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调查性报道

封面

作者:刘万永著

页数:228

出版社:人民日报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

ISBN:9787511533500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为作者对调查性报道的理论总结和案列分析。通过对选题的撷取、资料的搜集等案头工作的讲解, 直至在实际采访中应用的方法、技巧以及后期写作中的侧重点等环节的理论讲述和案列分析, 有效地阐述了深度报道的采访和写作方法。

作者简介

  刘万永,中共十八大代表,中国青年报最媒体协调中心副主任,高级记者。多次获得中国新闻奖,第十二届长江韬奋奖(长江系列)获得者。2014年获得第二届范敬宜新闻教育良友奖。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专业硕士业界导师,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专业硕士业界导师,清华大学法学院专业硕士联合导师。

本书特色

国内首部关于调查性报道实操的著作卢新宁、张志安、王和岩 郑重推荐新闻业界、学界的重要参考资料,调查记者的实操宝典
卢新宁(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如果你想成为铁肩担道义的记者,请读此书。中国新闻界最优秀的调查记者,告诉你的不仅是寻找与提问的技巧,采访与写作的方法,还有价值的坚守和个人的担当。每一个环节,每一处细节,皆来自于他17年坚持“做硬度新闻”的亲身体会。
如果你不在媒体这一行,此书也值一读。21万字不动声色的叙述,让我们分享一个充满血性、永在战斗的新闻人,他所经历的特殊战场、所追求的光荣梦想。用新闻影响时代,这是作者的希望;而时代,也永远呼唤怀揣理想、奔向远方的瞭望者。
张志安(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院长、教授)刘万永是专业、知名、资深的调查记者,在调查报道领域具有丰富的实务经验、个人的经典作品、持续的深度思考。他写的这本《调查性报道》,兼具手册般的实操性和专著般的前沿性,案例翔实、文风简洁、技巧实用,读来十分过瘾,相信学界和业界同道都会爱不释手、开卷有益!
王和岩(财新传媒首席调查记者、主笔)我做调查性报道这些年,也曾读过一些专门研究调查报道的书籍,皆为老外所著。虽然里面有不少篇幅论及调查性报道的具体做法,但囿于“国情”等诸多显著差异,读后总感鞭长莫及,每每徒生望洋之叹。如今,这个遗憾和空白被刘万永填补。以我目力所及,此书应该是迄今为止中国第一部谈调查报道的专著。 这是一本非常接地气的书,研究中国调查性报道的老师,或对调查性报道的生产感兴趣的,特别是有志于做调查记者的青年学子,都该看看这本书。

目录

第一章 调查性报道的现状
第一节 调查性报道在中国
第二节 调查性报道面临的挑战
第三节 调查记者需要具备哪些素质
第四节 未来记者什么样
第五节 新媒体环境下的新闻采写实践
第六节 记者的风险意识

第二章 调查性报道的采访
第一节 怎样获得线索
第二节 采访的前期准备
第三节 提问:事件的核心
第四节 如何突破
第五节 采访中的记录
第六节 证据意识
第七节 如何与司法机关打交道
第八节 手机数据删除怎么办
第九节 暗访的界限与风险
第十节 记者与采访对象的关系

第三章 调查性报道的写作
第一节 扎进去与跳出来
第二节 真实与客观
第三节 逻辑严谨
第四节 写作的禁忌

第四章 调查性报道的编辑
第一节 编辑的职责
第二节 稿件常见问题
第三节 悦读——新闻可视化

第五章 如何利用互联网进行调查性报道
第一节 利用互联网进行调查性报道的现实基础
第二节 如何利用网络进行调查性报道采访
第三节 如何利用网络编辑调查性报道稿件
第四节 调查性报道也可以“众包

第六章 记者面临的陷阱
第一节 记者为什么会上当
第二节 你内心确认的,其实一开始就是错的
第三节 你意外得到的,也许是要努力摈弃的
第四节 戴着面具的线人
第五节 美人赠你蒙汗药

后记:真相永远是稀缺品
附录

节选

  《调查性报道》:  2015年5月9日,清华大学新闻学院发布的《传媒蓝皮书2015》称,2014年是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霸主地位交替的重要节点,互联网生机勃勃,报纸广告额出现“断崖式”下滑。  这似乎印证了报纸即将消亡的判断。1994年4月20日,中国通过一条64K的国际专线正式接入互联网,多数人包括很多记者对互联网一无所知。但在同一年,最早关注互联网与新闻传播关系的学者已经预言:现存媒体将化为乌有,专业新闻工作者将化为泡沫。  20年过去,互联网已在中国高度普及,“报纸消亡”的预言还未实现。必须承认的是,互联网正在加速制造新媒体,从门户网站到博客,从微博到微信,新媒体在不停迭代的同时,正深刻影响、改变着新闻生产的方式。  2012年微博勃兴时,中国的新闻传播学者讨论互联网对中国新闻业的影响时,观察到的现象还是新媒体对新闻的消息源、文本形态、新闻背景、反馈与民意等方面带来的影响。现在看来,这种影响还是非常表面化的,记者更多地把微博这样的新媒体当作采访的辅助手段使用。  短短两三年过去,新媒体对新闻生产的影响迅速由表及里,不但深度渗透到采访的各个环节,更是反客为主,取代了传统媒体的主导地位。  从生产主体看,新闻的生产者不仅仅局限于新闻机构,“人人都是记者”只是挑战记者存在价值的开始,政务公开意识增强、方式多样成为媒体挑战赛的升级版。  从生产环节看,新媒体强调以用户为中心,新闻作品变成了产品,如何销售出去成为生产者必须关心的问题,由此带来生产流程的改变,一次采集、多次生成、多元传播的“中央厨房”模式成为传统媒体转型新媒体的主流。  更为重要的是,新技术的出现,新媒体的发展,颠覆了传统的新闻理念,新闻从业者和研究者需要重新定义原本毋庸置疑的新闻学基本概念和规范,比如,电话采访以前至少是不鼓励的,而现在的即时新闻主要依靠电话采访;以前的新闻是用来看的,现在的新闻要吸引读者来玩儿……  一、新闻生产的主体正在改变,传统媒体不再垄断新闻  互联网的本质是自由分享,去中心化,如同没有人能够垄断真理一样,今天没有人能够垄断新闻。新媒体的大量涌现,更是让混乱的信息得以专业化地梳理,以符合新闻规范的形式迅速传播。  传统媒体时代,在中国,某些新闻只能由某一级别的媒体报道成了惯例。媒体垄断了资源,就垄断了新闻的发布权和解释权,别人无权、也无法竞争。因为内容的独家和重大,部分传统媒体靠政策资源获得了新闻发布的权威性。这些新闻,如果相应的媒体不发布或选择性不发布,公众就不知道它曾经发生过。  新兴媒体机构和非媒体机构的迅速崛起,改变了这一固有模式。我不是记者,但我发布新闻:点击鼠标、拿起手机,普通人可以把自己知道的、亲眼看见的新闻图文并茂地发布出来。2014年,13万个经新浪微博认证的政务微博,正在成为信息发布和政务服务的新渠道。它们以传播的及时迅速、手段的灵活多样,对传统媒体形成了巨大冲击。  ……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调查性报道》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611743.html