中的中国特色 第二节 社会经济视角下的长汀经验解读 一 致力于协调生态和人的需求 二 顺应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三 政府主导生态建设事业 四 纵向协调是长汀长期坚持生态建设的重要制度保障 五 探索出实事求是的公众参与方式和多元生态治理 六 整体的技术解决方案和重视科学技术本土化 七 嵌入当地人民的文化传统 第三节 前进中的长汀生态文明建设 第四节 长汀经验的反思 一 人与自然的关系 二 生态文明与经济建设 三 生态文明与政治建设 四 生态文明与文化建设 五 生态文明与社会建设参考文献后记致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