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水乡绍兴

封面

作者:沈福煦

页数:136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日期:2001

ISBN:9787108014849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山阴道上行,如在镜中游。”绍兴古称“山阴”,王羲之的这句诗是说水乡绍兴的自然景观,而绍兴景观之美,却更在人之情,生活之情。山明水秀的自然美景,以及纯朴真挚的风土人情,孕育了历朝历代的无数名人,所谓钟灵毓秀。绍兴的地域文化,有着多方面的研究价值。
绍兴位于浙江省的宁绍平原西部,地理位置居东经120度35分,北纬30度处,属副热带季风气候,温和湿润,四季分明。绍兴地势南高北低,也许可以说,绍兴南为山村,北为水乡,山水景观,似在图画中。绍兴南部以会稽山为主,有香炉峰、秦望山、百尖岗、舜王山、石旗峰等,形成许多逶迤曲奥的山景,峰峦叠翠,溪涧潺流。南朝的刘义庆在《世说新语》中说,顾长康从会稽还,人问山川之美,顾云:“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草木蒙笼其上,若云兴霞蔚。”这就是对绍兴南部山景的描述。绍兴北部多江河湖泊,据统计,绍兴境内大小河流总长达1900多公里,大多在北部。水乡人家的生活情趣更是令人钦羡。这里有开阔的视野,远山近水,阡陌纵横。村舍林丛,水乡人家之生活情景,历历在目。你若乘上乌篷船,缓缓而行,见那堤岸、农田、屋宇、石桥、乌桕树,都好像浮在水面上,而远处淡冶的青山,似乎于你一同前行,近处堤岸之景渐渐向后逝去。乌篷船穿行石桥,更是神奇如梦幻一股。
绍兴城内的河道,纵横交织,多为一路一河,并行而设。如今河道已被填掉许多,但市井水乡之景观,尚留下许多。这种“小桥、流水、人家”的景致,成了水乡市井文化的积淀物。吴越两地的水乡景观十分相近,所以也可用唐代诗人杜荀鹤的《送人游吴》来描述:“人家尽枕河。”枕河人家的生活,以水展开,住在水边,吃水、用水、乘舟而行于水,也以水景孕育着水乡人的个性和文化特征。绍兴的绍剧、越剧,更与水乡景观、水乡文化紧紧相连。
绍兴有悠久的历史,远在新石器时代,这里就有了人的痕迹,许多出土文物可以为证。史书上记述的更为丰富。上古时代的帝王虞舜,曾在绍兴巡守、游憩、生活,绍兴南端的小费江、舜王山和山上的舜王庙,都记述着这些历史。到了夏禹时代,大禹曾在此大会诸侯,死后便葬于会稽山下,即如今的禹陵一处。春秋战国时期,绍兴为越国的都城,越王勾践之“卧薪尝胆”,奋发图强的遗迹至今尚存,“十年生聚,十年教训”,至今仍铭刻在绍兴人的心中。
绍兴从秦汉时代起,置会稽郡,唐代时称越州,至南宋康王赵构避难南渡,官绅上表,乞赐府额,赵构题“绍作中兴”(绍,即继承,祚,即国统)遂改为绍兴府,这也就是“绍兴”地名的由来。元代废府为路。明清二代复称绍兴府。民国以后(1912年)改府为县,把原会稽、山阴两县合并为绍兴县,今为绍兴市。
绍兴以黄酒名闻天下。绍兴老酒历史悠久,早在二千多年前,越王勾践以此佳酿献给吴王,吴国军士狂饮,积坛成山。南朝梁元帝在《金缕子》中说到他读书时,总是身带“银瓯”,“贮山阴甜酒,时复进之。”直到今天,很多绍兴人都能喝酒。除了黄酒,茶叶、瓷器、丝绸、纸扇、腐乳、毡帽等,也都是绍兴的著名特产。
绍兴一地,历代名人辈出,可谓风流遍地。除了先秦时期的夏禹、勾践外,秦汉以降,更是群星灿烂。西汉司马迁曾到绍兴,“上会稽,探禹穴”,事载《史记》。东汉思想家王充,他的著作《论衡》,可谓立唯物主义思想之巨作。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他的《兰亭序》为盖世之作,兰亭之名闻天下,即由此而得。唐代诗人有贺之章、朱庆余等,而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亦慕名来游稽山、鉴湖、若耶溪,并留下不少诗篇。南宋诗人陆游,明代书画家徐渭、陈洪绶,晚明文人张岱,清代画家赵之谦、任伯年,以及理学家刘宗周,史学家章学诚等等,不胜枚举。
近代名人当中,政治家、革命党人较多,也有文人。秋瑾、徐锡麟、陶成章、蔡元培、鲁迅等等,当然还应当包括周恩来,他的祖籍在绍兴,如今绍兴还有他的祖居——百岁堂。
这本书,写的是“乡土中国”中的一个地域,绍兴。关于绍兴的历史、地理、文化,古往令来,已留下丰厚的记述和著作,我无意把重点寄于此,而是想从回味童年、青少年时代的生活,把景与情结合起来,寄意景中之情,让读者能分享到这一份情意。
童年时代的经历,在回忆中总是美好的,像一首首的诗。童年时代的水乡,在回忆中虽有些朦胧,但却又很具形象。小桥流水,庭院绿荫,熙熙攘攘的市井街道,桥头人来人往,店铺鳞次栉比。在那粉墙黛瓦的故园,四方形的天井,积淀着无数生活之情趣。岁时节日的繁忙,夏夜纳凉讲故事、看星星,童年的乐趣,都会在这些建筑形象中显现出来。
绍兴水乡的美景固然可贵,但更可贵的是她已经文学化了,人们对她产生的美感,多由于鲁迅等文学家的描绘。这里有鲁迅小说《故乡》的寄意,有《社戏》的有声有色,有孔乙己的谐谑。戏剧则更强烈而感人,越剧、绍剧脍炙人口,其中的情节和唱腔,为水乡绍兴的景观染上了一层无比绚丽的色彩。
我对故乡绍兴的记述,为情而写,寄情为主。我离开故乡已近半个世纪,故乡的情景却似历历如同在目;我在故乡生活了二十年,却觉得是那么的丰富而漫长。这,就在于情。

作者简介

沈福煦,浙江绍兴人,1963年毕业于同济大学建筑系,留校任教。现为同济大学建筑系教授,建有沈福煦研究室。主要从事美学、艺术文化和建筑理论研究。
主要有《建筑艺术文化经纬录》、《人与建筑》、《建筑概论》、《美学》、《现代西方文化史概论》及《建筑设计手法》等专著。目前待发表专著有《插图本中国建筑史》、《中国建筑装饰艺术文化源流》及《中国建筑环境生态观》。

本书特色

这本书,写的是“乡土中国”中的一个地域,绍兴。关于绍兴的历史、地理、文化,古往令来,已留下丰厚的记述和著作,我无意把重点寄于此,而是想从回味童年、青少年时代的生活,把景与情结合起来,寄意景中之情,让读者能分享到这一份情意。
童年时代的经历,在回忆中总是美好的,像一首首的诗。童年时代的水乡,在回忆中虽有些朦胧,但却又很具形象。小桥流水,庭院绿荫,熙熙攘攘的市井街道,桥头人来人往,店铺鳞次栉比。在那粉墙黛瓦的故园,四方形的天井,积淀着无数生活之情趣。岁时节日的繁忙,夏夜纳凉讲故事、看星星,童年的乐趣,都会在这些建筑形象中显现出来。
绍兴水乡的美景固然可贵,但更可贵的是她已经文学化了,人们对她产生的美感,多由于鲁迅等文学家的描绘。这里有鲁迅小说《故乡》的寄意,有《社戏》的有声有色,有孔乙己的谐谑。戏剧则更强烈而感人,越剧、绍剧脍炙人口,其中的情节和唱腔,为水乡绍兴的景观染上了一层无比绚丽的色彩。
我对故乡绍兴的记述,为情而写,寄情为主。我离开故乡已近半个世纪,故乡的情景却似历历如同在目;我在故乡生活了二十年,却觉得是那么的丰富而漫长。这,就在于情。
作者简介:
沈福煦:浙江绍兴人,1963年毕业于同济大学建筑系留校任教。现为同济大学建筑系教授,建有沈福煦研究室。主要从事美学、艺术文化和建筑理论研究。
主要有《建筑艺术文化经纬录》、《人与建筑》、《建筑概论》、《美学》、《现代西方文化史概论》及《建筑设计手法》等专著。目前待发表的专著有《插图本中国建筑史》、《中国建筑装饰艺术文化源流》及《中国建筑环境生态观》。

李玉祥:1962年8月出生江苏南京市人。毕业于武汉大学新闻系。视觉艺术硕士。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现供职于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有《老房子》系列图集等专著。作品多次在海内外展出刊载。

目录

前言

地图

壹水乡、村镇
遥远岁月
水乡情缘
小镇华舍
水乡光华溇
枕河人家
石桥

贰巷里
银杏小桥边
小巷春夜
前后街
叫卖声声入小巷

叁宅舍
童年时代的宅舍
记忆中的堂屋
堂屋里的燕子
卧看牵牛织女星
庭院印象

肆建筑、装饰
水乡石岸是人家
台门屋
空斗墙、石销墙
山墙和屋顶

砖石雕饰
木雕

伍水乡文化
茶店酒肆
大善寺与民俗文化
斗鸡场
塔子桥旧迹
乌篷船缘情
柯笛声声纤塘路
应天塔忆旧

陆戏剧
鉴湖与社戏
高昂悲壮说绍剧
委婉文秀寄深情

柒岁时旧俗
春水清明
端午
中秋月是故乡明
登高极目忆故乡
过年的乐趣
记忆中的“祝福”
分岁
新年新岁话旧俗

捌觅史迹
投醒河边
舍子桥畔
堕民与三埭街
忆青藤书屋
山重水复舜王庙
禹陵掌故
春波依稀访沈园
从和畅堂到轩亭口
鲁迅故居与建筑文化

后记

前言

    “山阴道上行,如在镜中游。”绍兴古称“山阴”,王羲之的这句诗是说水乡绍兴的自然景观,而绍兴景观之美,却更在人之情,生活之情。山明水秀的自然美景,以及纯朴真挚的风土人情,孕育了历朝历代的无数名人,所谓钟灵毓秀。绍兴的地域文化,有着多方面的研究价值。
    绍兴位于浙江省的宁绍平原西部,地理位置居东经120度35分,北纬30度处,属副热带季风气候,温和湿润,四季分明。绍兴地势南高北低,也许可以说,绍兴南为山村,北为水乡,山水景观,似在图画中。绍兴南部以会稽山为主,有香炉峰、秦望山、百尖岗、舜王山、石旗峰等,形成许多逶迤曲奥的山景,峰峦叠翠,溪涧潺流。南朝的刘义庆在《世说新语》中说,顾长康从会稽还,人问山川之美,顾云:“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草木蒙笼其上,若云兴霞蔚。”这就是对绍兴南部山景的描述。绍兴北部多江河湖泊,据统计,绍兴境内大小河流总长达1900多公里,大多在北部。水乡人家的生活情趣更是令人钦羡。这里有开阔的视野,远山近水,阡陌纵横。村舍林丛,水乡人家之生活情景,历历在目。你若乘上乌篷船,缓缓而行,见那堤岸、农田、屋宇、石桥、乌桕树,都好像浮在水面上,而远处淡冶的青山,似乎于你一同前行,近处堤岸之景渐渐向后逝去。乌篷船穿行石桥,更是神奇如梦幻一股。
    绍兴城内的河道,纵横交织,多为一路一河,并行而设。如今河道已被填掉许多,但市井水乡之景观,尚留下许多。这种“小桥、流水、人家”的景致,成了水乡市井文化的积淀物。吴越两地的水乡景观十分相近,所以也可用唐代诗人杜荀鹤的《送人游吴》来描述:“人家尽枕河。”枕河人家的生活,以水展开,住在水边,吃水、用水、乘舟而行于水,也以水景孕育着水乡人的个性和文化特征。绍兴的绍剧、越剧,更与水乡景观、水乡文化紧紧相连。
    绍兴有悠久的历史,远在新石器时代,这里就有了人的痕迹,许多出土文物可以为证。史书上记述的更为丰富。上古时代的帝王虞舜,曾在绍兴巡守、游憩、生活,绍兴南端的小费江、舜王山和山上的舜王庙,都记述着这些历史。到了夏禹时代,大禹曾在此大会诸侯,死后便葬于会稽山下,即如今的禹陵一处。春秋战国时期,绍兴为越国的都城,越王勾践之“卧薪尝胆”,奋发图强的遗迹至今尚存,“十年生聚,十年教训”,至今仍铭刻在绍兴人的心中。
    绍兴从秦汉时代起,置会稽郡,唐代时称越州,至南宋康王赵构避难南渡,官绅上表,乞赐府额,赵构题“绍作中兴”(绍,即继承,祚,即国统)遂改为绍兴府,这也就是“绍兴”地名的由来。元代废府为路。明清二代复称绍兴府。民国以后(1912年)改府为县,把原会稽、山阴两县合并为绍兴县,今为绍兴市。
    绍兴以黄酒名闻天下。绍兴老酒历史悠久,早在二千多年前,越王勾践以此佳酿献给吴王,吴国军士狂饮,积坛成山。南朝梁元帝在《金缕子》中说到他读书时,总是身带“银瓯”,“贮山阴甜酒,时复进之。”直到今天,很多绍兴人都能喝酒。除了黄酒,茶叶、瓷器、丝绸、纸扇、腐乳、毡帽等,也都是绍兴的著名特产。
    绍兴一地,历代名人辈出,可谓风流遍地。除了先秦时期的夏禹、勾践外,秦汉以降,更是群星灿烂。西汉司马迁曾到绍兴,“上会稽,探禹穴”,事载《史记》。东汉思想家王充,他的著作《论衡》,可谓立唯物主义思想之巨作。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他的《兰亭序》为盖世之作,兰亭之名闻天下,即由此而得。唐代诗人有贺之章、朱庆余等,而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亦慕名来游稽山、鉴湖、若耶溪,并留下不少诗篇。南宋诗人陆游,明代书画家徐渭、陈洪绶,晚明文人张岱,清代画家赵之谦、任伯年,以及理学家刘宗周,史学家章学诚等等,不胜枚举。
    近代名人当中,政治家、革命党人较多,也有文人。秋瑾、徐锡麟、陶成章、蔡元培、鲁迅等等,当然还应当包括周恩来,他的祖籍在绍兴,如今绍兴还有他的祖居——百岁堂。
    这本书,写的是“乡土中国”中的一个地域,绍兴。关于绍兴的历史、地理、文化,古往令来,已留下丰厚的记述和著作,我无意把重点寄于此,而是想从回味童年、青少年时代的生活,把景与情结合起来,寄意景中之情,让读者能分享到这一份情意。
    童年时代的经历,在回忆中总是美好的,像一首首的诗。童年时代的水乡,在回忆中虽有些朦胧,但却又很具形象。小桥流水,庭院绿荫,熙熙攘攘的市井街道,桥头人来人往,店铺鳞次栉比。在那粉墙黛瓦的故园,四方形的天井,积淀着无数生活之情趣。岁时节日的繁忙,夏夜纳凉讲故事、看星星,童年的乐趣,都会在这些建筑形象中显现出来。
    绍兴水乡的美景固然可贵,但更可贵的是她已经文学化了,人们对她产生的美感,多由于鲁迅等文学家的描绘。这里有鲁迅小说《故乡》的寄意,有《社戏》的有声有色,有孔乙己的谐谑。戏剧则更强烈而感人,越剧、绍剧脍炙人口,其中的情节和唱腔,为水乡绍兴的景观染上了一层无比绚丽的色彩。
    我对故乡绍兴的记述,为情而写,寄情为主。我离开故乡已近半个世纪,故乡的情景却似历历如同在目;我在故乡生活了二十年,却觉得是那么的丰富而漫长。这,就在于情。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水乡绍兴》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616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