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会开花的想念树

封面

作者:青梅著

页数:97

出版社:天津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

ISBN:9787201097435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会开花的想念树/海峡儿童原创书系》讲述了麻雀小飞遇到流浪狗欢欢豆,乖巧的文文遇到有点傻的壮壮,飞逝的时间遇到了美丽的花钟,相遇的,还有浓浓的亲情。善良的孩子和忠诚的动物,带给我们至深至真的感动。

作者简介

  青梅,原名刘清梅,中国作协会员,鲁迅文学院第二十二届高研班学员。已出版长篇小说《那个冬天不太冷》《为谁痴狂》《栗子·枣》《孤独的石头》《太阳花》等。在《儿童文学》《少年文艺》《雪花》《少年月刊》《少年时代》等期刊发表儿童文学作品多篇,有作品入选《幼儿多元潜能开发课程》系列丛书。

本书特色

一卷温情满满的文字,
一曲感动审慎的轻音。
种下思念,它会发芽;
放飞思念,它会开花。
花香里远远走来的,可是你思念的那个人?
想念是一种十分美妙的感觉,于是作者便把这种感觉分享给你。
在淳朴美丽的乡村,从陌生到相识,再到一起生活,书中的少年迎来了新的家人,也无奈别离了挚爱的亲人,感人至深。
请看由青梅所著的《会开花的想念树/海峡儿童原创书系》。

目录

小飞住进小柴院
说说流浪狗
开始流浪
奶奶的花钟
壮壮与半枝莲的交谈
回家,回家
文文与欢欢豆重逢
一个人的战争
一家人聚餐
流浪狗的婚事
流浪狗成亲
超可爱的小西
痛失小芦花
奶奶病了
花钟事件
小飞有梦

节选

  《会开花的想念树/海峡儿童原创书系》:  小飞住进小柴院 这是一座上了年纪的老宅子,屋檐上的石板缝里长出了几棵狗尾巴草。春风里狗尾巴草会随风起舞,等到夏天,这几棵狗尾巴草里还有可能藏着几只蹦蹦跳跳的蚂蚱,秋天时狗尾巴草的种子就会纷纷地落下来,落在屋檐上日积月累的土中,’等到来年再生根发芽。  就这样,一年一年,春风绿了,春芽发了,狗尾巴草里的虫子便多了起来,有蚂蚱,有蚯蚓,有七星瓢虫,有蝴蝶,有蜻蜓,也有偶尔过来凑趣的小蜜蜂,还有一只慢吞吞的蜗牛。  这个老宅里,住着奶奶和爷爷。奶奶的头发已经全白了,她胖乎乎的脸上总是挂着慈祥的笑容,整天乐呵呵的。爷爷背已经驼了,可看得出他如果直起腰来身材是多么高大。奶奶和爷爷平时不常出门。夏天,爷爷奶奶喜欢在门前葡萄架下摇着大大的蒲扇纳凉。爷爷时常对着葡萄架絮叨着什么,从他们身前那把不知用了几辈子的紫砂壶里飘出的大叶茶的清香,时常弥漫着整个院子。冬天,两个人喜欢躺在铺着厚棉被的躺椅上,在院子里晒太阳,他们彼此并不说话,看上去就像都已睡着了一样。大门口那只流浪狗偶尔会跑过来,嗅嗅他们的脚,然后又不声不响地溜到大门外边去。老宅每天都很安静。也不管什么时辰,也许是他们都觉得渴了饿了的时候,奶奶才会起身,用一些干枯的树枝点燃院子角落里的小柴灶,开始烧水做饭,于是带着清香的炊烟便袅袅地飘起。  在老宅的旁边,有一个用许许多多的碎石头垒成的小园子,这是奶奶家的小柴院。小柴院里原是有几畦菠菜和几畦萝卜的,但后来因为小院里的三棵梧桐树、一棵歪脖子枣树,还有一棵石榴树慢慢地长大了,那几畦菜也就不种了,有树荫遮着,菜也不好意思生长呢。  院子里有个已经不用的粮仓,还有一个圆形的长了杂草的花坛,奶奶想,把花坛里面的杂草清除了,在里面再种些花儿,那该有多好看。小院的院墙边上还堆了一垛烧火用的干树枝,站在矮矮的院墙外,奶奶伸手就可以拿到这些柴火,所以那个用几根木棍做成的小柴门就常常关闭着。只有枣儿和石榴快成熟时,这个小院才对外面的孩子有吸引力。有放学路过的孩童馋了,会直接推开柴门走进小院里,那矮矮的碎石头垒成的院墙是不屑爬的,再说奶奶与爷爷和气得很,他们不仅不会呵斥树下眼馋巴巴的孩子,还会主动给站在树下的孩子摘枣儿和石榴。这时候,小院里就会传出快活的笑声。每当小院里传出快活的笑声时,那三棵梧桐树中最左边一棵高高的枝丫上,都会有一个圆乎乎的小脑袋从鸟巢里探出来,一双亮亮的小眼睛好奇地东张西望。它是麻雀儿小飞。  小飞出生才刚刚满一个月,跟着妈妈学会了飞和找食物后,就离开了爸爸妈妈的巢。  妈妈对小飞说:“我的孩子呀,你应该有自己的生活了,去吧,去吧,要记住早起的鸟儿才有虫吃哟。” 小飞点着头,是啊,它可是不止一次听妈妈说起那些关于勤奋的事情了,有什么闻鸡起舞,还有什么悬梁刺股,还有凿壁偷光、囊萤映雪,爸爸还说什么勤能补拙、笨鸟先飞。  “我拙吗?我是笨鸟吗?哦,真不知道哩。”小飞暗暗地想,“拙就拙吧,笨就笨吧,没听俗话说‘老天爷饿不死瞎家雀’吗?我不是瞎家雀自然是不会饿死的呀,可是老天爷又是谁昵?”麻雀小飞又歪起了圆圆的小脑袋,费力地思考起来。  ……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会开花的想念树》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6149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