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王建华
页数:519
出版社:中国农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
ISBN:9787109151659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兽医内科学(第4版)》保留了第三版的基本框架,为体现本教材在兽医临床学科的基础和主干课程地位,参考近年来国内外出版的新著作,汲取新科学研究成果,紧跟国内外研究动态,特别是动物中毒性疾病、动物营养代谢性疾病、犬猫疾病,以及消化、呼吸等器官系统的重要疾病研究进展,经过大幅度的删改、更新并更名出版,《兽医内科学(第4版)》能满足全国高等农业院校《医内科学》教学大纲要求,通过严格的教学活动,能使各地学生的兽医内科学知识水平具有可比性。教材内容体现育人理念,贯彻辩证唯物主叉和素质教育,符合学科特征,编排有序,内容丰富,前后衔接;符合教学规律,能提高学习兴趣和效果。
目录
第三版前言
第二版前言
第一版前言
绪论
一、兽医内科学的概念、内容和任务
二、兽医内科学的概况和发展趋势
复习思考题
第一章 消化系统疾病
概述
第一节 口腔、唾液腺、咽及食道疾病
第二节 反刍动物前胃疾病
第三节 反刍动物皱胃疾病
第四节 马属动物腹痛病
第五节 猪胃肠疾病
第六节 其他胃肠疾病
第七节 肝脏疾病
第八节 腹膜疾病
复习思考题
第二章 呼吸系统疾病
概述
第一节 上呼吸道疾病
第二节 支气管疾病
第三节 肺脏疾病
第四节 胸膜疾病
复习思考题
第三章 心血管系统疾病
概述
第一节 心包疾病
第二节 心脏疾病
第三节 血管疾病
复习思考题
第四章 血液及造血器官疾病
概述
第一节 红细胞疾病
第二节 白细胞疾病
第三节 出血性疾病
复习思考题
第五章 泌尿系统疾病
概述
第一节 肾脏疾病
第二节 尿路疾病
……
第六章 神经系统疾病
第七章 营养代谢性疾病
第八章 中毒性疾病
第九章 遗传性疾病
第十章 家禽疾病
第十一章 犬、猫疾病
第十二章 免疫性疾病
第十三章 应激综合征
兽医内科学专业名语中英、英中对照
主要参考文献
节选
消化系统的功能包括摄取、容纳、消化食物,吸收营养物质和水,排除食物残渣,分泌胰高血糖素、胰岛素、生长抑素、促胃抑素等的作用。消化系统疾病,不仅直接导致消化、吸收、分泌与排泄功能障碍,而且影响对全身营养物质的供应及机体全身机能状态。如胃肠壁受损或发炎,胃肠黏膜通透性升高,或因胃肠消化吸收机能与消化液分泌机能障碍,营养物质消化、吸收不完全,胃肠道内渗透压升高,致使大量体液向胃肠道内转移,引起不同程度的脱水、失盐、丢碱,进而引起水、盐代谢紊乱和酸碱平衡失调。由于胃肠道的内环境和屏障功能改变,菌群失调,消化不全产物和有毒物质,尤其是肠毒素被大量吸收,常引起剧烈的中毒反应乃至中毒性休克,使疾病愈加复杂恶化。因此,应根据消化系统疾病各自的病理变化特点,掌握其病理演变过程,充分认识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 (一)消化系统疾病的原因 引起消化系统疾病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原发因素,又有继发因素。 原发因素:饲养失宜,包括谷物等精料喂量过多或长期食入过量不易消化的粗饲料,饲料品质不良,配合日粮调制和搭配不当,饮水不足或水质不良,时饥时饱,突然更换饲料等;管理不当,包括劳役与休闲不均,受寒,圈舍阴暗、潮湿等;气候影响,如气温骤变、风雨侵袭等。 继发因素:主要见于某些肠道细菌、病毒感染、寄生虫侵袭、中毒病、营养物质缺乏与代谢紊乱,也见于循环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及免疫系统疾病等的经过中。 (二)消化系统疾病的分类 消化系统疾病包括口腔及相关系统疾病、食道疾病、胃及肠道疾病、肝脏疾病及腹膜疾病等,常见于各种动物。特别是反刍动物的前胃疾病和皱胃疾病,马、骡的腹痛病,犬、猫的胃肠病及幼畜消化不良等,对养殖业危害严重,是动物疾病防治的重点之一。 (三)消化系统疾病的诊断 消化系统疾病的诊断主要依据病史及视诊、触诊、叩诊、听诊等常规检查的结果;必要时,可采取一些特殊检查方法,如穿刺术、剖腹探查术、X射线检查、超声波检查以及临床检验等,做出诊断。消化系统疾病的临床症状,主要表现消化障碍,一般可见饮食欲减退或废绝,采食或咀嚼异常,吞咽困难,流涎,呕吐,反刍与暖气减少或停止,腹泻或便秘,胃肠道出血,腹痛、腹胀;严重的,出现脱水、休克等全身反应。当然,因消化道病理损害的部位与性质不同及患病动物的个体差异,其临床表现不完全一致。有时,许多不同的疾病可以表现相同的症状,即异病同症;同一症状又可以由不同的原因所引起,即同症异因。因此,在临床实践中,首先要从疾病的症状及发生原因人手,掌握发生同一症状的各种原因,提出可能发生的疾病,再经进一步检查、分析、论证鉴别,建立疾病诊断。如流涎综合征的症状鉴别诊断,首先要观察并区分流涎的部位和类别,是口流涎还是口鼻流涎。口腔流涎见于各种口腔疾病、唾液腺疾病以及促进唾液腺分泌的一些疾病(有机磷农药中毒、汞中毒、砷中毒等);口鼻流涎见于引起唾液吞咽障碍的一些疾病(咽部疾病、食道疾病、贲门括约肌弛缓等)。再根据每个相关疾病的发生特点及临床特征,做出诊断。如反刍动物的前胃疾病,往往互为因果而使病情复杂,既有共同表现(饮食欲减退或废绝;反刍减少、缓慢无力或停止;暖气减少或停止;鼻镜呈不同程度的干燥,甚至发生龟裂;口温多偏高,口色发红或带黄;瘤胃、网胃及瓣胃蠕动音减弱或消失),又有各自特点。因此,在临床鉴别诊断时,首先要根据共同症状,确定是不是前胃病;然后着眼于各自的特点,确定是哪一种前胃病;最后还要根据病因、病程和疗效,确定是原发性前胃病,还是继发性前胃病。 (四)消化系统疾病的防治原则 由于消化系统疾病的发生往往与饲养管理不当有关,因此要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加强饲养管理,尽量减少应激因素对畜禽的影响。消化系统疾病治疗的根本在于除去原发性病因,但治疗的主要措施是支持疗法和对症疗法,其目的是纠正异常和修复损害,增强胃肠的运动机能和消化吸收机能,提高机体的抵抗力。因此治疗时,应兼顾局部和整体,标本同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