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熊高,熊倩著
页数:226
出版社: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
ISBN:9787565709166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第1版出版后广受读者欢迎,此为第2版对新闻采访主体、新闻采访受体、新闻采访准备、新闻采访方法、新闻采访艺术、新闻采访规范等进行系统论述,强调新闻采访要通过眼看、耳听、提问、查阅等方法来获取新闻线索、甄别事实、确保新闻真实和发现新闻。《新闻采访(第2版)》适读对象:新闻传播、广播电视艺术、播音与主持艺术等专业师生,新闻爱好者
作者简介
熊高,教授、高级记者、第二届全国广播电视“百优”理论工作者。曾在湖南广播电视台新闻采访一线工作近20年,后任湖南株洲广播电视局局长、党委书记、株洲广播电视台台长。2005年被广西师范学院引进,担任新闻传播学学科带头人和新闻传播学院院长等职。现为贺州学院特聘教授、影视人类学研究所所长、传媒与文化发展中心常务副主任。著有《采访行为学概论》《新闻采访》《电视新闻摄制教程》《电视新闻节目学》《文化媒介学》等书,发表论文数十篇。
目录
第一章 新闻采访主体
第一节 记者的由来
第二节 记者的职责与使命
第三节 记者的修养
第四节 记者的情感与立场
第五节 记者的意识与发现新闻
第二章 新闻采访受体
第一节 采访与采访对象
第二节 采访对象的受访特点
第三节 采访对象的作用与地位
第四节 记者与采访对象的矛盾
第三章 新闻采访准备
第一节 采访前的准备
第二节 采访前的新闻策划
第三节 四种特殊报道的策划
第四节 分类新闻的访前准备
第四章 新闻采访方法
第一节 显性采访
第二节 隐性采访
第三节 体验式采访
第五章 新闻采访艺术
第一节 观察艺术
第二节 听取艺术
第三节 提问艺术
第四节 查阅艺术
第六章 新闻采访规范
第一节 新闻自由与新闻控制
第二节 采访自由与政治约束
第三节 采访自由与“法”的约束
第四节 采访自由与“律”的约束
第五节 采访自由与“俗”的约束
附录一 记者行为准则宣言
附录二 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
主要参考文献
节选
《新闻采访(第2版)》: 二是传媒的分工。随着广播、电视、互联网络的诞生,不同传播手段的媒体对记者提出了不同的专业要求。记者的内涵,也由以往的报刊记者扩展为文字记者、摄影记者、广播记者、电视记者、网络记者等。传播手段的不同,记录新闻事实的手段与方法也就大相径庭。传媒分工的另一层含义,是传播媒介的专业化。以电视媒体为例,按照国家广播电视行政部门电视节目“专业化、对象化”的设置要求,电视频道分为经济频道、生活频道、娱乐频道、文体频道、教育频道、体育频道、影视剧频道等。然而,传媒的分工,对于记者来说,只是报道领域的不同,采访仍然是新闻传播的“第一道工序”,追求新闻真实性的原则,依旧是永恒不变的主题。 三是报道领域的分工。一般而言,新闻媒介按社会行业、职业、领域的报道内容,对记者进行具体分工。如,有的记者负责工业的采访报道,被称为“工业记者”;有的负责党政新闻的采访报道,被称为“党政记者”;有的负责财经领域的采访报道,被称为“财经记者”;有的负责政法战线的采访报道,被称为“政法记者”,等等。 报道领域分工的最大好处,就是把记者认知生活的重心,引向社会生活的某一领域、某一行业、某一专业,为发现新闻、认识生活创造了条件。然而.不管你是什么记者,是什么传媒的记者,还是哪里来的记者,或是有何等地位、何等影响的记者,只要你进入采访环节,就得遵循采访规律;只有遵循采访规律,才能发现新闻、获得新闻素材。因此,对于记者来说,研究采访学问,掌握采访方法,既是学问所在,又是“看家本领”。 第二,新闻竞争,首先是采访的竞争。采访决定写作,没有采访也就没有今天意义的新闻。新闻的“新”,从采访的角度来说,主要包括内容上的“新颖”和时间上的“新近”这两个方面。 新闻要解决姓“新”的问题,主要是要解决记者发现新闻和获得新闻的问题。对于记者来说,首先是采访的“抢”。它包括“抢题材”、“抢素材”和“抢速度”三个方面: 抢题材是指报道题材的“人无我有”,在报道时间上的先行一步。记者率先抢到了报道题材,则为报道“绝对独家新闻”占据了先机。 抢素材是指在同一题材的采访中,对支撑新闻材料的深度开掘,在“人有我深”、“人有我异”上下功夫。记者的“人有我深”、“人有我异”,则为报道“相对独家新闻”奠定了基础。 抢速度是指对新闻的快采。要求记者用最短的时间实现对新闻材料的占有,快写快发,以满足新闻“时新性”的要求。 纵观世界各国传媒,随着采访手段的不断完善,新闻的竞争表现为速度的竞争,新闻的“快”,早已大大突破了“今日新闻”的“时新”概念,而以“分”和“秒”作为“快”的标准。广播电视更是以播出时间与事件发生同步进行,即观众看到的新闻,是和事件的发生同步的,具有“零秒差”的特点,作为今天时间“时新”的标准。第三,采访竞争,首先是紧紧围绕采访对象展开。由于采访对象手中掌握着新闻事实,记者采访就是向采访对象“要情况”。采访的“重心”自然地集中到采访对象身上,采访的一切活动都是围绕采访对象进行的。即使是采访“汶川地震”、“蛟龙号”这样现场感很强的新闻,采访也首先是围绕采访对象展开的。为了从采访对象身上获得“情况”,记者使出浑身解数,开展公关活动,他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为了从采访对象身上获得“情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