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关迺忠著
页数:101
出版社:金盾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
ISBN:9787518604012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1990年夏天作曲家应邀到中国台湾指挥,在音乐会之后游览了阿里山。这是经过了几年辛苦之后的一次放松和调适。阿里山地区的秀丽风光和风土人情给作曲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年秋天作曲家在高雄重逢了他阔别多年的好友胡琴演奏家丁鲁峰。丁鲁峰拿出了一件他改革的双千斤板胡演奏了一曲《美丽的塔什库尔干》。这件乐器立即引起了作曲家的兴趣。它不但集高音板胡、中音板胡于一身,更将音域向下扩展至e,它不但保留传统板胡的风土味道,也可以像小提琴一样演奏复杂的技巧,而且它中低音区那种似乎饱经沧桑的音色又是和小提琴大相径庭。当下丁鲁峰约作曲家为他写一首双千斤板胡的协奏曲。作曲家欣然地接受了。
《华魂·关迺忠音乐作品集(第一卷)山地印象板胡协奏曲》于第二年的夏天完成了。随即由丁鲁峰和“高雄市立国乐团”在台中地区首演,随后在台北及高雄地区演出。也许由于独奏家和乐团合作尚未纯熟默契,也许是作品的手法新颖,听众还不能认同。首演反应平平,作品几乎夭折。所幸同年秋天,“高雄市立国乐团”应美国达拉斯交响乐团的邀请,在美以逊音乐厅(演出两场,这首名为《山地印象》的板胡协奏曲被排在半场的最后一个节目。
美以逊音乐厅的音响十分优异,音色温暖而细致。《山地印象》的新颖配器和板胡的特有音色得以借此充分的表现,演出后几乎全体听众起立鼓掌,掌声经久不息。一位文化中心的经理听后说:“我『京异中国乐器的表现力,小提琴做到的板胡也做到了,而小提琴做不到的它也做到了。”“《山地印象》的迷人色彩令我想到德彪西,但它更多了一份东方的神秘。”乐评人阿道因在报上评论说:“它奏出的声音是如此的异国情调和陌生,但仍可感到它是一个高度优雅的乐团,既可特别细腻动人,也有爆发力量。它有宽广的声音,各种的音色延伸不止,以一个西方人的角度,它有非常自然的音色,在漫长的节目结束后还令人回味不已。”一位在普林斯顿大学做研究的华裔教授说:“这个作品既有如戴流斯一样的甜美和抒情,又有像盖希文一样的放荡不羁,我在其中得到完全不同于过去印象中的国乐的另一番享受。”《山地印象》是一首三个乐章的板胡协奏曲,它充分发挥了双千斤板胡的特长,而且技巧十分艰深。
本书特色
1990年夏天作曲家应邀到中国台湾指挥,在音乐
会之后游览了阿里山。这是经过了几年辛苦之后的一
次放松和调适。阿里山地区的秀丽风光和风土人情给
作曲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年秋天作曲家在高雄重
逢了他阔别多年的好友胡琴演奏家丁鲁峰。丁鲁峰拿
出了一件他改革的双千斤板胡演奏了一曲《美丽的塔
什库尔干》。这件乐器立即引起了作曲家的兴趣。它
不但集高音板胡、中音板胡于一身,最将音域向下扩
展至e,它不但保留传统板胡的风土味道,也可以像1990年夏天作曲家应邀到中国台湾指挥,在音乐
会之后游览了阿里山。这是经过了几年辛苦之后的一
次放松和调适。阿里山地区的秀丽风光和风土人情给
作曲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年秋天作曲家在高雄重
逢了他阔别多年的好友胡琴演奏家丁鲁峰。丁鲁峰拿
出了一件他改革的双千斤板胡演奏了一曲《美丽的塔
什库尔干》。这件乐器立即引起了作曲家的兴趣。它
不但集高音板胡、中音板胡于一身,最将音域向下扩
展至e,它不但保留传统板胡的风土味道,也可以像
小提琴一样演奏复杂的技巧,而且它中低音区那种似
乎饱经沧桑的音色又是和小提琴大相径庭。当下丁鲁
峰约作曲家为他写一首双千斤板胡的协奏曲。作曲家
欣然地接受了。
关迺忠编最的《山地印象:板胡协奏曲》于第二
年的夏天完成了。随即由丁鲁峰和“高雄市立国乐团
”在台中地区首演,随后在台北及高雄地区演出。也
许由于独奏家和乐团合作尚未纯熟默契,也许是作品
的手法新颖,听众还不能认同。首演反应平平,作品
几乎夭折。所幸同年秋天,“高雄市立国乐团”应美
国达拉斯交响乐团的邀请,在美以逊音乐厅
(Meyerson
Symphony
Centei)演出两场,这首名
为《山地印象》的板胡协奏曲被排在半场的最后一个
节目。
美以逊音乐厅的音响十分优异,音色温暖而细致
。《山地印象》的新颖配器和板胡的特有音色得以借
此充分的表现,演出后几乎全体听众起立鼓掌,掌声
经久不息。一位文化中心的经理听后说:“我『京异
中国乐器的表现力,小提琴做到的板胡也做到了,而
小提琴做不到的它也做到了。”“《山地印象》的迷
人色彩令我想到德彪西,但它最多了一份东方的神秘
。”乐评人阿道因在报上评论说:“它奏出的声音是
如此的异国情调和陌生,但仍可感到它是一个高度优
雅的乐团,既可特别细腻动人,也有爆发力量。它有
宽广的声音,各种的音色延伸不止,以一个西方人的
角度,它有非常自然的音色,在漫长的节目结束后还
令人回味不已。”一位在普林斯顿大学做研究的华裔
教授说:“这个作品既有如戴流斯一样的甜美和抒情
,又有像盖希文一样的放荡不羁,我在其中得到完全
不同于过去印象中的国乐的另一番享受。”
《山地印象》是一首三个乐章的板胡协奏曲,它
充分发挥了双千斤板胡的特长,而且技巧十分艰深。
第一乐章《雾中神木》描写了在雾中傲然而立的神木
,它经历了岁月的洗劫却仍不改它的倔强苍劲,它是
中国台湾地区原住民的精神象征。乐章开始时高音弦
乐器和箫及木琴奏出一连串不和谐的平行和弦,营造
出山中云雾缭绕的气氛。独奏板胡从它最低音的空弦
开始,似乎是破雾而出的神木。板胡的旋律是以原住
民的民歌为基础,结构自由而口语化,接近西洋的宣
叙调,低音弹拨乐器和排鼓、定音鼓的伴奏音型虽然
十分轻声,但却孕育着原始的生命力。它终于在乐章
的中段爆发了,它像一股洪流,它充满了阳刚之气。
虽然在爆发后一切又重归平静,但云雾似乎并非只是
轻轻的烟,它像在地下蠕动的岩浆在伺机冲出,神木
也并非只是一株枯死的老树,它像在江河中的砥柱,
迎击着昨日、今日和明日的急流。
第二乐章《山林火车》则一反第一乐章的冷峻和
炽热,它像一股春风,和暖而温柔,不知是否表达了
作曲家在登上阿里山之后对人生的另一番感受。乐章
开始乐队巧妙的模仿了山中小火车的轻快节奏,而板
胡则模仿远处传来的汽笛声。继而板胡奏出有如儿歌
一般的旋律,和乐队彼此呼应,像是开始了一段愉快
的旅程。第一个插部作曲家用板胡、二胡、中胡的拨
弦以及琵琶、柳琴的提弦反弹面板的手法,成功地模
仿了原住民的乐器“口弦”的音色。而第二个插部则
是一个慢板,板胡的旋律是如此甜美和令人陶醉,这
不知是作曲家对原住民待客的米酒的感受,或是山地
少女甜美笑容,或是那满眼的翠绿山林令他心旷神怡
,这就不得而知了,也许三者都有吧。
第三乐章《欢庆丰年》是一幅民俗画。开始,作
曲家以四支定音鼓分三声部由三位乐手演奏,来模仿
原住民的一种自然的和音唱法的合唱,而板胡则恰似
领唱者。当定音鼓和排鼓带出了一个欢庆丰收的歌舞
场面,继而木琴、梆子奏出强悍的节奏,这是在丰收
时原住民用米杵奏出的杵舞。在高潮处,乐队全奏出
一个庄严而虔诚的旋律,象征原住民对神的感谢。作
曲家在山地惊异地发现深山中矗立着夭主教堂,不少
过去的食人族已经皈依在天父的殿堂中。是否所有的
人都会在世俗的争斗后,这样有幸地找到有如这山林
中的一块宁静的乐土呢?也许这就是作曲家在这首《
山地印象》中最深刻的印象吧!信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