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喻平主编
页数:284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
ISBN:9787040447477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金融风险管理》从风险性质和机构类别两个维度对金融风险进行分类介绍,共分10章。在金融风险的性质方面,探讨了信用风险、市场风险、结构风险与外在风险;在金融机构类别方面,探讨了商业银行风险、证券公司风险、保险公司风险与其他金融机构风险。在此基础上,从工程化、网络化、综合化、供应链金融以及大数据等角度介绍了金融风险管理的新趋势。 《金融风险管理》具有以下两个特点:①系统性和全面性。本教材从信用风险、市场风险、结构风险和外在风险四个方面对金融风险进行全面阐述,并依次对四类风险的识别、度量与控制进行了系统分析。②针对性和实用性。本教材对商业银行、证券机构、保险机构和其他金融机构等机构所面临的风险进行针对性剖析,并阐释了具有实用性的案例。 《金融风险管理》适合作为金融学各本科专业的教材,也可作为金融实践工作者的参考书,以及金融风险理论研究者的资料库。
目录
第一节 金融风险管理的内涵与功能
一、金融风险管理的内涵
二、金融风险管理的主要类型
三、金融风险管理的功能
第二节 金融风险管理的基础理论
一、金融风险相关理论
二、金融风险管理的理论方法
三、金融风险管理的计量模型
第三节 金融风险管理的流程
一、金融风险的识别
二、金融风险的度量与评估
三、金融风险的应对与控制
四、金融风险的报告与监控
第二章 信用风险的度量与管理
第一节 信用风险概述
一、信用风险的定义
二、信用风险的分类
三、信用风险的特征
四、信用风险的成因
第二节 信用风险的度量
一、专家制度法
二、信用评级方法
三、信用评分方法
四、信用风险矩阵模型
五、信用监控模型
第三节 信用风险的管理
信用风险的管理策略
一、信用风险管理的发展趋势
二、我国信用风险管理现状
第三章 市场风险的度量与管理
第一节 市场风险概述
一、市场风险的定义
二、市场风险的分类
三、市场风险的特征
四、市场风险的成因
第二节 市场风险的度量
一、市场风险的度量指标
二、市场风险的测度方法
第三节 市场风险的管理
一、市场风险的现代管理策略
二、我国市场风险管理的现状
第四章 结构风险的度量与管理
第一节 结构风险概述
一、结构风险的定义
二、结构风险的分类
三、结构风险的特征
四、结构风险的成因
第二节 结构风险的度量
一、结构风险的静态度量方法
二、结构风险的动态度量方法
第三节 结构风险的管理
一、结构风险管理的基本理论
二、结构风险管理的技术方法
三、结构风险管理的发展趋势
第五章 外在风险的度量与管理
第一节 外在风险概述
一、外在风险的概念
二、外在风险的分类
三、外在风险的特征
第二节 外在风险的度量
一、操作风险的评估与度量
二、国家风险的评估与度量
第三节 外在风险的管理
……
第六章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
第七章 证券公司风险管理
第八章 保险公司风险管理
第九章 其他金融机构风险管理
第十章 金融风险管理新趋势
参考文献
节选
《金融风险管理》: (二)金融资产价格波动性理论 许多金融风险都与金融资产价格的过度波动相关,金融资产价格的过度波动是金融风险产生的一个重要来源。金融资产价格波动性与信息不完全有关。信息不完全决定了经济主体的有限预期,即经济主体不可能完全了解决定金融资产未来收入流量变化的各种因素,从而使金融市场的有效性和完善性大大降低,产生金融市场的失衡状态,造成金融资产价格的不稳定性。而且,不同金融资产价格之间呈现出一定的互动性,通货膨胀率、利率、汇率和股价之间存在联动效应,彼此相互影响,又进一步加剧了资产价格的不稳定性。 金融资产价格波动性理论又具体包括经济泡沫理论、股价波动理论、汇率波动理论等理论分支。其中,经济泡沫理论认为,预期因素和左右人们行为的信息因素决定了经济泡沫的形成。资产价格的上升通常伴随着预期的反向变化,并带来价格的迅速下降,最终导致金融危机。股价波动性理论的焦点为以下四个方面:(1)过度投机的存在。强调市场集体行为的非理性导致的过度投机对资产价格的影响。(2)宏观经济的不稳定。股市的波动在很大程度上承载来自宏观经济波动的影响。(3)市场操纵机制作用。通过操纵市场,操纵者创造虚假交易繁荣和虚假价格,也创造了表面上稳定的市场,最终市场价格必然出现不可逆转的下跌。 (4)交易和市场结构的某些技术性特征的影响。任何有利于高卖低买的技术性特征都可能加剧股市的波动性,如信用交易、保证金交易及做空机制等。 汇率波动性理论则认为汇率的波动性分为两种:一种是固定汇率的波动性,即货币对外价值发生意外的变化,使固定汇率水平难以维系;另一种是浮动汇率的波动性,即市场汇率的波动幅度超过了能够用真实经济因素来解释的范围。关于汇率的波动性根源,又产生了许多解释理论,主要包括国际借贷理论、利息平价理论、汇兑心理理论、汇率过度调整理论和汇率错乱理论等。 (三)金融风险的传染性理论 依据金融风险的传染性理论,金融风险具有传染性,它可以由一个经济主体传染给别的经济主体,或者由一家金融机构传染给别的金融机构,或者由一个国家传染给别的国家,结果可能导致系统性金融风险,甚至世界性金融危机。金融风险的传染过程就是金融风险由小到大、由此及彼、由单个金融机构到整个金融体系、由一个国家到另一个国家发展的过程,是金融风险的范围和强度不断放大和加深的过程。金融风险的传染性理论包括金融风险的传染机制理论、囚徒困境与银行挤提理论等,这些理论都解释了金融风险的传染根源和过程。 二、金融风险管理的理论方法 (一)风险预防 金融风险的预防是指在风险尚未导致损失之前,经济主体采用的防范性措施,以防止损失实际发生或将损失控制在可承受的范围之内。风险的预防是一种传统的风险管理方法,具有安全可靠、成本低廉、社会效果好的特点,可以实现防患于未然,对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等十分重要。因此,风险预防通常运用于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信用风险和流动性风险的管理中。 (二)风险规避 金融风险的规避是指经济主体根据一定原则,采取一定措施避开金融风险,以减少或避免由于风险引起的损失。风险规避策略的实施成本主要在于风险分析和经济资本配置方面的支出。此外,风险规避策略的局限性在于它是一种消极的风险管理策略。规避与预防有类似之处,二者都可使经济主体事先减少或避免风险可能引起的损失。不过,预防较为主动,在积极进取的同时争取预先控制风险,而规避则较为消极保守,在避开风险的同时,或许就放弃了获取较多收益的可能性。例如,当经济主体在选择投资项目时,尽可能选择风险低的项目,放弃风险高的项目,而风险高的项目往往也可能有较高的预期投资收益。银行在发放贷款时,倾向于发放短期的、以商品买卖为基础的自偿性流动资金贷款,而对固定资产贷款采取十分谨慎的态度。规避可以应用于信用风险、汇率风险和利率风险管理。(三)风险自留风险自留是指企业自我承担风险。假如某些金融因素的改变会产生损失,企业将以此时可获得的所有资金偿付,以使损失减小或消失。通常情况下,自留可以是有计划的,也可以是非计划的,且可以预先为可能发生的损失留存资金或不留存。计划自留是指有意识地对预计的风险的自我承担。采取计划自留策略一般是因为它比较便利,有时也是在比较了各种方法之后结合企业自身能力而作出的决策。非计划自留是人们没有预计到风险会产生而形成的。但有时即使预计风险会发生,而风险造成的最大可能损失被低估,也仍然发生非计划自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